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9.2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二十 二)

釋傳道主講

 

第七講 佛法的實踐德目──八正道



           
三、八正道即戒定慧三增上學,統攝一切道品、德目

 
(二)八正道的修學次第
  【表二】(詳上期)是講解脫道,【表三】則是講菩薩道,六度萬行其實是八正道加上施與忍,也就是在三增上學、八正道的基礎上,再加布施與安忍;施與忍是悲智雙運最具體的表現。
  我們的慈悲心與安忍都表現在哪裡?在順境、逆境嘛!一般人處在順境,一得意就忘形了,講話都從鼻孔出來;遇到逆境就恨天怨地,好像全世界都對他不起。平時在信仰、在學佛,是因為處在順境,家庭和樂,事業順利,一旦不順利就不學了!或者他去了,誰沒有出來招呼,也不學了!這都是為別人學的,不是真正在學佛,在理解佛法、以法為師。真正體會空相應緣起的,不論處順境、逆境,都能安心自在!
 


 

  你看,在【表三】中,正解脫、成正覺,六波羅蜜,他的方便善巧就是四攝,這四攝是領導者必備的四種條件。布施列在第一,目的是使對方離苦得樂、轉凡成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所需的方便善巧就是愛語、利行、同事。
  愛語,包括苦切語,不是不可以罵,該罵的時候就要罵;該激發的時候,就要用激發的,但是你要讓對方感受到你是真正愛護他,為他好。現代都說要「愛的教育」,罵不得、打不得,這到最後就像豆腐掉進灰燼裡,吹也不是,拍也不是,叫做「吹拍不得」!
  利行是你任何事情都會為屬下,為你周遭者的利益著想,有什麼好處就想到他們,分享給他們。
同事是同甘共苦,你做事情不是說「你們」去做,而是「我們」來做;而且身先士卒,把簡單、輕鬆的都讓給別人做;比較難、人家不喜歡的,你來做,這最能感動人!你不要當了董事長,運動會大家都穿運動服,只有你穿西裝;大家都吃便當,只有你吃大餐,這樣就很難令下屬心悅誠服!
  有了愛語、利行、同事三種方便善巧,才能達到布施的最大邊際效用,這四攝正是菩提道攝化眾生的四種方法。不過我們要注意,幫忙別人,人家不一定感謝你,有時還會罵你。我常說:你幫了人家九十九次,只要末後一次沒有幫忙,前面九十九次就一筆勾銷,甚至還恨你,所以布施幫忙一定要有般若智慧。
  【表三】這整個就是在講八正道、戒定慧三增上學統攝一切道品、德目,是共三乘道,所以不但是解脫道,也為成佛之道所攝。

四、道的必然性與完整性

 (一)道的必然性
  什麼叫做必然性?就是沒有例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這件事情只要按照這個法則去做,就必然會這樣,任何人來操作都一樣。以我們臺灣來講,任何人來,只要山林濫砍濫墾,一定不下雨就旱災,一下雨就是土石流,這也是必然。
  我們要知道臺灣有兩個特色:颱風和地震,因為地震,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板塊擠壓,才有了臺灣。按照地理位置來看,與臺灣同緯度的地區,有很多都是沙漠;是因為颱風帶來豐沛的雨量,又有中央山脈隆起作為屏障,才有這物產豐饒的寶島臺灣,這我們也要如實知!
  如棋盤腳樹,那都不是臺灣原產的,是由海潮帶來的海漂植物,海水將它從別的地方帶過來,我們這裡的也藉由潮水傳播到別處去。又如黑潮,漁民就靠它帶來豐富的漁獲,好比烏魚,烏魚不只臺灣有呢!但是到冬至前後,南北洋流在澎湖南方的海域會合,正好形成重要的烏魚漁場。此時隨著洋流南下的母烏正值產卵期,烏魚子就是母烏的卵巢製成的。這些都是臺灣在地理環境上的獨特優勢,所以「愛臺灣」的人很多,只是動機、目標各自不同!
  日本人根據馬關條約,要永久統治臺灣,他們也愛臺灣啊!所以他們去調查臺灣的地質,知道有順向坡和頁岩,頁岩就像葉子一樣,呈薄頁狀或薄片層狀,這種只要稍微地震就崩坍,就整個走山了!所以像小林村,那是幾秒鐘就下來了,來不及的!
  他們日本人在臺灣砍樹,一定離地面一米以上,讓樹根可以留著作水土保持,而且砍一棵,種十棵,都留下樹根;等到快爛掉,旁邊新種的已經長起來了。
  國民政府來臺灣,他們也愛臺灣啊!他們是愛臺灣這些資源,說三年準備,五年反攻,好回去中國大陸。所以他們一直砍樹,不僅沒有種,還砍到底,因為越接近根部,面積越大,價格賣得越好,最後甚至連根拔起!這樣你說不崩坍才怪!那就叫做必然!我們要如實知,所以臺灣不適合種高冷蔬菜、高山茶、山葵。高爾夫球場上山,還有「臺灣的口香糖」──檳榔的種植,那對生態環境整個都很傷的!所以講到必然性,就是沒有例外。
  剛才是講不好的一面,現在講好的一面,任何人假使按照八正道去修,無論是一貫道,無論是基督教、天主教等友教,或者不信教,都必然解脫,這也是沒有例外!在家、出家都一樣,男女老幼都一樣,絕對不是說要轉女成男,或者一定要出家,沒有那回事!這就是必然性,我們先講道的必然性。
  
