◎2009.4.1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六)

釋傳道主講

 

第二講 佛法的目的──度一切苦厄


  

五、除苦的方法

   我列出三學、八正道、六度、四攝──「能除一切苦」。三學、八正道,我們等第六講、第七講再詳細說;六度、四攝,到第九講、第十講再作介紹,這裡只簡單略說,才不會重複。
  依戒、定、慧三學,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八正道,端正自己,淨化身心,破除我見、我所見,我愛、我所愛,這是解脫道(般若道)的除苦方法。菩薩道(方便道)則是在三學、八正道的基礎上深化、廣化,以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進、禪定、般若,與四攝──布施、愛語、利行、同事,積極利他,淨化三業,莊嚴國土,此乃最根本、最徹底的除苦方法。
  一般講除苦的方法,大致可分治本與治標兩種,治標是暫時性、局部性的,治本是找出根源,從根源去除苦:觀念、見解錯誤,就導正我們的觀念、見解;行為錯誤,就改正我們錯誤的行為,這樣就永遠沒有災殃。沒有災殃,還需不需要消災?不用了!這就是最好的消災嘛!但一般人不是這樣,往往說錯話、做錯事了,再來求上帝、阿拉、佛菩薩、王爺、媽祖替他消災,這合道理嗎?
  所以有一些人告訴我說:「師父,我很單純的。」我說:「我相信!」和他相處,談話不到半個小時,我就知道他非常單純;但是,講話、做事很複雜!為什麼?因為他人很單純,卻都把事情複雜化,一句話可以講完的,他要講三個小時,你看這樣複雜不複雜?所以學佛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面對自己。假使我們不能認識自己、面對自己,那永遠沒有辦法解除煩惱!
  除苦的方法,其實戒、定、慧三學就全部概括,不過太簡要了一點,所以八正道最適中。八正道中,正見是正確的知見──智慧;有正見,才能建立人生之正觀,從而踏上向上、向善、向光明、向解脫的人生正道。正見包括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正見有善有惡(道德與不道德)、有業有報(報必由業)、有前生後世(三世因果)、有凡夫聖者的境界,這是世間正見。有這四種正確的見解,才能肯定行善為惡的價值與果報,鞭策自己為自己的言行負責,進而離惡向善、趣解脫。
  有世間正見,可以說是世間善人了,雖然多少解除了不明事理所帶來的憂苦,卻仍不得解脫生死大苦,所以還要有不共世間、超越世間的出世正見──緣起無我。什麼是緣起無我的正見呢?

淺近的說,世間沒有孤立的,靜止的,一切是相互關係中不息變化的存在。從無限複雜的人生中,確知前後延續,自他依存的自己,是因緣和合而有,沒有實性可得。所以主宰一切的我見,是妄情的計執。萬有的存在,也不例外。緣起法是無常性,無恆、無定、無常的必定是無我的。知道無我,就不應以自我為中心,就會尊重別人,與人和諧共處。佛為眾生說法,宣說「緣起無我」,作為佛教思想的特質。無我正見,能治眾生無始以來的病根──自我中心的錯見,要大家以無我的實踐來利益眾生。如以無我精神來處世待人,自然是正確合理的事行。不固執己見,也就不會因我、我家、我族、我國,而引起人間的無邊痛苦了!32

