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7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二十三)

釋傳道主講

 


           
第八講 學 佛 行 儀  1

         
一、前言

  學佛行儀,一般法師不大喜歡講,因為會覺得枯燥無味;不過你們聽下去就知道,無論從信佛、學佛,了解、證入來講,學佛行儀都佔著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要講學佛行儀,應該從歸依三寶、禮敬三寶──歸敬佛、法、僧三寶講起,也就是我們十講的第一講「佛法的根本內容」。三寶之中最重要而為佛法中心的,是法。注意哦!是法。如果沒有法,沒有真理,釋迦牟尼不可能成佛,不可能有經典,也不可能有佛教的教團,我們今天也就沒有學佛的機會,所以法──真理是三寶的核心,就像我們的心臟一樣,停跳就不行!
  佛是法的體證者,僧(僧伽)是法的奉行者與弘揚者。僧伽是和合的意思,有理和與事和。當我們所知的與實際事行都合一了,真正身口意三業都清淨了,獨處面對自己,能夠和諧無諍;與別人共處,也能夠和諧無諍,這就是僧伽。
  初學時,我們相信、理解外面的佛法僧三寶,要求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於法,都與法一樣,這也就是我常講的三句話:如實正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所以,我們信仰的是三寶,理解的是三寶,到最後證悟了,自己本身就是佛,就是法,就是僧;集佛法僧三寶於一身,就稱為一體三寶。
  假使信佛信了十年、二十年,還停留在信仰外面的三寶,還在祈求佛菩薩的救度,那就還在幼兒園階段!應該要以佛的知見,作為我們的知見,並付諸實踐,才能證佛所證。
  學佛的行儀,行為與儀表叫做行儀,這包括歸依三寶,禮敬三寶等依教奉行的一切正行,所以將其歸納為禮佛、敬法、尊僧三節,以此來呼應第一講「佛法的根本內容」。
  佛,有現在佛,有十方佛,我們今天知道有佛教,知道真理,知道三寶,是釋迦牟尼佛教給我們的。佛證悟了真理,再開示給我們,稱為「法界等流」。他證到法界──真理,並且宣說出來,佛說是不會走樣的,我們可以理解多少算多少,但是一經世諦流布,就有契理與契機之別。契理的,不一定契機,所以程度深的,理解就深;程度淺的,理解就淺。
  佛陀住世時,弟子們禮敬的是釋迦佛;發展到大乘佛教,我們禮敬的是三世十方佛,所以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偈頌說:「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悲願來濁世,禮佛釋迦文。」
2
  釋迦佛是歷史人物,不是宗教人物。他說他證悟成佛,有誰相信呢?當他將右手垂放下來,接觸到地面,一剎時六地震動,所有天地神祇都異口同聲為他作證明說:釋迦牟尼確實證悟真理成佛了!所以這個觸地印是釋迦佛的專利,是他的正字標記。你們看南傳佛教國家的佛像,每一尊都是釋迦佛,除此以外就是羅漢像,因為他們不相信有三世諸佛。
  但是釋尊說:我釋迦牟尼在人間成佛,以前的佛在人間成佛,未來要成佛,還是在人間,所以「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
3注意「諸佛世尊」──過去、現在、未來三世,遍十方的佛,都是在人間成佛,不是在天上。天上的天神只是享受福報,不能學佛、成佛,這是在強調什麼?從佛是歷史人物,擴大到宗教人物,到未來的哲學思考,意思是要我們珍惜此人身。
  以前很多人修,也很多人成佛,現在我們按照釋迦佛的方法去修,同樣可以成佛,所以說「三世佛無量,十方佛亦爾」,東、西、南、北、上、下、四維的世界,只要有人體證了佛所體證的內容,和他度化眾生的深度與廣度,三覺圓滿,都能夠成佛,這就講到眾生與佛平等。
  「悲願來濁世」,以現代的語彙來講,阿彌陀佛他只教資優生;釋迦佛卻說:那些牛頭班的,我來教!我們這個五濁惡世的眾生,剛強難度難化,你教他正面的,他不聽;講「烏魯木齊」的,他聽得可認真了!所以你們要記住,聽到人家講那些不合理、不合法、不合情,不符如實、如理、如分原則的話,就把它丟掉了,不要再拿來問這人、問那人,否則就苦惱個沒完沒了了!
