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6.3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十二)

釋傳道主講

 

第四講 佛法的基本原理──因緣

 

二、因緣的類別

 (二)因緣論的二大理則
  
佛法的因緣論,雖有此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三層,而主要的是第二層事待理成,依此而成為事實,依此而顯示真性。如上面說到的苦集滅道四諦:「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即表示了生滅與還滅兩方面,以下就依講義分別說明:

  1.緣起支性:這是因緣的生滅流轉生死──即十二有支,主要為說明世間雜染因果相生的法則。好比我們的思想不正確,觀念不正確,方法不正確,行為不正確,由染因染緣出發,得到的當然就是染果嘛!
  我常常舉一個例子:九二一大地震,很多沒受過訓練的人也十分熱心地到現場去,看人家在哭,就上前慰問他的遭遇。
  對方哭訴著:「因為我一個兒子被壓死了!」
  「你幾個兒子?」
  「兩個。」
  「兩個才死一個有什麼關係?人家只有一個獨生子都被壓死了!你兩個兒子,死了一個,還有一個嘛!」
  你聽聽看!這不聽還不會腦中風和高血壓,很多人就是這樣,所以我常說:沒知識的人,不講話則已,一講話就氣死人;不幫忙別人則已,一幫忙別人就害死人,他也說他心地很好啊!但我最怕的就是這種「心地很好」的人,他話可以隨便說,事情可以隨便做,都不考慮後果的。你一講他,他就說他心地很好!我真的要念「my Buddha」了!
  震災後,慈濟是最先抵達災區的,東西煮得不夠吃,再煮別的,有些災民就抗議了:「他們那邊吃那種,我們這邊為什麼就吃這種?」這樣也要罵人呢!之後他們有經驗了,就全部都煮一樣;但是,又有人罵了:「我要吃魚吃肉啦!你們素食,都沒有魚肉,我不吃!」
  奇怪了!我們臺灣人真是奇怪呢!都受災受難了,還挑三揀四的呢!有得吃的就已經很不錯,應該感恩了,我們不是!臺灣普遍就是欠缺這種感恩、報恩的心理,活像別人欠了他似的。一有了成就,都說是自己的努力;失敗了,都說是別人拖累的,這種不正確、不正當的思想、觀念,做出來的行為,能夠好到哪裡去?
  有的人走道場,常喜歡炫耀他親近的老師多厲害,能夠預知未來,會放光什麼的;又說他走的道場和別人在親近的都不一樣……。完全忽略了學佛法,不是為了把自己學得和別人不一樣,不是為了讓自己不同凡常;我們在自我愛見慢無明的交互作用下,都已經夠自命不凡了!學佛,是學習認識自己的平凡庸常,而努力去超越、淨化。在人人都會起貪的時候,我們不貪又能施與;在人人都會發瞋的時候,我們不瞋又能慈悲利他;在人人都愚痴無明,不講道理的時候,我們能有智慧去洞察事理。如果以希求不同凡常的心理,去親近不同凡常的道場,和不同凡常的老師,到最後變得不同凡常──也就是不正常,這也很正常!這叫因果必然嘛!所以不是人家要騙我們,是我們沒有被騙就很難過!
  