  正思惟,是對所得的正見,作更深入的正確思惟,進而引發求其實現的願欲,覺得自己非這樣做不可,所以又譯作正志,這是離惡向善強而有力的動力。由此表現出來的,就是正語、正業、正命,包括我們的語言、身體行業和經濟生活,該做不該做、該說不該說,都能把分際掌握得恰到好處!
  一般人往往一個角色用到底!在公司是董事長、總經理,回到家還是董事長、總經理;在學校是教授,回到家還是教授,拜託!這不對了!面對媽媽,妳是人家的女兒,妳就應當盡一個作女兒的責任;面對先生,妳是太太,妳就應當善盡為人妻的責任;面對兒女,妳是媽媽,妳就應當盡到為人母的責任!但我們不是,我們的角色常常忘記轉換,常常用同一套思維、態度、言行,去應對一切,這當然要為自己,也為對方帶來苦惱!
  再來,我們的職業要正當,除了是法律上認為合法的以外,還要不傷眾生、不害眾生,不障礙別人上進,不妨害別人淨化的,所以正命很重要。你的職業如果不是正命,那學佛其他什麼都不必說!例如抗日戰爭初期,香港有一位居士,念佛十分虔誠,他有一所廣大而幽靜的別墅,想請印光大師離開戰區,到香港安住。印光大師問起來,才知他家世代以釀酒為業,大師要他把酒業歇了,才到香港來,可惜這位老居士捨不得,當然最後也就沒有成行。
33
  一個宗教師會去關心護法居士的職業、經濟來源,這是有正見、有良心的相對少數啦!現在的人講的說:這一壺不開,就提那一壺嘛!管他那麼多,只要有供養就行了!但宗教師如果對這些都漠不關心,那是失職啦!有的人就問我:「有些師父知道歸知道,卻不敢講;有些當然並不知道啦!師父,你怎麼知道又敢講呢?」
  我故意自我解嘲地說:「因為我既不喝羊奶,又不穿羊毛衣,所以不怕羔羊跑掉啊!」
  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正命很重要。印順導師就曾感慨地說:「學佛而不修正命,也許就是中國佛教衰落的原因。學佛法,一定要職業合法,寧可短期內因職業改變而受到苦痛,決不能長此邪命下去,自害害人!」
34人生在世,賺錢決不是唯一目的,千萬別像某些黑心企業,錢賺走了,卻將污染和有毒廢棄物留在這塊土地上,荼害千萬世代。他也說他沒有作惡啊!這很缺德,很沒良心的!能夠有正當的經濟生活,守法知足,隨緣惜福,就可以減少因欲貪帶來的苦痛,這才是佛說正命的真正意涵。
  正念的內容是四念處,能夠念茲在茲、繫心一境,使心安住在所緣境上,就可以慢慢學到專注,如觀身、身念住,觀受、心、法亦復如是。我們的心一向散動紛亂,時而高昂,時而低沉,時而糊里糊塗的,連自己在想什麼、做什麼、說什麼都不知道。佛陀教我們修習正念,就是要使心專注在一個境相上,吃飯,專心吃飯;睡覺,專心睡覺;與人談話,就專心與人談話,不分散,不動亂,前念心與後念心,平等相續。心與境相應不離,不再惛沉掉舉,不起種種散動分別,因煩惱而有的憂苦,自然也會減到最少。正念是正定的基礎,正定由正念得來,
35能夠達到心一境性,即名得定。與無我相應的定,才能引發智慧,徹底解除我們的憂苦。
  我們的教育,最「成功」的就是反智,不會反省自己,不知道感恩,不肯面對現實去解決問題,反而都製造問題,要別人解決。好比我以前接過的個案,我跟對方說:「妳這樣寵孩子,這孩子長大以後會殺父母,會傾家蕩產的!」你知道她怎麼回答我嗎?
  「師父,你不懂啦!你沒結過婚,沒生過小孩,你不懂,你沒經驗啦!」
  我說:「好!好!好!受教、受教!」
  改天真的出問題了,孩子惡形惡狀的,錢不給他,就鬧著要殺人、要自殺,她又把問題丟給我了:「師父,拜託!請你教教他吧!我去別處都無計可施,聽說你比較有辦法。……」
  我說:「抱歉啦!我沒生過小孩,也沒什麼經驗。」
  「師父不慈悲!」話都是她講的!有的人就是這樣,製造問題,要別人來承擔責任。我告訴她:「生孩子是學徒,教養孩子才是師傅!」
  『昔時賢文』也這樣講:「養子不教,不如養驢;養女不教,不如養豬。」這樣就沒意思啦!要有責任,有使命感,所以我們要有正念。正念是念什麼?「正念曾習緣」,
36念我們曾經學過的正見正行。你如果沒學過正見,不知道什麼是正行,那是要念什麼?所以要學過,而且明記不忘,對那些曾經遭遇過的,吃過的虧、上過的當,都清楚明白並且記取教訓,遇到不好的,我們才知道避免;遇到好的,我們才能夠吸收。你如果好的也吸收、不好的也吸收,那就裝了成堆都是垃圾了!所以念,不是詍詍念(se7 se7 liam7),是心念,是明記不忘,而後才能憶持對治,減除我們的煩惱憂苦。
  有的人說他記性不好,我都會問他:「真的嗎?」在座有沒有誰的記性不好的?有的話請舉手。都不錯!你們都懂我的意思。
  我遇過一位七、八十歲的老人家,他說:「師父,我的記性最差!」
  我問他:「老人家,你幾歲?」
  「我七十八。」他不但幾年幾月幾日,什麼時辰生的都記得;連幾個兒子,幾個孫子,幾個曾孫,也一個個都叫得出名字。
  我說:「你記性好得很呢!記性差是好的、壞的都忘掉,才叫記性差。」如果該你負的責任都忘掉,該你享受的權利都記得,這就很奇怪了!那是垃圾記一堆啦!不該記的記太多,應該記的都沒記到嘛!
  所以希望你們從今以後,不要說:「我忘了,我記性不好,我越老越沒記性!」沒那回事!越老,經驗越豐富,理解力越強,正可以彌補記性的不足。我們的腦細胞就像刀子,越用越銳利,不用反而生鏽。如果都不用腦,腦細胞死了不會再生,電腦斷層照出來就是一個個的黑洞,就像臺灣人在罵人家說:「你頭殼一孔哦(頭腦裡有個黑洞)?」如果整排像蜂窩,那就老人痴呆了!所以要多用腦,多學習背誦,譬如背《成佛之道》的偈頌,背詩歌、古文,有好的作品你就背,自我訓練嘛!我現在快七十了,還在背書呢!如果來個背書比賽,你們還不一定贏得過我,我不是胡亂背哦!我是知道詩文中的意涵,所以叫做明記不忘、憶持對治!
  綜合上述的除苦方法,我再提出三點意見以供參考:
 