  眾生通常是這樣:講禁忌的,很多人聽,還深信不疑;講如何端正觀念、淨化身心的,卻少有人願意學。你教他不要製造災難,他不聽;他製造了一堆問題和災難,才來要求你幫他解決,沒幫他解決,就是不慈悲!這是不是很愚痴?
  釋迦佛就有廣大的悲願,到我們五濁惡世來教化那些牛頭班的學生,所以不論我們禮敬哪一尊佛,或哪一宗哪一派的祖師,都應該先禮敬釋迦佛。「釋迦文」,「文」是牟尼的異譯,釋迦文就是釋迦牟尼,你不要講成釋迦牟尼文佛,那是頭上安頭,不對了!
  每一尊佛的通願都一樣,通願就是四弘誓願:願度無邊眾生,願斷無盡煩惱,願學無量法門,願成無上佛道。這四類學分,每一尊佛都同樣修集圓滿,信願、慈悲、智慧,沒有哪一尊佛不完備,所以說「智圓悲無極」,他的智慧、慈悲無窮極。但是佛不僅僅這樣哦!他還「斷障無餘習」,沒有任何習氣未盡。他的智德、恩德、斷德「三德等究竟」,只是為了我們眾生,才「方便示差別」。
  為什麼呢?因為有的人是念資優班,「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你教育他,他才會學。有的人要在五濁惡世受苦受難,你教的,他才聽得進去。就好比我們以前再怎麼呼籲山河大地要保護,一般人是聽不進去的,往往必須付出慘痛的代價,才換來少數人的覺醒;不過臺灣人很健忘,不多久也就忘記了!
  真正講起來,這次的八八水災並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小林村那地方以前都是種臺灣櫸木,臺灣櫸木舉世聞名,它質地很硬,所以都砍來作砧板;它的樹根又可以深入地表,所以能夠保護山林。所謂一千年的神木,那意謂著它經歷過幾千萬次的天災地變,當其他不適合的樹種都被淘汰了,它卻能巍然獨存,這就表示它有它的功用,神木是這個意思,不只說它久呢!結果這些櫸木被連根拔起不說,連矮灌木叢也被認為沒有經濟價值,而一併砍掉,改種檳榔。檳榔的根淺,加上這次颱風帶來的超大豪雨,就整個崩坍下來了!因為造業在前嘛!災後才來怪這怨那的,這怎麼對呢?
  所謂「非相無以引心,非聲無以通解」,這是說明境相與音聲的重要性。假使沒有外面的境相,我們就不會起心動念;我們如果不曾見過某人,你會想起他或想找他嗎?不會嘛!是因為吃過酸梅,所以你看到酸梅,想到酸梅,才會流口水,這是講境相。再說音聲,沒有音聲我們就不能了解,這個音聲除了講話,還包括文字──文字是沒有音聲的語言,還包括一舉手、一投足的肢體語言。
  我們學佛修行,同樣要藉由音聲、色相的表徵,將所學習的佛德由諸內形諸外──由內心的恭敬而表現於外在的事行。常有人說:我心地好就好了!我內心歡迎你就好了!這講起來頗值得玩味!如果你們來到妙心寺,我也是兩眼閉著,逕自打坐,說:我在內心歡迎你就好了,你們會有什麼感受?
