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2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二十 一)

釋傳道主講

 

第七講 佛法的實踐德目──八正道



           
三、八正道即戒定慧三增上學,統攝一切道品、德目

 
(一)八正道的德目
  八正道的德目,很多人學了幾十年都記不起來,我教大家一個要領,那個「正」字不用背,只背「見、思、語、業、命、精進、念、定」,前面再加個「正」字就好了,不到一分鐘的時間就可以背下來。
  
1.正見:正確如實的知見事理。對事與理能夠正確如實的知見,注意「正確如實」,我們都是如「我」。舉例來講,很多人問說:「這件事情,你的意見如何?」我都會回答他說:「我的意見算什麼?你的意見算什麼?怎麼不去探究事實是如何呢!」不講事實,卻講你的看法,你的感覺、我的感覺,好奇怪!有的還問:「你有沒有感覺?」沒有感覺不就掛了嗎?是你的感覺正確不正確?知見有沒有正確如實?是不是與事實相符?這才重要嘛!正見分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
   
A.世間正見:正見有善有惡,報必由業,有前後世,有凡夫聖人(四聖六凡)的境界,這前面都解釋過,這能夠趣向善。因為你有世間正見,就會為自己的言行負責,不敢隨便講、隨便做,這可以轉增為善,但是還不能解脫,因為還有一個「我」,還會以自我為中心。
   
B.出世間正見:出世是超越和勝出世間一般凡夫的意思,確知四諦緣起、三法印等真理,理解又相信,相信又深解,與無我相應就能夠解脫,所以叫做出世正見。
  
2.正思惟:正確如理的思惟願欲。不但去思考,而且努力在身口意三業表現出來:消極一點,至少不傷人、不害人;積極一點,還要能夠增益,能夠成就人。這樣去思慮,這樣去決定,然後發動我們的身口意去做,這叫做轉業(力)成願(力)。
  根、境、識三和合觸與明(慧)相應,稱為明相應觸;明相應觸是經過審慮思、決定思、發動思的。審慮思是散亂心,粗略地想;決定思是詳細了,發動思是準備發動我們的身體、語言去行動了,這三者皆屬於心理作用。在這個時候就要審慎,因為一旦說出來、做出來以後,就如覆水難收回。
  有些人你拜託他事情,話都還沒講完,他就說:「我知道了!」不然就說:「沒問題,一定幫忙!」你可不要高興得太早,也不要輕易相信!所謂輕諾而寡信,很輕易就許下的承諾,那不可能達成的!因為困難度有多少,他都還沒評估過;在那個環境條件下,可以發揮多少能力,他也還沒認真考慮過,成功的機率當然大打折扣!
  
3.正語:正直真善的語言表達。
  4.正業:端正合理的身業行為。
  5.正命:正當合法的經濟生活。

  
6.正精進:正確淨善的努力調適。正精進,《阿含經》或譯作「正方便」,這個翻譯更好!以戒定慧來講,假使你偏重戒和定,慧不夠,那就要多聞熏習去修慧。你如果有慧,缺少戒和定,就要去修戒和定,使三者平衡發展,所以這需要適當的調適,而且要正確淨善,善又清淨,那要無我相應才能稱為淨善,這樣的努力調適,不偏於任何一方面。否則就如五官當中,眼睛特別大,或者一隻大、一隻小,我想都不好看!
  
7.正念:正確善淨的如實憶念。是憶念好的,不是憶念不好的;憶念正確的,不是憶念不正確的。一般凡夫都是怎樣?顧戀過去,欣求未來,染著現在,才會憂悲苦惱,長夜輪迴。現在只須反其道而行,「於過去諸行不顧念,未來諸行不生欣樂,於現在諸行不生染著。」12如實、如理、如分,活在當下便得!
  你不要說:「人家告訴我,我前生前世當過皇帝呢!」即使你前世真的是皇帝,你現在的身分是先生,就是先生;是太太,就是太太,你總不能跟對方說:「我前生是皇帝呢!來!來!來!三跪九叩,爬過來領聖旨!」聽了真的會昏倒!這就是沒有活在當下,當下我們的身分、我們的責任,一定要清楚!
  