 (一)應著重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充實自己、鍛鍊自己、強化自己。
  人世間或者充滿種種不同的苦難,但問題的根本在我們自己,唯有依佛法減輕煩惱,自他的苦厄才能相對地獲得消解,所以,我們對自我身心的改善與解放很重要!
  好比做工作,重物我們提不起來,總不能老是依賴別人吧?我們二十斤挑不動,可以先挑五斤或十斤試試,自我鍛鍊啊!鍛鍊到最後,原本做不到的事情,就可以輕鬆以對。最初靠人家幫忙,到後來自己可以解決,這不是很好嗎?這樣問題就沒有了,所以要鍛鍊自己、強化自己!
  有的人說:「現在景氣不好,我沒工作,我的電話3388567,你一通電話,我服務就來。」
  人家電話打過去,說:「我們現在缺個司機,你來幫忙一下吧!」
  「抱歉!我不會開車!」
  要不然說:「我們需要一個交通指揮。」
  「交通指揮?那我不行!」
  「要不然掃地。」
  「掃地,我會過敏。」
  「要不然挑菜、煮菜。」
  「那我也不會!」
  「不然你是會什麼呢?」
  「你們料理煮好了,我就會吃!」
  請問:人家缺這種人嗎?所以要去充實自己。以現在的話來講,就是增加第二種專業職能,否則只懂得一種,不夠的!
  有人就曾經對我說:「師父,你有一套呢!」
  我故意幽他一默:「只有一套不夠的!濕掉就沒得換了,要有好幾套才行!」這意思是說:你如果多才多藝多能,那做什麼都可以勝任;如果只會一種,人家又剛好不缺,就要再重新學習、適應了。充實自己,就不會嫉妒別人,你會的,我也會;我會的,你也會,你在做,我正好可以休息,自信心就來了嘛!所以充實自己、強化自己,無論從能力方面、體力方面,從心理方面都需要。
  人生,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長,可是困擾我們,讓我們過不去的,卻始終是那些人事物。為什麼老是困在同樣的問題與苦惱中,周而復始,惡性循環呢?或許我們並沒有那麼認真、迫切地想要脫困;即使有,也沒有足夠的耐心與毅力,持續到自己能夠破繭而出,所以只好一次一次被流沙一般的煩惱吞沒。
  古德說:「欲除煩惱重增病,趣向真如亦是邪。」
37要知道:所謂煩惱,也是因緣和合的,並沒有一個實在的東西可斷、可破。所以斷煩惱是方便說,真正講起來,應該說轉煩惱。
  怎麼轉?我常說,我們一張嘴巴不能同時講兩句話,與其說一些人我是非、誨盜誨淫的無聊話,還不如去念佛、誦經、吟唱、背誦等等。同樣的,我們的腦袋也不能同時想兩件事,與其耽在煩惱中自苦,還不如轉念去作法義的思惟,或者恭念佛菩薩聖號,觀想自己薰沐在佛菩薩慈悲智慧的光明中。又或者,乾脆改變場域,去作新的學習──不論技藝的學習也好,當志工服務也好,當你的生活領域擴大了,眼光不再局限於自己的一方天地,原來困擾你的人事物,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微不足道了。這還只是相對的解除,若要真正自救脫困,那麼,依佛法充實自己、鍛鍊自己、強化自己,才是最究竟的辦法。
  