  你可能會說:「我怎麼知道你歡迎不歡迎呢?」所以一定是眼睛看著外面的色相,然後發出聲音說:請坐!來喝茶之類的,……這個表相與音聲,才能表達我們的內心。不過有的人不大一樣,他是講的一套,想的一套,做的又另外一套,這要當心會不會精神分裂呢!我們現在講的是說內外一致。
  學佛行儀真正要講,內容太廣泛了!現在謹將生活上切實且攸關大眾的部分,逐一提出作討論,讓大家了解我們在日常生活的禮節,應怎樣表現才合理。

二、禮佛
  
  禮佛,是禮敬諸佛之意。在印度,他們見到佛或聖者,通常先順時鐘繞三圈,叫做右繞三匝。三,代表多;順時鐘,表示正法。逆時鐘,那是逆道而行,象徵旁門左道,颱風就是逆時鐘轉的。右旋是正道的展現,這是他們印度的表達;西洋也是這樣,右邊他們說right,正確的也說right。
右繞三匝之後頂禮,五體投地。五體就是兩個膝蓋、兩隻手和額頭,意思是用我們的腳、手和最尊貴的額頭,來頂禮聖者最低的腳盤,以表達至高無上的尊敬。
  理論上我知道這樣,但是去到斯里蘭卡和泰國,他們在家居士來頂禮,雙手摸著我的腳後跟,額頭就貼在我腳盤上,我還是嚇了一跳呢!因為中國的禮儀不一樣,禮儀是隨著時間、地點、風俗而變化的。像他們西方人或非洲有的就是貼面禮,右臉貼一下,左臉也要貼一下,你不要大驚小怪,他們就是這樣。
  禮者,理也。這很少人解釋,所謂禮,就是克服一己的私慾和衝動,使我們的言行舉止中規中矩,合乎禮儀,也就是儒家所講的最高境界──克己復禮。一般人的欲望、習慣,都是隨自己的意思,所以與人溝通,我覺得最困難的是:你跟他講什麼,他卻回答你:「不過,人家這樣講……」;「雖然你講的是事實,但是……」。不過,但是,可是,……意思就是否定你前面所講的,又回到原點;換句話說,他並不想學新的,只想以多數人講的話為真理,這樣的溝通就很難有交集!
  克己復禮,換言之,就是從心所欲不踰矩,不踰越規矩,不踰越我們的身分,不踰越當時的禮儀。孔子自述他一生的學程,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4他到七十歲才能夠自由自在,講出來的話都恰到好處,這不簡單哦!我們有時候是該講的沒講,不該講的講了一大堆,很麻煩!這都需要學習!
  合禮,就是合理。舉一個例子,我們不小心踩了別人的腳,這不合理嘛!所以我們應該向人家道歉,說「失禮」!失禮就是失理,因為不合理,這樣就不是吃人的禮教,在那講一大堆禁忌了!
  以前我在臨濟寺,就遇過一位軍官帶了孩子在那放風箏,風箏不巧掉到臨濟寺的大殿屋頂上,那是日本仿唐式的建築,結果他們一群人爬上屋頂去撿風箏,把瓦片踩得霹啪響,很多瓦片都被踩壞了!當家師出面講他,他們一群人就把他圍住,作勢要打他,還說:「你們出家人(食菜人)真沒修養!真沒有美德!」
  我就走過去了,我說:「忍讓是美德,但這是互相的。」
  他說:「我又不是你們出家人,需要講什麼美德?」
  我就再對他說:「你的話讓我感到既榮幸又慚愧,美德是出家人的專利嗎?你們在家人就不用嗎?我不小心踩了你的腳,向你道歉,這是對的;我打你幾巴掌,再對你說抱歉,就看你接不接受了,這是互相的,不是單向的!」我們要注意這一點。
  所以「禮」,是人與人之間雙向溝通的合理行為。當我們將禮敬諸佛的意涵,由內心而表現於外在的行為,使合乎禮儀,即稱為「禮佛」。我們臺灣的禮佛,中國的禮佛,日本的禮佛,泰國的禮佛,和印度的禮佛都不同哦!但是有一個精神要把握住,就是誠敬合理。以日本人來講,他們禮佛之前都先洗手,有的先去敲鐘,拜佛之前還得先擊掌三下,好像在對佛說:「佛陀,我來了!」這很有意思!底下就將與禮佛相關的事相,分幾點來說明:
 
(一)進入大殿應有的禮儀
  1.進大殿前應先洗手,脫鞋,以示恭敬;通常不走中門進入,而由左右兩側門入。從左側門入,就左腳先跨進去;從右側門入,就右腳先跨進去,這樣比較不會拐到腳。
  在印度,不是進到寺裡才脫鞋,是離很遠就得脫鞋了,連襪子都必須脫下來,所以你們去印度之前,得先打赤腳練習走碎石子路才行!
