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0.7講于高雄淨心文教基金會


佛法十講( 二十五)

釋傳道主講

 


           
 

、敬法

  時值末法,我們雖未能親聞佛的法語,幸而佛滅度後,佛弟子與再傳弟子經由口耳相傳,將佛法保存了下來;但是到有書寫的文字紀錄出現,卻是在佛陀滅度兩百多年以後的事了。為什麼會這樣?當時的印度並不是沒有文字哦!是因為認為文字的安定性有限,為了審慎恭敬,才以背誦的方式來記錄佛說。
  舉一個淺近的例子,比方「風流」二字,在唐朝以前,是文風流布的意思,這是好的。但現在你如果說某人很風流,可能他就不大高興了,因為意思不同了!
  修行的功夫是很深奧的,並不僅止於理論,還需要老師從旁指導,看你的實際操作。所以,重視修行經驗的傳承,也是最初不以文字記錄佛說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講到敬法,我們不能不先對聖典集成的因緣有所了解。聖典是怎麼來的呢?要知道佛法並不只佛陀所說,而有五種人可以說:「一者、佛自口說;二者、佛弟子說;三者、仙人說;四者、諸天說;五者、化人說。」➑
  所以「佛法,是以佛陀的三業德用為根本;以僧伽為中心,統攝七眾弟子,推動覺化的救世大業。在佛法的具體開展中,有佛與弟子的教說,佛與弟子的事跡,僧伽的集體生活制度。這些,通過佛弟子的領會,實行,用定形的文句表達出來;經當時的僧伽的共同審定,成為佛教的聖典。」➒ 可見現存三藏聖典的內容,不但包羅甚廣,且是經過長時間的傳誦審定慢慢集成的,對此諸大菩薩的智慧結晶,我輩弟子該如何敬慎尊重!
 (一)如何印經
  在還未有印刷術之時,為了普及流通,古德往往極力稱揚書寫經典的功德;但現在印經已經印得相當好了,如果不是想藉由練毛筆字來攝心,就不建議寫經。因為有的人寫得歪七扭八的,寫完以後不知如何處理,反而麻煩!
  1.印經應該印一些通俗、正確,人家讀了以後容易了解,身心能夠得益,能夠依著信受奉行的,才有功德。一般人印什麼?我舉一個例子:《金剛經五十三家註》,你直接去看《金剛經》,還稍微有點懂;看完五十三家註,就暈頭轉向了!
  我以前也不明白為什麼會這樣,直到讀了印順導師的著作,才知道大乘佛法分三系(性空唯名系、虛妄唯識系、真常唯心系),拿這一系的思想來解釋那一系,基本上就犯了錯誤。這等於說你眼睛痛,不去看眼科,卻去看婦產科;皮膚病不去看皮膚科,卻去找跌打損傷科,這都是很麻煩的事情!你說都是醫生,都一樣;才不一樣呢!過去的祖師大德不是沒有貢獻,而是不了解佛教思想的演變與分期,才會拿真常唯心系,講本體論的來解釋講空無自性的中觀系,這當然不通!我們以前也是讀得不亦樂乎,不過讀到後來迷迷糊糊就是了!
  印經最好能夠請比較有正信正見的專家,而不是學者(學者的意見可作為參考),來編印一些初級、中級、高級佛學書籍,或出版佛學工具書、字典、辭典,如百科全書之類的專書。
  我為什麼會發願編印《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就是因為學佛的過程遇到這個不懂、那個不懂,你不問還好,一問起來,從十個人可以得到十個答案,有時甚至可以得到二十個答案。我們聽不懂,對方就說你是福報有限、業障深重,才會聽不懂。被人家這樣講過多次以後,「比馬龍效應」,我也開始這樣相信了呢!