(二)消滅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將致苦的原因對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我們說苦痛的根源,來自於我們的知見與欲愛;而知見、欲愛之所以成為苦源,是因為我們「不能正覺緣起(無常無我)的人生,而直覺有我。這種『我痴』,為『我慢』、『我見』、『我愛』的根源,為『見諍』與『欲諍』的根源。」
38所以正本清源,還是要修緣起正見──智慧,來對治無明我痴;無無明,我見、我愛、我慢漸薄,伴隨諸煩惱所引生的憂苦,即可以獲得解免。這在上面已引印順導師對緣起無我正見的解說作了說明,這裡,再引申為三句義:如實正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
  如實正觀緣起:從人際的互動中,從自我的獨處中,觀察自己的生理、心理,乃至外在的一切,是如何在因緣的推移中無常變化;而自己,又如何受業緣所限,而不得自由、不得自主。自己這樣,別人何嘗不是如此?體會至此,就會對別人的苦難,生起一分悲愍;對別人在煩惱驅動下作出的不合理言行,有一分同情。既然因緣決定了人我的一切,那自己不過是這錯綜複雜的緣起網絡中的一個環節,漸漸地也就不再以自我觀點出發,去認知、去臧否、去支配外在的一切;不以自我為中心,憂苦自然可以減少很多。
  如實正觀緣起以後,還要進一步如理正思惟,思惟自己在這緣起網絡中的定位與價值,該如何發揮自己的優點,貢獻自己的所長,用在利樂眾生的事業上;又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點、短處,加以改造、淨化,令自己一日一日勝進。念念都在正向的自他俱利上轉,並付諸實際事行,哪裡還有時間和空間自尋苦惱?
  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才能進一步做到如分正抉擇。比方在這個場域裡,自己是扮演什麼角色,這個角色該盡的責任、義務,你都謹守分際,清楚拿捏,這就能夠減少憂苦;但這並非一蹴可幾,而是要經過學習的。所以講錯、做錯,很平常,無須後悔;因為後悔無益,應當懺悔,然後認錯、改過,不再犯!對於該來的果報,我們懷著感恩、謙卑的心,勇於面對不逃避,敢於承擔不怨人!如果遮遮掩掩的,反而錯失機會作善!
  
