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7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二十
四)
釋傳道主講
二、禮佛
(二)如何尊敬佛像
1.佛弟子不論看到雕塑的、繪畫的,或木刻的佛像,皆應整衣禮拜。若有時間、空間的限制,比方自己趕時間,那就在大殿外合掌、敬一個禮就好;這就如同我們出門時,會跟家人打個招呼,回到家也會跟家人打招呼一樣,這是應有的禮貌。
2.不要批評佛像的是否莊嚴,我們上面也講過。佛像若有毀壞、不潔淨,就設法修復或使他回復潔淨。萬一不能修復,又該如何處理呢?如果是紙印的,又舊又髒,你可以恭敬心將他化掉(燒掉);若是泥塑的,可以敲碎以後放在花圃,不要讓人踩到就行。如果是石雕或木刻的,也可以將他分解或化掉以後,放在花圃或清淨處。
有人說燒毀佛像就是出佛身血,這是亂講!你我大家都沒有資格出佛身血,那要與佛同世,如提婆達多才有可能,這講得太離譜了!也有法師說經本壞了,不能丟;佛像毀壞,也不能丟,要另外蓋一處來存放。後來又改口說可以燒,但是要送到外海去,……這都是不懂道理,信口胡說!無論佛教或其他宗教的聖像、神像,我們都不要惡意毀損,惡意都不好,那是結惡緣,這一點要知道。
3.如要拜佛,有香可以拜固然很好;沒有的話,心香一柱也是可以。上香以一支為宜;如要上三支香,就第一支香插中間,第二支插右邊,第三支插左邊,三支的距離一樣,高度齊平。
上香時,用食指和中指將香夾住,大拇指封住香根底部,如上香示範圖一。假使前面有人排班,就如圖這樣豎著拿,香頭高過我們的鼻端就對了,你不要平舉,平舉會燒到別人,這一點要注意。
等來到佛像前再將香平舉,舉到與眉齊,不必念出聲,用觀想的,觀想佛菩薩就在面前接受我們的禮敬,之後再插香,如示範圖二、三。香插好了,退半步(以免頭碰撞到供桌)問訊即可。
有些人很會講禁忌,說什麼上香時要用左手插香,不可以用右手,右手是殺人放火的,不淨!事實正好相反,他們印度人不用衛生紙的,都是用左手洗淨,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人家,跟人握手和宣誓也都是用右手。
還有人說上香前要先淨香,我們以前也被人這樣教過,試想:香如果不淨,你不要拿來敬佛,不是更好嗎!所以這是多此一舉。
現在的蠟燭,多用牛油和魚油製成,拿來供佛並不理想,最好是以燈具代替。有的人是點油燈,但油燈如果被老鼠或貓咪打翻,那更不好!用燈具的話,就可以只點晚上。燈具的電線一般都很細,你就換粗一點的,我是建議大家用LED燈,省電又不會過熱。
供養有很多種,《法華經•法師品》以一華、二香、三瓔珞、四抹香、五塗香、六燒香、七繒蓋幢幡、八衣服、九伎樂、十合掌為十種供養。➎十供還有另外一說是香、花、燈、塗、果、茶、食、寶、珠、衣。這是說我們最主要以什麼來敬佛、供佛,依中國大乘佛教來說,就是不拜葷食。衣服,不是一般穿的衣服,而是袈裟。抹香(又名末香)就是香末。塗香,是塗在身上以消除異味的香膏。依佛制:比丘(尼)、沙彌(尼)等,不得如世俗人一般塗香或戴著香華鬘,但用來供佛及菩薩是可以的。燒香是在佛菩薩聖像前所燒的各種香,包括現代人常用的線香、香末等。
各位家裡的樓層如果不高,我是建議大家不妨改用臥香爐,因為還有個上蓋蓋住,少熏一點香油,對健康是比較好。相較起來,線香就比較高,熏上來整個天花板都黑了,有的住大樓、公寓,一戶點香,上下樓層的人都受影響,人家就抱怨了!所以我們要考慮周遭的環境,不必天天點香,初一、十五才上香,也是可以的,平常就用心香。當然,如果有好香,點一支就可以了;真正的沉香是能升能降,當你心浮氣躁時,點了香,很快就可以沉靜下來。很想睡,點了香,精神就來,所以古代中國書生在彈琴、看書時,都要焚香,道理就在這裡。
禮佛,最重要的是誠敬,誠敬要合理,也就是合乎禮節。禮,也要有節呢!有人說禮多人不怪,其實才怪呢!好比我早上遇見你,跟你道一聲早!怕人家沒聽到,又道了一次早!這還不奇怪,假使半小時道了三十次早,你不覺得奇怪嗎?所以禮要有節,要有所節制,要合乎時宜、身分和地點。
再者,不要拿佛寺用不到的東西來供佛,這樣不好。我剛到妙心寺時,有人拿了三牲五禮要來拜佛,你知道嗎?我問他:「你是在拜什麼?」他說他許了願,病好了就來還願。我說:「那是你自己想的呢!釋迦佛吃那個嗎?觀世音菩薩吃那個嗎?」「那不然該怎麼辦?」他問我,我說:「可以重新發願,重新還願啊!」
有一對夫妻就是這樣,罹癌後被醫生宣告來日無多了,所以他們就發願持齋、用功禮佛,還說病如果好了,就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環島拜一周。沒想到真的好起來了,所以他們夫婦倆就穿著海青,環島拜願。為了趕快拜完,年紀大了嘛!就白天拜,晚上也拜;拜到礁溪、貢寮再過去那裡,因為夜裡視線不佳,被卡車從後面一撞,兩人都彈到路邊去,一命嗚呼!