  後來自己看多了,體會深了,才意識到他們自己可能也不懂,所以才會只在字面上作解釋。有時參考其他資料,這本書這樣寫,那本書那樣寫,光是為了查資料,就已經很疲勞了;有時資料找了很多,卻又不曉得哪個正確,這都很傷神。
  我們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有條理,又有出處和參考資料,甚至還超越百科全書的體例,加上附錄。如「阿彌陀佛」的詞條,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先解釋完,阿彌陀佛的信仰現在流行在什麼地區,誰寫過什麼比較權威性的研究,相關的這些書,沒地方找的,我們引用了,就附錄在詞條的後面,所以你不用再去買書。這無論對信仰、修行、研究,都是很好的;對於寫碩博士論文,也幫助非常大!但是一般佛教徒怎麼講呢?「那是大藏經嗎?」「不是的話,我們不出錢!」我真的無言以對!印大藏經,一般佛教徒未必看得懂,所以印經真的要有所選擇。
  2.贈送經書應當審慎,不要濫印、濫送,有些甚至不小心印送了外道書籍或偽經(是否偽經可查閱藏經、經錄及偽書通考)。如《佛說三世因果經》,很多出家師父和在家居士都很認真地講說、讀誦呢!還請了漫畫家畫插圖;但那只是勸善的,並不是佛經!譬如裡頭說:「今生缺口為何因?前世吹滅佛前燈」,要真是這樣,那我們不要設佛前燈,不就不會有人缺口(兔唇)了嗎?又說:「今生駝背為何因?前世笑了拜佛人」,說因為前生笑人拜佛像駝子,所以這一生才會駝背,……這都不是佛教的因果論!
  還有《白衣大士神咒》,這也不是佛教的,我們以前也很認真念呢!問題是念了有感應,還得印幾千份分送。是不是真有感應不知道,不過就是你印、我也印,沒地方可以寄,有的甚至丟在路旁或小廟,這哪有什麼功德可言呢?
  還有一本《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這是日本人創造出來的偽經,嬰靈供養根據的就是這本經。他把五逆罪的其中一項改成是墮胎,你去查佛教的經典或辭典,五逆罪並沒有墮胎這一項,是日本人因應國情需要而擅改的。臺灣也有人利用嬰靈供養來斂財,是昭慧法師和我們聯合佛教徒去抗議,才讓這些人銷聲匿跡的。
  這個主事者後來就是改成在印經,印大藏經要送去中國,結果他隨便印一印,送到海關,人家不讓他通過了!因為中國是無神論者,不相信宗教的。所以你們要印經,不要隨便相信報上刊登的印經廣告;在你們信仰的團體或寺院詢問就好了,比較不會白花冤枉錢。
  我們妙心寺對於印經就很重視,比方我們印《怎樣克服你的困難》(又名《華雨慈光》),➓ 這本書我看了不下五十次。這是斯里蘭卡的一位出家師父寫的,由馬來西亞留學英國的邱寶光居士所翻譯,我代為潤筆過。那裡頭都沒有什麼佛教專有名詞,但是寫得真的很好!一般人看完,遇到困難就可以自行解決了,所以受惠的人很多。
 (二)如何誦經
  1.誦經應穿著海青(出家眾加披袈裟),或寬鬆端莊的衣服。有些人不信佛就是因為他本身怕熱,沒辦法穿海青,其實穿寬鬆一點就可以了。
各位在寺廟走動,我奉勸你們要穿素樸一點,素樸大方,這很重要。記得有一位神父講了一席話,很值得我們反省。在望彌撒結束後,他對女信眾說:「妳們到這裡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還抹了香水,難道是想來誘惑神父嗎?」這講得很有道理,女眾應該自我約束。去到宗教那個神聖的地方,穿什麼露背裝、洞洞裝,這當然都不好,這是事實。