2.聖道支性:這是因緣的還滅解脫涅槃──即是八正道,要想得到超越世間雜染的清淨法,必須修聖道為因緣,才能實現。經中曾以「古仙人道」說此聖道,這是《雜阿含經》裡頭的,⓫即可見要到達清淨解脫,不論是過去或未來,大乘或小乘,此八正道是必經之路,必須依此軌則去實行。如佛對最後的弟子須跋陀羅,即宣說此八支聖道。
  須跋陀羅當時已經一百二十歲了,他雖然年高望重又多智,私心底卻深知自己其實尚未開悟,尚有疑惑未決;而普天之下能夠為他釋疑解惑的,就只有釋迦牟尼佛一人了。所以當他得到釋尊即將入滅的消息,急急忙忙地就離開拘尸那城,趕往娑羅雙樹間去求見釋尊。
  不料慈和明敏的最佳侍者阿難卻以釋尊有疾在身,盼勿勞擾為由回絕了他的再三請求。釋尊知悉,就告訴阿難說:「須跋是為決疑而來的,別再攔阻他,讓他進來,我可以令他心開意解。」阿難這才放行。
  須跋見到了釋尊,就提出自己的疑問說:「有別於佛教的六師異學:富蘭迦葉、末伽利憍舍梨……等人,他們都各有自己的修行法門,也有自稱為天人師的,瞿曇沙門對他們所說的法,可都能夠盡知?」
  行將入滅的釋尊不願再將時間耗費在外道教法的究明上,就制止須跋陀羅,要他一心諦聽,善思惟底下即將為他宣說的法義,釋尊是這樣說的:「若諸法中沒有八聖道,則不能得解脫的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因為我的教法中有八聖道的緣故,依此而修,便能得解脫的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其他外道異學因為沒有八聖道,所以不可能有涅槃解脫的果證可得。」
  須跋陀羅聞佛所言,信心更加堅定,就請求於佛座下出家受具足戒,並且就在那一夜斷諸疑惑,證阿羅漢,成為釋尊的最後弟子,且先佛入滅。⓬
  所以,不是上師灌頂、師父加持,就可以消災免難;很多人講一講,都是要依賴上師,依賴師父,佛法不是這樣。佛教是自力的宗教,佛即使在臨入滅前,都還是開示弟子要依八聖道而行,足見八聖道的重要性,唯有依此古仙人道,才能行入涅槃。
  再看底下這個圖表,這是說因緣論包含二大理則:緣起支性與聖道支性,緣起支性說明世間集──生滅流轉的因緣,這是雜染的世間因果,苦是果,集是因。聖道支性說明世間滅──還滅解脫的因緣,這是清淨的出世間因果,要達到涅槃解脫(滅),唯有修八聖道(道)。
  
緣起支性與聖道支性,是因緣論中最重要的,可說是佛法中的兩大理則。……這兩大理則都是因緣論,都有必然性與普遍性,……因緣即總括了佛法的一切。


三、結語
 

  有情的現實界,即雜染的。好比人與人在一起,多數講的是利害關係,想的是怎麼算計對方、佔對方的便宜。這雜染的因緣理則,經中特別稱之為緣起(釋尊所說的緣起,是不通於清淨的)法。依此理則,雜染的心,雜染的思想,雜染的行為,當然生起的是雜染的、世間的、苦迫的因果。清淨的因緣──聖道支性,依此清淨的理性──八正道而行,從正見、正思惟……到正定而解脫,當然生起的是清淨的、出世的、安樂的因果。
  
佛法不是泛談因果,是要在現實的雜染事象中,把握因果的必然性。你造什麼因、什麼緣,必然有什麼果,所以要為自己的言行永遠徹底的負責!不是舉頭三尺有神明,不是有人看到或沒有人看到;而是養成好方法、好習慣,乃至成為一種串習──慣性反應,那就很有力!你要是罵人罵慣了,不管有沒有人在,自己都會詍詍念(se7 se7 liam7)呢!不罵人就很難過;相反的,隨便稱讚人慣了,要他不稱讚人,他也很難過!所以平常要多去學一些比較正確、正面的東西。
  
個因果的必然理則,佛也不能自外,不能使他改變,成佛也只是悟到這必然理則,依著清淨的八聖道,這必然的因緣法去實行完成。所以佛說此兩大理則,即對於現實人間以及向上提升、向內淨化,提供了一種必然的理則,使人心能有所著落,依著去實踐,捨染從淨。如學者──我們信仰又學習的人,能確認此必然理則,即是得「法住智」;進一步的實證,即是經中所說的「見法涅槃」了。