8.正定:正當專注的止觀修習,到最後止觀雙運。這八個德目先知道就好,底下會再依印順導師書上的內容作介紹。
  
(二)八正道的修學次第:先從「淨其戒,直其見」下手,經聞、思、修慧而達正覺解脫。
  「直其見」是由聽聞正法而起正見,正見能起正志(正思惟);依正志而起的,必然是正語、正業、正命,這是「淨其戒」。在正精進的努力下,再修正念、正定,定慧相應即引發無漏聖慧,斷煩惱,了生死,證解脫。
  
佛法的修學,以正覺解脫為目標。到達這一目標,要先有聞、思、修慧。聞法,龍樹菩薩說可由三處聞:一、從佛直接聞,二、從佛弟子聞,三、從經典聞。13現在聞法的途徑更多了,可以從DVD聞法,從電視弘法節目聞法,初學者不妨由此入手,久學則可從經論聞法,再加以理解思考。
  
「正見」,最先是聞慧,即對因果、事理、四諦、三法印等,從聽聞正法而得正確深切的信解;理解佛法,以佛法為自己的見地。正見是分別邪正、真妄的,知邪是邪,知正是正,捨邪惡而信受純正的(參《中含•聖道經》)。14
  這一段看似簡單,要正確的理解把握卻不容易。什麼叫做邪?什麼叫做正?凡是與三法印相悖反,與四聖諦、緣起無我相悖反的,都是邪!你學佛學到最後,如果都在看地理風水,改名、改運,那就很麻煩!怎麼不改變你的觀念?怎麼不改變你的言行和待人處事的方法呢?狗屎是臭的,你叫它「香狗屎」,它還是臭!你把狗屎叫成香玫瑰,它難道就會變香嗎?不會嘛!所以名字無關!
  學佛的人有正見、正行,在重病之際,人家告訴你持哪一個咒會好,你就不會相信了!但這必須經過勘驗呢!如果病得快死了,聽說哪一個人加持,臭水溝水喝了就會好,也許你就動搖了呢!聽說要殺雞、殺豬,燉補來吃才會好,也許你也會去殺呢!這就是說你的信還沒有根!
  正見不是照單全收,
這是「於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15的抉擇正見。如正見善惡因果,生死的相續與解脫,還是世間的正見,能「轉向善道」而不能出世,不能解脫。如對於四諦真理的如實知見,「依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那才是向解脫的出世正見。這樣的正見,並不是浮淺的印象,要精進的努力,正念的專一,才能成就。
  得了佛法的正見,即應引發「正志」──奘譯正思惟。這是化正見為自己的理想,而立意去實現的審慮、決定、發動思。從理智方面說,這是思慧──如理思惟,作深密的思考,達到更深的悟解。從情意方面說,這是經思考而立意去實現,所以正志是「分別、自決、意解、計數、立意」。思慧不僅是內心的思考,必有立志去實現的行為,使自己的三業合理,
使知與行合一,與正見相應。所以正志同時,即有見於身體力行的戒學,這即是「正業」、「正語」、「正命」。
  
正語是不妄語、不綺語、不兩舌、不惡口,及一切的愛語、法語。正業是不殺、不盜、不淫,與一切合理的行動。這是對出家眾說的,所以講不淫;對在家眾而言是不邪淫,正當夫婦以外不亂搞婚外情。不盜,翻譯得不大好,應譯作不與不取。人家沒有給我們的,我們不可以拿;明拿就是搶,暗取就是偷,一般都直接說不偷盜。
  
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職業)。佛法以智慧為本的修行,決不但是理觀。理解佛法而不能見於實際生活,這是不合佛法常道的。
  「正精進」是離惡向善,止惡行善的努力,遍通一切道支。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相。以正見為眼目,以正志所行的正戒為基礎,以正精進為努力,這才從自他和樂的止惡行善,深化到自淨其心的解脫。
  「正念」是對正見所確認,而正志立意求他實現的真理,念念不忘的憶持現前。念是定的方便,因念的繫念不忘而得一心,即「正定」。由於一心的湛寂,如實正智能依之現前。
  正念與正定,即修慧階段。由修慧──與定相應的正見而發無漏慧,才能完成正覺的解脫。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

  以上所講的這些內容,都是印順導師整理出來的,我受到我們老師的影響,試著把它繪成圖表,接著我們就來看這三個表。
  先看【表一】,這是三增上學、八正道配以聞、思、修三慧的圖示。上面講過,正見就是聞慧,正志與正語、正業、正命是思慧,思慧也有在修哦!只是這個修還是散心觀。正念、正定是修慧,最初也還是散心觀,後面才定慧相應,這是比較深刻了。