  誦經時能夠焚香當然最好,焚香端坐,如對聖容,就如佛菩薩在我們面前一般。能夠的話盡量不要靠背,椅子你如果靠背坐,久了氣血就不通;打坐也一樣,半小時還無所謂,你如果每天打坐都靠背,會吐血的,這是祖師的經驗。腰背痠了,稍微靠一下還可以,要注意這一點。
  誦經時不可翹腳,其實平常就要養成不翹腳的習慣,因為翹腳會影響脊椎,到最後脊椎會扭成S型的。也不可邊誦經邊吃東西,這有失恭敬。
  2.經典如有灰塵,當以淨布擦拭。切莫將經典和小說及其他世俗書籍混雜著放,最好能豎著立放在書架上,再用一條淨布覆蓋在上面,作為經罩。
  3.個人誦經以不妨礙他人為原則,團體則應隨大眾誦念。有的人不是哦!在大眾中誦經,卻要凸顯自己,不是念很快,就是念很慢,不然就是念得很大聲,蓋過人家,這都不合宜。
  4.讀經半途必須中止時,不要摺疊經頁,可用書籤或紙條夾記。
  5.專供讀誦的經本不可寫字,講課的經本你如果讀了有所心得,自己很有信心了,可以在空白處簡單作個眉批;不然就記在筆記本裡。經典中如有不會讀的字,不得已要寫,就用鉛筆;等寫過、讀過,以後懂了,那個地方再擦掉,這樣比較整潔。
  6.誦經時有人來訪怎麼辦?或者有人問話怎麼辦?我們可以合掌點頭答禮,不必講話。假使有遠客到訪或有急事,你不要說:等我誦完經呢!可以先用書籤、紙條夾記,然後閤上經本,發歡喜心來接待對方,那就是你當天的功課。他們會好奇啊!「你在誦經哦?」「誦那個是什麼含意?」你正好有機會可以教育他們嘛!下次再接著誦就好了。
  記得民國七十幾年,我到一個偏遠地區去弘法,有一位老師很虔誠,她都誦《地藏經》。你知道《地藏經》很長,所以她早晚都誦,誦到差點來不及去上課,誦到差點岔了氣。那次我去演講,他們硬拉著她去聽,隔天中午大家請我吃飯,她原本一直推辭,不肯參加,說她還要「補經」,後來大家說:難得啦!就硬被拉來了。
  席間我正好講到誦經的目的是為了增加智慧,好讓我們了解佛陀的教法,藉此反觀自己該如何改變觀念和行事作風,以淨化身心,怎麼反而變成一種業績壓力呢?其實,誦一句也可以,誦一段也可以,以後再從那個地方接著誦,或者不從那個地方接著誦也沒有關係。
  以前傳統佛教可不是這樣教的,我們去參加誦經,你知道他們念得多快嗎?一部《金剛經》念五分鐘,我念得上氣不接下氣的,慘了!這該怎麼辦?有很多句都沒念到,所以晚上回來就開始補誦,補完都已經十一點了,隔天三點又得起床。後來道理通達以後,才知道經典不是讓你這樣誦的。
  聽了這番話,大家的目光不約而同地望向那位老師,這樣還需要補經嗎?了解這些道理,誦經就不會有業績壓力!
  誦經是很好,但也不要應該做的事都沒做,只管誦經呢!有事待辦,你就去辦;孩子沒人帶,你來帶;地板髒了,沒人掃,你來掃,這些就是你的早晚課!
  7.誦經誦到一半雜念紛飛,怎麼辦?也是一樣,先闔上經本,待雜念消除再繼續誦。
  8.經典如有破損該如何處理?就和佛像一樣,如果真的破損不堪,我們可以化掉,再將灰燼灑在花臺或沒人踩踏的地方,以示敬意。
 (三)如何請經、持經
  請經時,將經本夾在食指與中指之間,大拇指封住經本底緣,中指與其餘二指托住經本背面(如請經、持經示範圖➀)。有法師來,就持經平舉至眉齊,以表禮敬(如請經、持經示範圖➁),不必再將經本另外拿開或捧經合掌。有的人更誇張,將經本夾在腋下,這都不宜,因為佛法僧三寶,法為大。