進大殿時不要踩踏門檻,其實不只佛殿或神殿,到別人家裡去也一樣。以前的人不是把道理分析給你聽,而是用禁忌來呈現道理,譬如長輩會告訴你:踩踏門檻,一腳高一腳低,以後結婚的對象會長短腳,好嚇人!我們小時候因為沒有蹺蹺板,也沒有什麼玩具可玩,所以看到比較高的地方就會站上去踩一下,再跳下來,這樣子也覺得好玩。講這個禁忌,其實就是在告訴你:這樣不合禮節,如此而已!
  你們如果看過京戲(平劇)就知道,他的精密就在於每一個動作都確實做到。例如騎馬之前,他一定先去解馬繩,這個動作要做出來,不然人家就說馬還綁在那裡,你怎麼騎?以前的人不論男女,衣襬都很長,所以上馬之前,一定要先把衣襬拉高再跨上去。下了馬,也一定去繫馬繩,你如果沒有做這動作,人家就說馬跑掉了!
  上樓梯如果有三階,一定走三步,有五階就走五步。你不能上樓走五步,下樓只走三步,戲迷就告訴你:摔下來了!你外行!而且上樓梯一定和出家人一樣,衣服的下襬要挽到後面來;下樓則相反,要將下襬挽到前面來,這樣自己不會踩到,也不會被後面的人踩到。需要搬東西時,身上的長衫、海青一定要先脫下來,這一點應當學!
  戲曲是反映現實生活,所謂千軍萬馬三五人,三、五個人就可以表演千軍萬馬;包括走路的步伐,也都是按照現實加以濃縮抽象化的。這就是藝術,要去知道這個,否則你看了半天,還是不明所以。
  已故的高師大汪志勇教授,他是外省籍的,可是他專門提倡臺灣歌仔戲。他說臺灣的歌仔戲保存了古代很多細膩的動作,所以你看戲曲演員,言行舉止都十分優雅。比方撿扇子,以前的仕女袖襬都很長,所以得先挽一下袖襬,一腳跨出一小步,像弓箭步一樣一腳前一腳後,再挺直腰身慢慢蹲下去撿。這樣即使搬重物,都比較不容易閃到腰,而且很優雅,我們學佛行儀也應該這樣學,這是附帶講到的。
  2.除了佛經、佛像及供物以外,不要將有的沒的雜物帶進大殿。
  3.唯有誦經、禮佛,或打掃時,才可以進到大殿;切莫將大殿當作通道,任意穿梭。經行,那另當別論。這一點在家居士要特別注意,出家眾因為都受過特別訓練,所以比較不會犯這種錯誤。
  你們在這裡可能很難想像,好比以臨濟寺來講,外人出入通常從外面的通道,但他有一個後門通向廚房。後門若打開,一些社會人士就會把大殿當通道出入,手裡就提著魚啊肉啊,污水還一路滴過去,你跟他講道理,有的還罵人呢!像這種,對佛來講是無所謂,但是對他自己不好。
  4.佛教徒,無論出家、在家,去到寺院一定先禮佛;洗完手,先進去就先禮佛。你要拜訪寺眾,也是先禮佛。進到大殿以後,不要東張西望的,禮佛以後才可以瞻仰佛像,注意:是「瞻仰」,不是「看」佛像。
  瞻仰佛的聖容,不要在那又指又比的任意批評,這樣不好。如果有什麼建設性的意見,可以下殿以後對主事者提出,不要當場對著佛像指指點點的,很不禮貌!我們的身口意三業,應該隨時去注意。
  5.在大殿內應依順時鐘方向繞佛,不宜左旋,這我們上面講過;但如果時間不容許,就不必如此。