(三)知有情自體為苦本而淨化之
  儘管身為苦本,但是善用此身,依舊可以成就一番自利利人的事業。一般人有這個身體,卻不知善用:有眼睛,不學觀世音菩薩的「慈眼視眾生」,卻用睥睨的斜眼瞪人;有嘴巴,不說正向、鼓勵人的話語,卻一句話就把人氣得七竅生煙!為什麼都要造惡業呢?
  有了這個身體,本該好好去造善業,作善而與無我相應,才能解脫。不是說因為這個身體會造業,所以乾脆自殺或不理他、消極的不作為,不是這樣。緣起的世間,必定是無常的;無常的,又必定是苦、空、無我的,所以充滿無限的可能性,充滿無窮的希望,以教育來講,就是可塑性強。一般講到無常,都說再多的財富終將銷散,再高的權位終必墮落,再美的容顏終會衰老,再長的壽命終歸一死,大部分都這樣解釋。沒錯!這也是無常的一面,但另外一面是說沒有常常這樣,所以常性不可得:笨的不會永遠笨,只要將笨的因緣去除掉,聰明的因緣加進去,笨的可能變聰明,所以我們要好好應用這個無常性,來淨化此身心。
  好比我們知道布施可以去慳貪,但布施不一定出錢哦!體力、知識、技能、修養等等都可以布施,現在的名詞叫做服務奉獻;不是犧牲,說犧牲就不對了!太太如果對先生說:我為你犧牲多少,先生如果對太太說:我為妳犧牲多少;親子之間如果說:我為你犧牲多少,那就麻煩了!那表示他不是那個團體的一分子,有「我」和「你」的對立了,對立才有犧牲嘛!如果是為自己,整體性的生命共同體,我們來付出,那是本分、義務,什麼犧牲!講到犧牲,就很麻煩了!說「犧牲小我,完成大我」,還是有一個「我」,而且更大!所以我們要去淨化,淨化就是說我們慢慢去服務,服務之後會有一個成就感,一個有所得心,再將這個有所得心也淨化了,就無我,這就是《百論》上說的:先以福捨罪,次以捨捨福。
39
  如何以捨捨福呢?從服務奉獻中,我們慢慢去體會身心、自他、物我的展轉相依,牽一髮而動全身,無有實在、不變的獨存性,然後以智慧去引導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昇華淨化我們的身心,即所謂「般若攝導萬行,萬行莊嚴般若。」能夠以無我相應的智慧,隨分隨力來作一切事,哪怕是五戒十善,都是菩薩道,都是成佛的資糧,那就沒有業績壓力。

 