 

四、尊僧

  僧,是佛法的奉行者與弘揚者,有清淨的僧伽,即代表佛法住世,正法續明。在家眾敬僧最重要的一點,是「敬僧莫呵僧,亦莫衡量僧」,⓫ 切莫妄生分別:這個師父有學問,那個沒學問;這個有修行,那個沒修行,用分別心都不好,應該以平等心去尊敬。
  佛陀在世,出家弟子曾因意見不同而起諍執,這稱為見諍。教團因此分裂為二,包括給孤獨長者等居士們不知所措,就來請問佛陀應尊敬供養哪一方,釋尊說:「雙方都應尊敬供養,就如同把金杖分成兩半,這一半是金,那一半也是金。」⓬ 這是佛陀教示弟子以平等心供僧。
  頂禮出家師父是為了消除我們的我慢心,培養我們的恭敬心,他有沒有修行是另外一回事。因為頂禮不是看他個人,而是尊重他身上所穿的袈裟、所現的僧相,所以有尊敬的心最重要。
 (一)如何稱呼長老、大德
  1.對年長比丘應尊稱「長老」、「老法師」、「上人」;對年長比丘尼應尊稱「師太」、「尼師」。若不易分辨是比丘或比丘尼,可一律尊稱「法師」或「師父」。
  2.對年輕比丘、比丘尼,則稱「師父」,或在名號下加稱一個「師」字,如「○○師」;或在名號二字中取一字加上「師父」,如「○師父」。
  3.請問長老、大德名號,當先合掌,再說「請問長老上下」,或「請問師父尊號」、「法師尊上下」。
  4.在長老、大德面前,不可自稱「我」,而應視關係自稱「後學」、「門生」、「晚學」、「末學」、「學人」或「弟子」、「學生」等。
  (二)如何與長老、大德談話
  1.若有問題欲請長老、大德開示,應事先與他約定時間,並由長老、大德自行決定時間,以免影響長老、大德修持用功。
  2.與長老、大德談話,不可站在路中央,也不可以你站高處、師父站低處,或者你在樓上、師父在樓下,師父在樓上、你在樓下,你就扯開嗓門叫喚師父。應該來到師父面前,再向師父請益或與他對談。
  3.與長老、大德談話,應當恭敬誠懇,簡明扼要;長老、大德問話,當坦誠大方,據實以答。
  4.長老、大德與人言談時,不可冒然打岔;有事請示,應靜候一旁等待長老徵詢。若有要務或急事,也應先說聲「對不起」,再開口請示。
  5.長老、大德看經、寫字及上課、休息時間,不可上前與他談話。
  6.比丘或優婆塞獨處靜修,女居士不得一人前往請法或供養;即使對方生病,也應請比丘或男居士奉侍湯藥。若是比丘尼,也以女眾護持為宜。
 (三)如何禮敬長老、大德
  1.遇長老、大德至寺院中,當集合大眾,敲二鼓一鐘,直到長老、大德進入大殿站定,再由班首稱「頂禮(長老)大德」,或「向(長老)大德接駕」。長老、大德離去時,同樣敲二鼓一鐘,直到他上車為止,這是對長老、大德迎來送往應有的禮節。
  若僅是個人欲頂禮長老、大德,可待對方進入大殿禮佛完畢,再站在他身後一、二步處,朝佛的方向頂禮,口稱「頂禮(長老)大德」。
  2.向長老、大德頂禮,虔誠一拜即可,時間不宜過長。若長老、大德謙遜不受頂禮,即應合掌問訊莫違逆。如向長老、大德說頂禮三拜,對方未說「一拜即可」,那還是應該頂禮三拜。
  頂禮長老、大德應在佛殿中,不宜在路旁、水溝旁或車站、機場等公共處所,以免招來沒有信仰者異樣的眼光,而不敢歸信佛教。在公共場所可以雙手合掌對長老、大德行問訊禮,如果手裡拿著東西,就鞠躬或點頭問好,不可單用一隻手,這不合乎禮儀。
  3.長老、大德乘車船時,在路途中或剃頭、如廁、睡臥時,勿禮拜他。
  4.長老、大德交辦事項,應盡力辦好;不可請長老、大德或出家師父幫我們提行李或帶東西。例如有人知道師父要出國,就請師父幫忙帶化妝品、免稅煙、酒等,這都不如法、不合宜。出家師父同樣也不要在出國通關時替人拿行李,以免裡頭萬一有違禁品,就得負刑責,這一點要謹慎。
  5.不得直喚出家眾名諱。
  6.不得盜聽出家眾誦戒羯磨(會議)。
  7.不得說出家眾過失。
  8.除了在讀經、生病或剃髮以外,不得見出家眾經過而不起立示禮。
  9.不得與出家眾結拜為父母子女或兄弟姊妹等關係。
  10.不得與出家眾同室過夜,不得已的話,同室亦不得同床而眠。
 