怎麼就不會重新發願呢?發願到醫院或哪個慈善團體當志工嘛!要注意:當你所發的願無法實現時,願可以重發。當然最好是發你自己做得到的願,不要自不量力,所以不是發了願就不能更改,沒有那回事!這要知道。
4.佛弟子若見佛像或經書被放置在不潔淨的處所,應將他改置於清淨處。若見到有人對佛像不恭敬,也應私下勸導他。
譬如某位作家,她是虔誠的天主教徒,我們去拜訪她時,看她供奉聖像的地方布置得很莊嚴,燈具也擺設得很典雅。有同事送了她一尊釋迦佛像,她卻用膠布將釋迦佛的嘴巴貼起來,還把橡皮筋纏繞在他頭上。我看了就覺得好笑,佛是任何人都侮辱不到的,但你這樣做,對你自己不好,真的,不要這樣做!
5.在家居士不要任意請佛像回家裡拜,不要紙印的也好,什麼也好,人家印來結緣,就你一張、我一張地請回去。結果回去才發現沒有地方擺掛,根本家裡的空間就不夠嘛!所以要事先衡量一下。
佛像通常供奉一尊就好,如果還有空間或需要補壁,有三尊就可以供奉三尊。萬一寬度不夠,三尊可以前後擺置成一直線;但這樣擺置要有層次,前面的聖像不要高過後面的,也就是說最後面的最高,往前遞減。道教有禁忌說佛像、神像的腳不能踩到香爐,說這樣會「發爐」,其實不是啦!試想:佛陀和王爺、媽祖的聖像,他們坐著或站著,腳的高度正好在香爐的上緣,被人看得一清二楚的,這樣可能不大好看吧!
無論你供奉什麼佛像,其實很多人都會有意見,譬如信徒有一尊陶瓷的佛像很莊嚴,有個「烏鴉嘴」的朋友就跟他說:「哎喲!陶瓷像裡頭中空呢!你怎麼拜那個?那些鬼魅什麼的都會跑進去藏在裡面呢!」這下他不安了,就來問說該怎麼辦?我跟他說:「沒那回事啦!」他還是難安,想請過來妙心寺,我只好答應他。
改拜坐佛,又有人講話了:「坐佛是不錯啦!不過他坐久了,我們有災難,他也懶得起來救我們呢!」糟了!又不安了!就改拜立佛,那坐像怎麼辦?說要請來師父那裡,我也只好說:「好吧!請過來!」
改拜立像以後,另外一個又講話了:「糟了!這樣不禮貌呢!我們坐著,佛卻罰站,這樣不好吧?」那不然怎麼辦?我開玩笑地對他說:「不然你就去塑一尊像人家開運動會起跑式的那種佛像好了!」實在……學佛不知學到哪裡去了!
香爐的香根隨時可以清理,你不要認為得選什麼特別的日子、特別的時辰才可以,不對了!天天都可以清理,否則香越插越多,萬一倒下來就「發爐」了,那又要怪罪其他。我們學佛要了解:這件事如果是好事,任何時候都可以做,日日是好日,時時是好時;如果是壞事,看良辰吉日去做,還是違法。
(三)如何拜佛
1.拜佛不一定要站在正中間的位置,對道理有沒有通達,你看他在拜佛就知道了。有的人是這裡拜一下、那裡拜一下,還四下張望,看自己有沒有對準佛陀的聖像,你看到這樣,就知道他還沒入門。
其實佛有三明六通,眾生的起心動念,他悉知悉見,哪裡要站在他的正前方,佛才會知道呢!有一位由一貫道改信佛教的法師甚至說:「如果沒有吃全素,就沒有資格誦經;誦經會下地獄,會吐血!沒有吃全素,連佛殿的大門都不可以進去!」這不對的,這是對道理不了解!