八正道是向上向解脫所必經的正軌,有他的必然性。中道的德行,是不能與他相違反的。出家眾依此八正道向解脫,在家眾也如此。所不同的在哪裡?出家眾的正命,指少欲知足的清淨乞食,也就是前面講的四聖種;在家眾是依正常的職業而生活。生活方式不同,所以正命的內容不同,他的責任也不同。在家居士是以護法──擁護正法為主;出家眾是專業的宗教師,以弘法利生為主,所以不可經營事業。
  在輯錄印順導師開示的DVD中,
23就提到了這一點,有學僧問說:像基督教、天主教,他們也辦醫院、辦學校啊!那我們不就也要經營事業才能生活?導師說:這你是誤解了!他們其實分好幾類,真正的神職人員是不做其他事情的。你作人事行政,哪有時間修行?所以他們辦文化教育、醫院的是一類,辦事人員另外辦事人員,真正的神職人員是專職在用功靜修的,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我們臺灣比較可惜的一點,就是沒辦法實行托缽乞食。我去外國,看一些佛教團體很不錯,他們如果要在那裡用餐,就約好一個人看是帶一道菜或兩道菜去,大家一起吃,就不必煮得那麼忙,那麼辛苦。用完餐,碗盤再各自帶回家,也就不用幾個人在那邊洗碗盤嘛!
  出家、在家正命的內容不同,
但同樣要以合理的方法而達到資生物的具足。這不應該非法取得,也不能沒有,沒有或缺乏,是會使身心不安而難於進修的。非法取得就是說你不可以找藉口,有的人說他會偷、會搶,是因為家裡有個九十二歲的媽媽或奶奶病了,沒錢治病才去搶劫──不可以這樣藉口。孝順是好事,但非法取財是有罪的,凡是有正見、正行的人,都不可以做這種事,這一定要知道。
  衣食住用、醫藥等資生物不能沒有,沒有就無法生活,所以說「法輪未轉,食輪先轉」。古人也說「衣食足而後知禮義」,
24吃飽穿暖了再施以教育,他才會知道羞恥,知道仁義禮智信。
  臺灣話也這樣說:「枵(iau1,餓的意思)雞無惜箠(chhe5),枵人無惜面底皮」,明知道偷吃會挨打,但是雞餓了牠照樣來吃,因為不吃就會餓死。人也一樣,飯都沒得吃了,哪還會顧慮到什麼面子問題?所以基本的資生之具是應該有的,否則身心不健康,病懨懨的,如何修道呢?
  
佛教信眾的解脫行,固然非依此八正道不可;即使沒有出離心,沒有解脫慧的一般世間正行,也不能與八正道相違。八正道有二類:有「世俗有漏,有取,轉向善趣」的,有「聖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向苦邊」的(雜含卷二八•七八五經)。25
  這是世間與出世間、有我與無我正見的問題,所以印順導師說:
這二者的差別,根本在正見。如是因果、善惡、流轉、解脫的正見,就是世間正見,以此為本而立志、實行,這是世俗的人天正行。如是四諦理──對苦、集、滅、道有正確理解的正見,再本著正見而正志、修行,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相應,即是能向出世而成為無漏的解脫行,這是出世八正道。
  所以,未開悟時修三學八正道,開悟以後還是修三學八正道。前面說過,菩薩道也只是三學八正道多加了施與忍,成為六度而已;如將智慧再細分擴充,則為方便、願、力、智四度,這重在度化眾生的善巧,是從教學相長中得來的。就好比你修完教育學分,不等於會教書呢!還要從教學中慢慢磨練,才會知道實際操作起來,有時並不如理論所講的那樣。
  有些社會人士或老師,常常會說:既然怎樣,就應該怎樣,……你聽到這種論調,就知道他還很「年輕」!講「年輕」是比較含蓄啦!其實是很幼稚!還未經過世事的磨練,稜角還很多,所以會有這種既然……應該……的結論。既然出家了,就應該怎樣;既然當老師了,就應該怎樣;既然當父母了,就應該怎樣,……你怎麼不說既然會批評了,你自己就應該怎樣呢?自我教育的部分都不說,這是很麻煩的!
 (二)道的完整性
  