  6.佛殿內不可以講世俗話,這一點有很多人會犯,尤其是在家人。在大殿裡拜佛,兩個人一熟識,坐下來就從兒子聊到孫子,樣樣講,講得都快把大殿的屋頂給掀了,好像是要講給佛陀聽的樣子,很麻煩!所以一定要知道,在大殿內不要講一些世俗言語,尤其不可大聲喧譁。除了聽經聞法、全體禪坐以外,不可閒坐於大殿內;縱使討論佛法,也不可太大聲。
  7.在大殿裡不可翹腳,或倚壁、倚桌而坐,也不可箕坐。箕坐就是蹲著,這是印度人的習慣。他們不論吃飯、應酬,與人交談,都是蹲著;在我們臺灣,是農夫或「阿兄」才這樣。「阿兄」知道嗎?就是負責抬棺的葬儀社人員,「阿兄」、「阿嫂」,他們都這樣。依中國的禮節,箕坐代表傲慢不敬,這要知道。
  站立時不要手叉腰,也不要抱胸。我去馬來西亞、新加坡的第一印象是:他們那裡的男男女女,經常雙手抱胸,好像怕人家對他怎樣似的,這是沒有安全感的表現,有諸內必形諸外嘛!我第一次去,就強烈地感受到。我們進到大殿,在佛陀的地方,你怎麼會覺得不安全呢?所以要放鬆下來!
  也不要將雨傘、斗笠,輪椅或手杖等倚放在大殿內的牆壁,應該固定擺放在另外一個地方,這樣比較整齊,人家看了也會覺得莊嚴。印順導師講過一句話,他說:大殿是讓人禮佛的,所以要布置得莊嚴一點,讓人看了生信心;但是住的地方,就不要太講究。
  8.在大殿裡不要打呵欠、吐痰、擤鼻涕、放下氣(放屁)。有人或許會疑問:那這樣,我不就不能擤鼻涕了?記著!要隨身攜帶衛生紙、手帕,萬不得已就擤出來,不要太大聲,然後把污紙帶著,出大殿再丟掉。也不要急急忙忙退出去又進來,進進出出的干擾大眾,這是應有的禮儀。
我講個笑話給你們聽,以前有一位在家居士,住在臨濟寺,他很認真念佛,念珠拿著就念啊念的,他一面念阿彌陀佛,還一面打呵欠,晚上聽起來,那聲音很是悽慘,還以為有人鬧自殺呢!就發動很多人去找,那時臨濟寺後面是動物園,就隔一道牆而已,不巧又在草叢裡撿到一只高跟鞋,這下糟了!可能有女孩子自殺,跳下去了!
  正在遍尋不著之際,我下來,看他一面念佛一面打呵欠,就對眾人說:「在這裡!在這裡!」這最沒禮貌!你念佛就念佛,想打呵欠也稍微遮一下嘴巴,不要發出那麼大聲響。不過,也要注意不要將口鼻全部掩住,全部掩住會影響耳膜;應該用衛生紙、手帕適當的遮掩,這是基本的禮貌。
(請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1 本講《學佛行儀》已發行單行本,由吳文宗、呂姝貞編輯(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15.11二版)。
2 印順導師,〈歸敬三寶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15∼17。
3 《增一阿含經》卷二六•第三經,《大正藏》第2冊,頁694上。
4 《論語•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