我們禮佛拜佛,是表達自己虔誠禮敬的心,譬如在家裡設置佛堂,你去到佛堂,恭敬心自然會生起來,心就安定下來。如同去到餐廳,就會想吃飯;去到廁所,總不會想吃飯吧?不同的環境、不同的氛圍,就營造出不同的心情,不是說大殿裡才有佛呢!佛性是遍滿的,盡虛空、遍法界,只是我們的境界還不能體驗到那邊。
我們起煩惱時,就忘記想佛念佛;但是想佛念佛的時候,就會忘記煩惱,對了!所以有佛像在的地方,我們一去到那裡,心很快就安定下來,目的在這裡。你不要說我們這尊佛像會走下來呢!我們這尊佛像幾百年、幾千年呢!那就太外行了!
你如果真正對佛法有所了解,靜下來光是合個掌,就可以遍禮一切諸佛;但這是比較高層次的境界,不是一般凡夫所可以安心的,一定要有那個環境,有那種氛圍,才可以靜下來,這很重要。
在大殿正中央的拜墊,是住持禮佛的位置,有些初學者不知道,進了大殿就跪在那裡拜,心想那個位置最中間,又正對著佛。一些比較傳統的信徒見到,就過去罵他、呵斥他了;這往往會造成反效果,成為他學佛的障礙,倒不如等他拜完,再私下對他說明,一般人都會心存感激,這是事實。要知道惡言是一句,好話也是一句;輕聲、厲聲,都同樣是一句話,所以語言表達,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學!
2.不論大殿內供奉多少佛像,我們都只須虔誠向上拜三拜,拜完行問訊禮就可以。如果大眾已經集合在誦經,在講經了,那就不必進去,在外面合掌問訊就可以。或者也可以隨眾,人家現在在聽經,你就進去聽經;人家在誦經,你就進去誦經。有的人不是呢!我還沒拜,所以人家在誦經,他進去禮佛,這樣就會干擾到別人。
3.拜佛時,內心必須恭敬三寶,至於怎麼拜,那是看個人。有的人是第一拜念讚佛偈:天上天下無如佛……,第二拜念開經偈:無上甚深微妙法……,第三拜念僧寶不思議……。或者你念阿彌陀佛,念本師釋迦牟尼佛都可以,只要專一就好。
我剛開始學佛,是稱念普賢十大願王,第一拜念三項:「一者禮敬諸佛」,慢慢拜下去,「二者稱讚如來,三者廣修供養」,爬起來,這樣正好念三個願。第二拜再拜下去,「四者懺悔業障」,再念:「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今對佛前求懺悔」,還要隨文起觀再起來。第三拜就念「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法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恆順眾生,十者普皆迴向」,這樣正好拜完三拜,起身、問訊。
我個人早期是這樣學,這是舉一個例子,不是一定要大家都這樣拜。有的人說:「糟了!師父,普賢十大願我沒背呢!怎麼辦?」那念本師釋迦牟尼佛就好了。有的人一會兒念本師釋迦牟尼佛,聽說釋迦佛不在了,不然來念阿彌陀佛,要去西方也比較容易。念一念,人家又跟他說:「現在還沒往生,災難很多,你怎不念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好,那就改念觀世音菩薩。
又有人說:「你要有智慧啊!有智慧才能解決問題。」所以勸他改念大勢至菩薩。但又有人說了:「萬一我們搭船或飛機故障摔下來,墮地獄怎麼辦?還是念地藏菩薩有備無患!」所以他一下念這個聖號,一下念那個聖號,就像燒開水,一下煮這壺,一下煮那壺,結果是都煮不開,所以專一就好!佛教徒如果了解道理,就不必那麼麻煩,像前面講的佛像供奉,自己要有主張,人家講什麼,你就是一句話:「謝謝!感謝你的建議!」這樣就好了。
有的人是學出家的方式,一入佛殿就發願:「若得見佛,當願眾生,得無礙眼,見一切佛。」常常這樣發願,也可藉此培養信心、願力和慈悲心,這都很好。
4.拜佛時還有一個要領:雙腳不要移動位置,因為一移動,萬一踩到裙裾或海青就容易摔跤;沒有摔跤硬踩住站起來,也容易把衣襬撕裂。
接著來看禮佛的圖示,➀合掌;➁右手放在胸前,左手先按下來;➂左手按到地面;➃左手在前,右手在後;➄雙手擺齊;➅雙手翻轉,翻轉的時候觀想:佛陀就在我們面前,我們的額頭貼在佛的腳盤上,雙手摸觸他的腳後跟,這是「頭面接足禮」。➏
記得身體拜下去時,臀部要坐在小腿上,不可翹起;有的人臀部翹很高,這不好看!拜好要起身的動作正好相反,起來時腳跟先不要踩下去,踮一下腳尖,腳跟再踩下去,這樣就不會踩到裙裾,這是拜佛的一個方式。
如果是真正有在用功,學有所得的人,你看他在禮佛會生恭敬心,他很安詳,很沉靜。你不必堅持一定要拜幾拜,結果因為趕時間,拜得就像在搗米一樣,這就不需要!