佛法以八正道為德行的總綱,這不是孤立的、片面的,是完整的、關聯的,是相續發展,相依共存的,是知與行、志向與工作、自他和樂與身心清淨的統一。佛法的德行,貫徹於正確的正見中,就是說從正見到正定,都需要正見;知見來指導我們的行為,又從行為而完成正知見:這是知行的統一。
  
依正見確立正志──向於究竟至善的志願,有志願更要有實際工作。沒有志向,實行即漫無目的;但也不能徒有志願,或者惟有實踐,這都不行。有志願加上實踐,才能完成志願:這是志向與工作的統一。
  對人的合理生活,經濟的正常生活,這是有情德行而表現於自他和樂中的;定慧的身心修養,是有情德行而深刻到身心清淨,這也有相依相成的關係。
  釋尊隨機說法,或說此,或說彼,或說戒、定、慧三學,或說八正道,或說緣起,或說三十七助道品;但人類完善的德行,向解脫的德行,決不能忽略這德行的完整性。你沒有正見、正志和正語、正業、正命,你去精進沒有用!你將善的當作惡的,很認真地改除掉;將惡的當作善的,努力去修集;或者遠離善知識,去親近惡知識,也是很認真呢!結果卻往解脫的反方向走,這都是很麻煩的事情!所以要了解道的完整性,否則,重這個,修那個,即成為支離破碎,不合於德行的常軌了。
  這個地方有一點要特別說明一下,很多人不了解道的完整性,說要四念處修完再修四正勤(如【表二】),四正勤修完再修其他道品,這是外行!其實每一道支都能夠趣向解脫,只是每個人的根機不同,對治與相應的法門也就不同。所以不一定要這個修完、修那個,把三十七助道品整個都修完,這一點再次提醒大家!

五、道的抉擇

  常人是老王賣瓜,自讚自誇!所以賣花的說花香,賣瓜的說瓜甜。佛教的法門也往往如此,但我們應該注意:自己是什麼根性,是否適合修習這樣的法門?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我們;適合現在的我們,不一定適合未來的我們,那是有階段性的,稱為方便適應,所以要抉擇!
  
「八正道行入涅槃」,是唯一而不許別異的正道。無論橫說、豎說,無論出家、在家,無論任何種族、性別,不修八正道,絕對不可能解脫,這就是抉擇。所以佛臨滅時,對最後的弟子須跋陀羅開示,須跋陀羅是一個外道修行者,他問佛說:「奇怪呢!我們也是在修行啊!為什麼我們不會解脫,你會解脫?」
  佛陀這樣對他
說:「若諸法中無八聖道者,則無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須跋,以諸法中有八聖道故,便有第一沙門果,第二、第三、第四沙門果」(長含.遊行經)。26這是怎樣明確的開示!
  
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於八聖道的。這是肯定修道的項目眾多,但是若能把握八正道,就不必東奔西跑,只要按照這樣去做就對了。
  
如「四念處」即正念的內容;「四正斷」是正精進的內容;「四聖種」是(出家眾)正命的內容;「四神足」是正定起通的內容。五根與五力:信(信解)即正見、正志相應的淨心,所以說「信以心淨為性」;精進即含攝得戒學的正精進;念即正念;定即正定;慧即依定而得解脫的正見。五根,五力與八聖道的次第內容,大體是一致的。「七覺支」,偏於定慧的說明。
  
佛法道支的總體,或說為三增上學(雜含卷二九•八一七經)。27三增上學是有次第性的:依戒起定,依定發慧,依慧得解脫。我們的目標是要解脫嘛!但你一開始如果沒有佛法的世間正見與出世間正見,再怎麼修都不對了!所以很多人很認真在修,卻不得要領,這就是癥結所在。
  
八正道的以正見為首,這因為正見(慧)不但是末後的目標,也是開始的根基,遍於一切支中。修任何一種德行的項目,都不能離開正見。如五根以慧為後,而慧實是遍一切的,所以說:「成就慧根者,能修信根(精進、念、定也如此)……信根成就,即是慧根」(雜含卷二六.六五六經)。28
  
慧學是貫徹始終的,八正道的正見,側重他的先導;三學的慧學,側重他的終極完成。參照五根的慧根攝持,即可以解釋這一次第的似乎差別而實際是完全一致。

六、結語

  
八正道的修行,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然而時值末法,信佛學佛者,往往不從中道的德行次第入手,反而捨本逐末,急求立竿見影,因而荒誕不經的「先得而後修」、「即刻開悟」、「一生成佛」、「現世佛」等紛紛出籠!
  