五、威儀

  佛弟子除了上述禮敬三寶之佛門行儀以外,從生活日常表現在行、住、坐、臥間的儀態行止,即可窺見其對於佛法的理解、體會與修持。釋尊成道不久,最先化度的五使者之一馬勝比丘,即憑著他的威儀庠序,諸根澄淨,攝引了舍利弗趨前請問他的師承。儘管他不能廣說法義,而僅略說四句偈言:「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⓭ 但舍利弗就此言下大悟,可見威儀對於攝化眾生是如何之重要!
  古人教養晚輩,經常耳提面命的,也是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佛教的威儀除了予人端正莊嚴的觀感,還有更高的要求,如《大明三藏法數》所說的:「謂修道之人,心不放逸,若行若坐,常在調攝其心、成就道業,雖久於行坐,亦當忍其勞苦,非時不住、非時不臥。設或住臥之時,常存佛法正念,如理而住於此四法,動合規矩,不失律儀,是為四威儀也。」⓮
  四威儀,即「行如風,立(住)如松,坐如鐘,臥如弓」。對此,各經論與祖師常有論及,今僅略述適用於在家居士的部分(有關出家眾的威儀律制,請參見《教戒律儀》、《大比丘三千威儀》、《摩訶僧祇律》等)。
  (一)行如風──這個「風」是和風,而不是颱風!行走時應該雙眼平視,不可左顧右盼或怒目瞪視;腳跟不可拖拉出聲,舉止應莊重安詳,心存正念,這才是如法之「行」。
  (二)立如松──站立時應如松樹一般挺直安穩,身體不可左歪右斜或任意抖動,並且應於當立時立;立於適當處所時,也應心存正念,這是如法之「立」。
  (三)坐如鐘──坐時應放鬆身心,精神統一,由背後看來彷如大鐘一般安定穩重,切不可前傾後仰、左右倒斜,而應心存正念,這是如法之「坐」。
  (四)臥如弓──不當臥時,不可懶散躺臥成習。若為調攝身心而睡臥之時,也應右脅而臥(即以右手托頭部右側,左手輕放左膝上之右側睡臥姿),一般稱為吉祥臥;不忘正念,心無昏亂,不自放逸,這是如法之「臥」。

六、結語

  身心本是相互依存、彼此影響的,身恭敬能攝引心恭敬,心恭敬也能帶動身恭敬;學佛行儀其實一句話即可概括,那就是「有諸內必形諸外」。誠然外在的禮儀應當學,但更應重視內心煩惱的淨除,慈悲的長養與福慧的熏修,而不只在外表作作樣子,以博得眾人的稱歎!願我佛弟子不論出家、在家,皆能如馬勝比丘一般具足氣質與威儀,那麼自能做到「不言而化」,攝受眾生同向佛道!(請待續)(謝杏熏整理)

 

【註釋】:
➑ 《大智度論》卷二,《大正藏》第25冊,頁66中。
➒ 印順導師,《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頁867。
➓ Ven. K. Sri. Dhammananda原著,《華雨慈光──怎樣克服您的困難》(臺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2008.9二版)。
⓫ 印順導師,〈歸敬三寶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24∼26。
⓬ 《四分律》卷四三原文:「如破金杖為二分,二俱是金。如是居士布施物,應分為二分,此亦是僧,彼亦是僧。」(《大正藏》第22冊,頁883中)
⓭ 《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卷二,《大正藏》第23冊,頁1027中。
⓮ 《大明三藏法數》卷一八,《明版嘉興大藏經》第6冊,頁651中、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