我很贊成中老年人拜佛,因為在外面要運動一個小時,不是很容易;但是拜佛一個小時,他可以,就慢慢地拜,五體投地,心靈又有寄託,是一種最好的運動。
5.有人在禮佛或誦經時,你不要從他面前逕行走過,應該從他身後緩步而過,這樣他比較不會受到驚嚇,也比較合乎禮節。
6.假使有出家師父或我們的師長正在禮佛,你不要和他們並排而拜,應該至少退一步或兩步禮拜;或者等他拜完了,我們再拜也可以。
7.禮佛時,不要表面看似恭敬,實則內心憍慢。擔心不拜的話,人家會說我不敬,所以就作作樣子,這是我慢禮。有的人不是,禮佛是為了讓人家說我有修行,所以假裝很虔誠地在禮拜,實際上卻是為了名聞利養,這是求名禮,這種我也遇過不少。
《法苑珠林》記載了淺深不同的禮佛次第,分別是:身心恭敬禮,發智清淨禮,遍入法界禮,正觀修誠禮,實相平等禮五種,謹介紹如下:➐
➀身心恭敬禮:有人一聽到唱念佛號,就憶念起佛身的相好莊嚴,如在眼前,感到佛正在為他摩頂,除去罪業,所以他一心一意恭敬頂禮,是名身心恭敬禮。
➁發智清淨禮:此人禮佛已達佛境界,所以他能以慧心明利,深知法界無礙,全因自己順於凡俗,才於無礙中有礙。而今自己已通達無礙,所以在禮佛時能隨心現量,禮一佛等於禮一切佛,禮一切佛等於禮一佛。因為諸佛法身(法性)體用融通,每一尊佛都是證空性,所以禮佛一拜即遍通法界,敬法、敬僧亦復如是。如是供養禮拜,自淨身心,蕩然無礙,憶念佛的境界,念念增明,一拜一起之間,即淨業無窮,果報無限,是名發智清淨禮。
➂遍入法界禮:行者觀想自己的身心等法,從本以來不離法界,我們的五蘊身心是空無自性,煩惱是空無自性,涅槃也是,成佛所證的即是空無自性。所以諸佛不離我心,我心不離諸佛,性相平等,本無增減,今禮一佛,即遍通諸佛,亦通所有三乘聖位。如在一室中懸掛百千面鏡,有人觀鏡,鏡中皆現其影像,鏡無不照,影無不現,如是正觀,則功歸法界,德用無邊,是名遍入法界禮。
➃正觀修誠禮:禮佛時攝心正念,雖面對著佛像禮拜,實則自禮自身佛,不緣他境他身佛。因為一切眾生本有覺性,與佛平等,只為迷惑而但知禮敬他身佛,妄認己性為惡,因此無始以來,從未將一燈、一香、一禮供養己身佛性;若能從此返照本覺,則解脫有期,是名正觀修誠禮。
➄實相平等禮:此禮大意同於前禮,不同的是前禮還是有禮有觀,有能禮的人和心,有外面所禮的佛像和道理,還是自他兩異的境界。現在這一切都超越了,而能做到無自無他,凡聖一如,體用不二,如如平等,古今無別。如見有佛可尊可敬,即是見凡可卑可慢,若起此等心,即成邪僻;一旦超越此等執心,則知能禮所禮,其性空寂,這才是禮佛的最高境界──實相平等禮。(請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➎
《妙法蓮華經》卷四原文:「若復有人受持、讀誦、解說、書寫妙法華經,乃至一偈,於此經卷敬視如佛,種種供養──華、香、瓔珞、末香、塗香、燒香,繒蓋、幢幡、衣服、伎樂,乃至合掌恭敬……。」(《大正藏》第9冊,頁30下)
➏
禮佛順序如下也可:➀合掌;➁左手放在胸前,右手先按下來;➂右手按到地面;➃左手在前,右手在後;➄雙手擺齊,額頭貼地面;➅雙手翻轉,觀想摸觸佛的腳後跟。
➐ 《法苑珠林》卷二○,《大正藏》第53冊,頁435上∼436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