佛法的依戒而定,從定發慧,一般誤解的不少。有的人專重修定,不講戒,不講慧。有的人說戒修好了,自然有定;定修好了,自然有慧,有慧就自然解脫。亂講!戒修好了,要去修定,否則是不會得定的;修定沒有修觀慧,也是不可能解脫,無因無緣有結果,那是違反因緣論的。
  
定本是外道所共的,凡遠離現境的貪愛,而有繫心一境──集中精神的效力,如守竅、調息、祈禱、念佛、誦經、持咒,這一切都能得定。但定有邪定、正定、淨定、味定,不可一概而論。雖都可作為發定的方便,但正定必由正確的理解,正常的德行,心安理得、身安心安中引發得來。品行、德行如果不好,去修定,是會引發邪定,會發狂的,這要注意!
  
如經中常說:「因持戒便得不悔,因不悔便得歡悅,因歡悅便得喜,因喜便得止,因止便得樂,因樂便得定。」29
  
佛對鬱低迦說:「當先淨其初業,然後修習梵行。……當先淨其戒,直其見,具足三業,然後修四念處」(雜含卷二四•六二四經)。30滿慈子對生地比丘說:「以戒淨故得心(定的別名)淨,以心淨故得見淨」(中含•七車經)。31一般學者,每不從「淨其戒,直其見」下手,急急的求受用,求證得,這難怪持咒等的風行了!
  
其次,從定發慧,也並非得定即發慧,外道的定力極深,還是流轉於生死中。要知道,得定是不一定發慧的。從定發慧,必由於定前──也許是前生的「多聞熏習,如理思惟」,有聞、思慧為根基。不過散心的聞、思慧功力不大,如風中的燭光搖動,不能安住而發契悟寂滅的真智,所以要本著聞、思的正見,從定中去修習。止觀相應,久久才能從定中引發無漏慧。不知從定發慧的真義,這才離一切分別抉擇,不聞不思,盲目的以不同的調心方法去求證。結果,把幻境與定境,看作勝義的自證而傳揚起來。這很冤枉!
  學佛,是學佛所學,解佛所解,行佛所行,以期證佛所證。解脫與涅槃,由修八正道而得,所以佛說道諦,總是說八正道,八正道是解脫的不二法門!八正道行,可說是為建立、增進人格而設的,乃佛教倫理道德之實踐,也是趣向最徹底、最圓滿的菩提常道。如能依此中道之德行修行,必能得到圓滿的解脫。
  所以解脫、成佛是沒有時間限制的,叫做「不待時」。什麼時候去實踐八正道,什麼時候去實踐六度、四攝,因圓果滿,都可以解脫、成佛。所以不必問自己什麼時候開悟,也不必別人來幫你作證明。
  《阿含經》告訴我們的道前基礎是什麼?三善根,對嗎?分別善惡,具慚愧心,住不放逸,依此三善根來親近善知識,依法不依人,……這是四預流支配以法四依,上面的講次已經介紹過,然後再修戒定慧、八正道。開悟以後,正解脫、解脫知見,自己都清楚;還要人家來印證,那表示自己還不了解,還沒有把握。八正道,這裡是簡單介紹,要更詳細、深入,請大家參閱印順導師的《成佛之道》,《佛法概論》,以及《學佛三要》,《佛在人間》等書,那就可以很有把握!
(請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23《印順導師開示錄》DVD(二版),2009. 3.12(農曆)華雨精舍發行。
24《管子•牧民篇》原文:「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
25《雜阿含經》卷二八•七八五經,《大正藏》第2冊,頁203上∼204上。
26《長阿含經》卷四(二)《遊行經》,《大正藏》第1冊,頁25上。
27《雜阿含經》卷二九•八一七經,《大正藏》第2冊,頁210上、中。
28《雜阿含經》卷二六•六五六經,《大正藏》第2冊,頁183下。
29《中阿含經》卷一○(四二)《何義經》,《大正藏》第1冊,頁485中。
30《雜阿含經》卷二四•六二四經,《大正藏》第2冊,頁175上。
31《中阿含經》卷二(九)《七車經》,《大正藏》第1冊,頁431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