  釋迦牟尼佛住世的「佛法」時代,佛老人家所開示的修道次第是:無論你知與不知,無論你初學或久學,一定要先知「法住智」,而後才能得「涅槃智」。⓭「依《七十七智經》說:一切眾生的生死緣起,現在如此,過去未來也如此,都是有此因(如無明)而後有彼果(如行)的,決不離此因而能有彼果的,這是法住智。所以,法住智是對於因果緣起的決定智。」⓮如進一步按照法住智所理解的去實證,「依此而觀緣起法的從緣而生,依緣而滅,是盡相,壞相,離相,滅相,名涅槃智。這是從緣起的無常觀中,觀一切法如石火電光,纔生即滅;生無所來,滅無所至,而契入法性寂滅。」⓯
  「所以,法住智知流轉,知因果的必然性,涅槃智知還滅,知因果的空寂性;法住智知生滅,涅槃智知不生滅;法住智知有為世俗,涅槃智知無為勝義。」⓰這是兩者的分別。
  所以,不是說你見解不正確,品行不好,哪一個人幫你印證,哪一個人幫你加持,你就成什麼佛了。千佛萬佛,你們拿來念念看,有沒有傻傻的佛?有沒有固執的佛?有沒有愚痴的佛?有沒有懶惰的佛?都沒有啊!有的是精進佛、精進軍佛、離愚痴佛。所以正信的佛弟子,一定要先了解因果緣起的必然性,何因何緣必然流轉生死,我們不要有;何因何緣能夠趣向解脫涅槃,我們去修集。能樹立起因果必然的正見,就不會心存僥倖,那無論到哪裡,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正人君子;晚上睡覺,也不用擔心鬼來掐脖子。在任何處所,都可以很安心,連凶神惡煞見了你,都能感受到你的那股凜然正氣,都會對你生起敬畏之心,這是事實。
  一般說心安理得,其實心安是果,理得才是因,理得就是得理,是因為得了道理(不是得了地理),有理行遍天下,所以在哪裡都安心,身安心安,離修道有成也就不遠了!

【註釋】:
⓫ 《雜阿含經》卷一二•二八七經,《大正藏》第2冊,頁80下。
⓬ 《長阿含經》卷四(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頁25上、中。
⓭ 《雜阿含經》卷一四•三四七經(《大正藏》第2冊,頁97中)原文:「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後知涅槃。」
⓮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24。
⓯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24。
⓰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25。

 

 

 

◎2009.7.1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第五講 佛法的特質──緣起中道正見


一、 緣起的定義:「此故彼」

  緣起,是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科哲學與心理學最大的特色所在,所以稱為佛法的特質。上一講「佛法的基本原理」,和這一講「佛法的特質」,作為一個佛弟子如果不了解,那無論你的信仰多虔誠、修持多精進,往往經歷一個順境、一個逆境就沒了;遇到順境就沉沒了,逆境就退墮了,所以建立緣起中道正見無比重要!
 