  我們來看一下正命的內容:四聖種,即四種能生眾聖──聲聞、緣覺、菩薩、佛的種子,因為這四者能引生聖果,所以稱為聖種,這是對出家眾講的。據《大毘婆沙論》所說,四聖種是「一依隨所得食喜足聖種,二依隨所得衣喜足聖種,三依隨所得臥具喜足聖種,四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16
  這之中,前三者是助道之生具(以食、衣、住為資生之具),指隨食、衣、住(臥具)之所得而少欲知足,心無悵望憂愁;後一者乃助道之事業,指斷煩惱,修聖道,並欣悅之。此四者皆以無貪為體性,以斷除愛著為要,依此生具、事業,則離解脫不遠。
  末後這一種必須解釋一下,否則就不容易懂。「依有、無有樂斷、樂修聖種」,有是有愛,無有是無有愛。依《大集法門經》、《集異門足論》等說,於得到、受用或執持衣服、飲食、臥具等時,容易產生愛著;於有愛(觀現在的五取蘊所起之愛著)、無有愛(觀未來的五取蘊所起之愛著),也是如此,所以樂斷樂修──樂斷煩惱,樂修聖道。為了斷除如上所說等愛欲,因而成立四聖種。
17
  對於衣、食、住、用(藥),一般人都會貪著,會講究,有的人還是美食專家呢!我去美國弘法時,他們很熱誠地說要帶我去吃中華料理,不過得開三個小時的車,我說:「拜託!這樣怎麼解脫呢?」我覺得這樣不好。
  他們又說早上要煮稀飯給我吃,我有點訝異:「你們在這裡還吃稀飯嗎?」她說:「沒有啦!是師父來,想說師父早上可能習慣吃稀飯。」
  我說:「不要這樣自以為哦!你們平常都吃什麼?」
  她說:「吃『美國飼料』!」
  「那我也跟你們吃『美國飼料』就好!」
  「美國飼料」是什麼,你們知道嗎?就是將燕麥片之類的穀物,泡在冷牛奶裡頭吃。那年的弘法之旅,我去了四十八天,到過八個州,講了四十天的課,結果回來還胖了好幾公斤!
  有的人就不是這樣了,還得隨身攜帶多少吃的東西、煮的東西,那實在是不得解脫啦!如果要去西方,不就也得帶去了?有的人是換了床鋪就睡不著,我常開玩笑說:「這樣西方怎麼去得成呢?」要學習哦!你們不要小看衣食住行和醫藥,你如果沒有去適應,有所染著,要修行就不容易,在世間也很痛苦!
  我們現在的臺灣,有一個「特色」。家師經常告誡我:「不要講『缺點』,要說『特色』;華人不喜歡聽到『缺點』這兩個字。」這個「特色」就是不喜歡讀書,不喜歡思考;北部的人說「無頭腦」,就是不用腦的意思!日本人和西方人都很愛閱讀呢!例如北歐的挪威,他們的愛閱讀在全世界是數一數二的;即使七、八十歲了,還是照樣買書、閱讀、思考。你有閱讀、有思考,才有新觀念、新方法,才有競爭力,才不會老人痴呆。
  有的年紀輕輕就痴呆了,以前的人多勞動,常有「五十肩」,五十歲左右肩膀就舉不起來了,會痠痛。現在的青少年是「十五肩」,因為都坐著打電腦遊戲,不動一動,有的甚至打到整個人癱在那裡。所以,未來臺灣不是出文盲,是出「字盲」,不會寫字,因為都打電腦嘛!字寫得醜不說,筆順錯誤的也多,這是我們應該注意的。
  以臺灣來講,我就很欽佩客家文化;個案不說,就整體而言,閩南人跟客家人沒得比。客家人很認真讀書,力爭上游;閩南人就比較散漫,得過且過。你們知道,臺灣的博士據說美濃人最多,美濃是客家庄,客家人都拜文昌帝君,也就是韓愈,他們受韓愈的影響很深。所以大家參加考試都去拜文昌帝君,有沒有用?不讀書,光是拜,沒有用的!
  客家人是啟發子弟讀書、思考、懂事;看到政治上不合理,就群起反抗。清朝原本是限制客家人來臺灣的,後來才解禁。他們的理由是說:歷史翻開來,造反的都是廣東人,都是潮州那方面的。因為唐朝時候,韓愈就是被貶到潮州嘛!是他教會了那邊的客家人讀書,所以全中國的進士就屬潮州人最多,由此可見閱讀、思考之重要!
  上面所講的四聖種,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就是樹下坐,常乞食,著糞掃衣,服陳棄藥(也就是尿療法),我推廣尿療法就是根據這個地方來的。這四種行法,又稱為四依法,行四依,是原始佛教時代的修行者,在衣、食、住、藥方面所遵行的四種生活準則。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依智不依識,這四種是法四依,是修行的依準。
  有人認為修行就應該這樣:要樹下坐,不能睡在有屋頂的房子裡;要常乞食,不能受請;要著糞掃衣,不能穿新衣;還要永遠服陳棄藥。《阿含經》裡頭不是這樣講的,很多人都會加上自己的習氣、自己的意見去詮釋。
  關於這些,印順導師講得最中肯,他說:出家修行,衣食住用、醫藥都依靠信徒,所以有時候可能會匱乏。假使你沒有房子住,在樹下、墳場也可以過,這樣,你對住的執著煩惱就沒有了。吃的呢?有人來供養當然好,沒有的話就乞食,這樣,你對吃的執著煩惱就沒有了。
穿的方面,有人供養很好的衣服,金縷袈裟佛陀也穿啊!否則的話去墳場,將裹尸布撿回來洗一洗、染一染,補丁也可以穿,這樣你對穿衣服講究的煩惱就沒有了。
  再說醫藥,如果有醫生,當然可以看醫生,要不然尿療也是可以。
18是這樣,這樣就很合理,很有彈性嘛!不是叫你不要看醫生呢!尿療法在印度四千多年,釋迦佛生在那個地方,一定是引用當時流行的醫藥方法嘛!因為當時的醫方明相當發達。
  以上所講的是出家眾的正命,對在家眾來講,正命是合理的經濟生活,量入為出,絕對不能「寅吃卯糧」!現在的人都是學西方人的消費方式:先貸款!最近就有這樣的新聞,夫妻剛結婚,不久懷孕了,想說兩個人都在工作,所以就貸款買房子,也買了車子,方便上下班和以後載小孩。不料這次遇到裁員,兩人頓時失業,哇!糟了!車貸、房貸,連健保費都繳不出來,這樣問題就大了!所以很多地方我們要思考,未雨要先綢繆,也要學習去適應生命中,生活中的任何無常變化。
  【表二】是整個三十七助道品的表解,這是我花費很多精神編的,大家有空可以慢慢看。三學八正道的內容我們前面介紹過,其他道品底下會再講到,所以這裡先簡單帶過。