六、結語

   佛法以有情為本,大乘行者雖然廣觀一切法空──法無我,而解脫生死的真慧,還要在反觀自身,從離我、我所見中去完成。這一點很重要!一再地說,學佛要從認識自己、覺悟自己開始,不能離去自我執見,我們永遠看不清楚自己;自己都看不清楚了,當然談不上理解別人和世間。
  所以,要時時反觀我們的身心,省思自己的身分,我們的講話、做事,有沒有以自我為中心?是不是我愛的,就貪戀不捨?我不愛的,就斷然拒絕?有些人的感情是這樣的,尤其是女眾,心量很有「彈性」。感情要好的時候,一塊榻榻米容得下九個人;一旦交惡,九樓都容不了兩個人,這是很麻煩的事情!
  真正的智慧,要落實在自我身心的改造、言行舉止的淨化提升,只要有我見、我所見,那就有我愛、我所愛;有了我所愛,就有我所不愛嘛!所以這個地方,我引《阿含經》的偈子來作總結。這是阿梨瑟吒比丘回答釋迦佛所問,說他怎麼修安那般那念(念息觀)呢?是「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於內外對礙想,善正除滅。」
40
  一般人都是顧戀過去,欣求未來,染著現在;我們現在只要反其道而行,對於過去的不再顧戀,顧戀不是回想哦!回想反省是應該,但不要戀戀不捨。不好的一直顧念,念得氣到腦中風,也於事無補嘛!相反地,好的再怎麼念,也不會回來,反而增添失落、幻滅的感覺,盡多憂苦就是在與過去的順適互相比較下產生的呢!
  一個人如果從小到老,一生都沒什麼地位,沒什麼錢財,馬馬虎虎,過得去;到死為止,就是從無到無,這樣日子還不致於太難過、太痛苦。如果從有到有,從小就生長在富裕的家庭被寵慣了,一直到老死,這樣也不會有什麼痛苦。如果從有到無,從無又到有,他會有一段時間很快樂,一段時間很痛苦,最後又在快樂中老死,這還算不錯的。如果是原本無,以後有,有以後又變無,有的人會精神分裂。最痛苦的,莫過於從有到無,以前沒窮過,中年以後破產,一下子變得一無所有,有的人無法振作,就走上絕路了。
  經此分析,我們的快樂與憂苦,是不是都從比較來的?要記住這個觀念,所以無論過去是好是壞,都不要再顧戀。對於未來,計畫一下是可以,但不要都停留在那裡。對於現在的一切,要不生染著,該吃、該睡、該用,都能按照這樣去做,不合法、不合理、不合身分的,我們不要去說,不要去做,煩惱自然就少嘛!
  「和自己比,不是和別人比」;和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和自己比,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今年的我比去年的我,進步了沒有?學問增加了沒有?修養好一點沒有?我們和自己比的話,一天比一天好,絕對不會嫉妒,又有信心,又可以自在無礙。
  「比特色,不是比第一」,我們的特色和別人都不同;我們的子女,所有的特色也都跟別人不一樣。就譬如指紋,全世界找不到第二個和我們指紋相同的,所以只要將自己的特色發揮到淋漓盡致,就成功;「盡心力,隨因緣」,就沒有負擔!
  要知道:興趣是培養的,經驗是累積的,什麼事情都有第一次。我常常問說:剛生下來,你們有什麼興趣啊?還記得嗎?如果忘了,我提醒大家,就是愛吃、愛哭、愛拉,這樣而已嘛!我記得我們老師說過有一種蟲,再高牠都爬得上去,但是沒爬過的,牠就不敢爬;所以只要畫個圓圈或一條線,牠就爬不出去了。
  我說:「老師,哪有這種蟲?」
  老師說:「中國有,臺灣也有,我們目前這裡也有,牠的名字叫做『懶惰蟲』。」
  要他做個什麼事,「那我沒興趣!」「那我沒做過!」都是這樣嘛!所以聽完以後請記住,如果有什麼事情人家不做,要我們去做,我們要生歡喜心,珍惜這個新的挑戰和學習機會!一直以來,我都是在逆境中成長的,我所以學會十八般武藝,就是因為比別人有機會學習,這是值得感恩的!
  人人都嚮往那無苦的自由安樂,可是一般凡夫並不要求徹底解脫苦厄,只要能相對的、暫時的解除,便感到心滿意足。覺自身的煩惱苦而思徹底出離的,那是二乘行者。但見眾生的煩惱苦,甚至心心念念欲令一切眾生同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的,則是菩薩行者。
  「菩提所緣,緣苦眾生」,
41緣眾生苦而發心的菩薩行者,雖主要以真智來淨除煩惱根本──無明我執,徹證平等空性,但他「不是節制煩惱,不是滅絕煩惱,是融化的,轉化的。貪欲,淨化他而使轉為大乘信願,即菩提心。為真理,為和平,為自由,為度脫眾生,為莊嚴國土而起信願。……瞋慢,淨化而使轉化為大乘慈悲。……以眾生的痛苦為痛苦,以眾生的快樂為快樂,而努力於與樂拔苦的大行。執見,淨化而使轉為大乘智慧,通達緣起眾相而歸於一如。」42
  菩薩的聖格如此偉大!為了苦難眾生,他甚至願意忍而不證,留惑潤生。人人能發心從凡夫菩薩學起,從自己周遭的人事物關心起,慢慢擴大自己的心胸和視界,個人的苦厄在利他、救度他的同時,其實就已得到了救拔,這才是大乘行者的度苦之道!(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32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201∼202。
33 印順導師,〈五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65∼66。
34 印順導師,〈五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66。
35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225∼226。
36 印順導師,〈大乘不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318。
37 《蓮峰禪師語錄》卷六引張拙詩,《明嘉興大藏經》第38冊,頁356中。
38 印順導師,〈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88。
39 《百論》卷上〈捨罪福品第一〉原文:「依福捨惡,依何捨福?內曰:無相最上。……無相名一切相不憶念,離一切受,過去、未來、現在法,心無所著。一切法自性無故,則無所依,是名無相。」《大正藏》第30冊,頁170下。
40 《雜阿含經》卷二九•八〇五經,《大正藏》第2冊,頁206下。釋尊在經中雖肯定阿梨瑟吒比丘的修習安般念,但也明白慈示真正修安般念,應於身、受、心、法四念處如實知,才是他所說修安般念的內容。
41 《法華經通義》卷七引經,《卍續藏經》第49冊,頁945上。
42 印順導師,〈佛法與人類和平〉,《佛在人間》,頁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