(一)「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依此說明雜染因果,依待而存在的緣起流轉之必然法則,簡說為「此故彼」。知此緣起的流轉法則,名為得法住智。
  「此」,泛指一切因;「彼」,泛稱一切果;中間用一「故」字作為因果間的聯繫。「故」,也可解說為緣,「此故彼」,因、緣、果;有因、有緣,才有果,這是流動性的有機體,而非固定不變的。以十二因緣為例來說,「無明緣行,行緣識」,對「行」而言,「無明」是因,所以「無明緣行」,就是緣「此」無明「故」有「彼」行。有「此」無明為因──起惑,「故」有「彼」果──行業。「行緣識」,這時,行又變成「此」,識就是「彼」,緣「此」行業「故」感得「彼」果──有識身。……依此類推,所以說是流動性、迴環性,不可單一切割的。
  依「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說明雜染因果。「有」是存在,此雜染的因緣存在,彼雜染的果就存在,所以這個「有」是講靜態,指已存在、已生起的作用。「生」是生起、現起,此雜染的因緣生起,彼雜染的結果也就生起,這個「生」是講動態。因、緣、果,是相依相待的存在,任何人,只要具備雜染的因、緣、果,無論帝王或販夫走卒都一樣,流轉輪迴是必然。必然,就是沒有例外,過去如此,現在如此,未來如此,未來的未來還是如此。為什麼?因為我們的思想與言行都沒有改變嘛!所以跳脫不出這個生死流轉的必然理則。
  因為無明相應,所以役使我們以自我為中心去造一切業,無論是愛自己、愛別人、愛環境、愛名利、愛權位等等,都是雜染、不單純的,都是有目的,摻雜自私自利、我貪、我瞋、我痴的,這樣就糾纏不清了!所以愛對方──不管是夫妻、親子、家人、朋友,都要對方按照我的意思,而不問對方的感受、需要與尊嚴;那不是愛,那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佔有欲與支配欲!
  我一位英文老師就深受這種「愛」所苦。他來上課,六月天還帶著一件夾克,我們同學就取笑他。
  「不要笑!不要笑!這是太座的愛心!」
  人家明明不冷,她就說白天熱,早晚冷,硬是要他穿,還堅持幫他拉好拉鍊,「品管」合格才放行!所以他走到巷子口,不過五分鐘的路程,早已滿身大汗了,夾克一脫下來,當然是噴嚏連連的。
  下了課,到家前,也是在巷子口就得把夾克穿好,拉鍊拉好。進了家門,脫下夾克,又是一陣噴嚏!
  「就告訴你要穿外套嘛!不然會感冒!」
  事實上就是因為穿了外套才感冒的,這都是以自我為中心,「我」認為、「我」覺得,都是「我」,而不是對方真正需要,這就叫做雜染。這種關心和感情,到最後對方都會無法消受。所以你們關心一個人,一定要將對方當作人,尊重他是人,不要當作物品在佔有和支配,頤指氣使;否則,自己和別人都苦惱無量!
  緣起的內容,即十二支緣起:「謂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處,六處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總結的說,即「純大苦聚集」。這是說我們一向認為不變、獨存、可自主的身心自體──我,其實是緣起幻有的,生死無有實體;而一向認為是真實的煩惱,也是緣起幻有,無自性的。
  比方人家罵我們畜生,我們不高興,嚥不下這口氣,就要去跟人家拚命!但我如果換個方式說,你就很開心!我說你是人中之龍、人中之鳳,說你鶴立雞群,你聽了都很愉快!龍、鳳、鶴,不都是畜生嗎!所以語言文字是約定俗成的,但我們不知他的緣起無自性,反而被這些給限制住,甚且左右我們的心緒。
  很多人迷信姓名學,但我在監獄和看守所擔任榮譽教誨師十年,看到有名叫「聖賢」的,殺人放火也是被捕入獄呢!不是名叫「聖賢」,就真的成了聖賢!所以名字無關啦!我們的行為表現是怎樣比較重要,因為那才是實質;光有好名字有什麼用?重要的是我們錯誤的觀念改變了沒有?不佳的氣質改善了沒有?待人處事的方法改進了沒有?這些不好的、不正確的觀念行為不去改變,即使把名字改成佛,也不就是佛啊!
  同樣一句話,我們講出來意思是正面的,但在不同的民族或族群表達出來,有可能就變成負面的,所以我們要去了解語言文字的意義,是人賦予他的,沒有固定不變的實在性,所以說是空性。
  譬如紙幣,是一種代用貨幣,印怎樣就代表多少價值,這也是約定俗成的。但是有的兄弟分家,卻因為差一百塊錢、一千塊錢,鬧到兩人互砍,甚至賠上性命!退一步想,不必退一萬步啦!一百塊、一千塊相對於他的遺產,也沒有多少嘛!可是他就是執著在那裡,認為這是實在的,少了一百塊,好像掉了一塊肉一樣,好奇怪!
  錢,如果被自己親愛的人用掉,倒是心甘情願呢!被自己討厭的人用掉,就很苦惱了!如果被盜匪搶走或偷走,又很不甘心呢!不都同樣用掉嗎?所以我們有一些觀念要稍作調整,既成事實,就不必再苦惱,苦惱無益!戒律中說錢如果被偷走,應當馬上作一個念頭說:好吧!算我施給他的吧!不然萬一他被抓,就與他結下惡緣了!不過,我們也不要因此成了濫好人、鄉愿就是啦!
(請待續)(謝杏熏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