  【表二】

  三十七助道品,是佛說種種修道項目的總集。道品就是道類,也就是將修道的項目組成一類一類的。「為什麼叫道品?道是菩提的意譯,這些都是修行而得三菩提──正覺的不同項目,所以叫道品。」19
  注意四念處,這個地方是就對治來講的,所以說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身、受、心、法,你記這個就好了,這是對治。
  如果不是為對治而修的話,那是觀身身念住、觀受受念住等。觀身身念住,就是說你觀身的時候,念念不忘專注在你的身體,現在是坐著,是站著,或是躺著;姿勢是正或不正,感覺是痠或不痠……。注意哦!這是修定而已,你如果沒有與緣起正見相應,絕對不會開悟!所以很多人去修四念處,修到後來很驕傲:我現在進入什麼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結果貢高我慢比阿里山還要高!不知修定是方便,目的在藉定發慧,所以這裡定、慧畫實線。
  四正勤就是正精進,遍通戒、定、慧三學,是一切離惡向善的努力,所以戒、定、慧都畫實線。如專從止惡行善說,即戒的總相,所以也可如【表一】、【表三】(詳下期),戒畫實線,定、慧畫虛線(進根、進力亦同)。
  四如意足是定,定為神通所依止,所以又稱為四神足。
  五根、五力:信、進、念、定、慧,「這五項功德,修得堅定而為引發功德的根源,名為根。……已有降伏煩惱等力量,所以叫力。」
20
  七覺支,偏於定慧的說明,為引發正覺的因素。
  八正道的正見、正思惟是慧,正語、正業、正命是戒,正精進就是正方便,通戒、定、慧三學,正念、正定是定。但是要注意:正定必須與空無我相應,發無漏慧才能解脫。八正道的正見在前,是側重在他的前導,因為「因地不直,果招紆曲」,
21所以一開始就要建立正見,接下來的其他道支,也都要與正見相應,如前所說。

解脫生死的道品,為什麼說有這七類──三十七品呢?古人以為:「道」體是「同」一的。修習的功德,本來是很多的,佛說的也只是舉其主要而說。眾生的生死是同一的,解脫生死的道,不會是不同的。不過「隨」眾生的根「機」不同,佛就說有別「異」的道品而已。因為從經中看來,任何一項道品(其實是包含一切功德,不過舉其重要而說),都是能解脫生死的,都說為『一乘道』的。22(請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12 《雜阿含經》卷二九•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頁206下。
13 《大智度論》卷一八原文:「初發心菩薩,若從佛聞,若從弟子聞,若於經中聞一切法畢竟空,無有決定性可取可著,……」(《大正藏》第25冊,頁196上)
14 《中阿含經》卷四九(一八九)《聖道經》,《大正藏》第1冊,頁735下。
15 《雜阿含經》卷二八•七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頁203上、中。
16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一八一,《大正藏》第27冊,頁907上。
17 《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四),頁1604a。
18 請參見印順導師,〈從依機設教來說明人間佛教〉,《佛在人間》,頁58;〈佛法是救世之仁〉,《佛在人間》,頁190。
19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32。
20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33。
21《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19冊,頁132下。宋本、明本作「因地不真,果招紆曲」。
22 印順導師,〈三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