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1.15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八十八)
釋傳道講述
北傳〈惡行品第十七〉
二十有二章
南傳〈惡品第九〉
一一六∼一二八頌
二、釋頌義及因緣
【北傳】
10.莫輕小善 以為無福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凡福充滿 從纖纖積
輕,音(卿)kheng1去經切
纖,音siam1時兼切
【南傳】
122.莫輕於小善 謂「我不招報」
須知滴水落 亦可滿水瓶
智者完其善 少許少許積
許,音(府)hú2喜矩切
相對於第九章(頌)所講的惡,第十章是講善的。北傳說:切「莫輕」忽「小善」的福德,「以為」那只是小小的善行,不會招來什麼福報(「無福」)。譬如簷前的「水滴」,一滴一滴落下來,「雖」然「微」不足道;但是滴久了,「漸」漸也就「盈」滿整個「大」容「器」,就如同積小善成中善,積中善便成大善。「凡」是「福」業的「充滿」,莫不是「從」微細(「纖纖」,細小)的善行累「積」而來。
南傳一二二頌說:切「莫輕」忽「於小」小的「善」行,認為(「謂」,認為、以為)「我不」會「招」感福「報」,因為這只不過是小善而已啊!「須知」一「滴」一滴的「水」不間斷的「落」下,「亦可」注「滿」整個「水瓶」。「智者完」滿他的「善」業,同樣是由「少許少許」的小善累「積」起來的。
南傳此頌的因緣,名為『供養少的富翁』。從前,舍衛城有一個窮人,他在聽完佛陀講經說法後深受感動,就依佛陀所教勸人布施,並且邀請佛陀和眾弟子到他家來應供。知道佛陀即將到來,他回去後就開始在街頭巷尾宣傳這個消息,勸人隨分隨力供佛及僧。
有個富翁見他這樣熱誠地穿梭在巷道間宣傳,心裡就老大不是滋味:『你要供養,就自己一個人供養就好了,幹嘛還要拉一群人跟著你一起供養?』『好吧!既然你都叫了那麼多人了,那我也布施一點吧!』就要這窮人拿缽來,隨手放進了一些米、奶油和蜂蜜。
窮人拿到了以後,就把富翁的供養品另外放,不跟別人的混在一起。富翁心裡狐疑著:『他這樣做,該不是要大家都知道我這個富翁,只布施一點點東西,好來羞辱我吧?他如果真的敢當眾讓我難堪,那我就當場要了他的命!』於是就派人跟在他身後,好打探個究竟。
窮人回去以後,就將富翁的供養先分成一小份一小份,再加入裝有其他供養品的壺罐中。等於每一位出家眾,他都布施供養到了,這樣,富翁就可以結更多人緣,也得到更多福報。
但是當僕人回報窮人的處理方法時,富翁並不了解他的用意,所以第二天就帶了刀子去到供佛的地方,準備在窮人公開奚落他時,一舉殺了他!沒想到窮人卻對佛陀說:『尊者,雖然有人供養多,有人供養少,但同樣都是出自虔誠恭敬的心,希望所有人都能得到相同的功德。』
富翁在旁邊聽了,既慚愧又感動,原來他是想讓自己多集一些福德啊!於是就向窮人道歉,請他原諒自己的滿懷敵意。佛陀聽到富翁的表白之後,就對富翁開示說:「即使是非常微細的善行,都不應該輕忽它,因為經常作小善,日積月累就會變成大善。」
※ ※ ※ ※
很多人以為小小的善行不算什麼,就不去作,卻常常『乞食(乞丐)下大願(許大願)』,說布施個三、五百塊算什麼,等需要三、五百萬再來!等他出得起三、五百萬了,你找他,他又說:我沒在出三、五百萬的啦!等需要三、五千萬再來!你奈他何?
記得開元寺有一次要重建,住持去向一位大富翁化緣,卻被他冷嘲熱諷一番:『你們佛法不是無邊嗎?化那種小緣不要來找我,我一出手都是大錢!這樣吧!你如果能讓蓮花開在樹上,再來跟我拿錢。』
住持一聽,蓮花長在樹上,這可能嗎?所以返寺以後,就一天到晚長吁短嘆的。有個乞丐常來乞討食物,所以廚房如果有剩菜剩飯,都會留下來給他。一天,乞丐就對住持說:『師父,你功夫不錯的,怎麼最近老愁眉不展的?佛經上不是說照見五蘊皆空的嗎!』這乞兒也不是泛泛之輩呢!
『你有所不知啊!我個人事小,就是因為去向某某富翁化緣,他說他不化小緣的,都化大緣;而且要見到蓮花開在樹上,才願意出錢。』沒想到這乞丐微微一哂地說道:『我們相識也是一個緣,別的我不行,這個我倒有辦法!你跟他約時間,說再過多久以後就會有。』
果不其然,再過多久以後,開元寺有好幾棵樹上真的都開了蓮花。大富翁來了一看,當場愣住:『這下慘了!我是說說大話罷了,誰知道真有這種事?』所以這個乞丐也不簡單呢!他是反正沒事,就這裡看看、那裡瞧瞧,到處觀察;反倒是這個師父都沒在留心。我是住到妙心寺,某一天才發現原來開在樹上的蓮花,就是木蓮花!
所以我們不要說一定得等到什麼時候,或者有多少錢才要來作善;能夠作一塊錢的善,就作一塊錢的善。你不要說等我有一百塊錢再來作,有可能還沒等到,人就走了,再也沒有機會了!真的!
通常在布施的,都不是很有錢的人;也不是一定要布施很多錢,才有功德。以一份虔誠恭敬的心,哪怕是窮人布施的十塊錢,功德都未必少於富翁的十萬塊!而且,除了金錢財物,服務奉獻──為三寶、為眾生服務,也同樣都是布施,同樣都有福德!
釋迦佛在世的時候,國王、大臣、百姓,大家都爭相前去供養佛陀與眾弟子,有的則是買油燈來敬佛。有一個貧苦的孤女,也很希望跟人家一樣買油燈來供佛;但她實在太窮了,乞討了三天三夜,才乞得了幾分錢。於是,她就去向賣油人說:『這樣吧!我三天三夜沒吃,才要到這幾分錢,請你賣一勺油給我。不夠的話,就把我的頭髮剪下來吧!』
賣油人問她買油做什麼?她說:『我是要去敬佛啊!我前生前世,也許生生世世都不曾造過福、修過善,所以這一生才會這麼貧苦。今生好不容易遇佛出世,請別讓我失去這個供佛植福的機會啊!』
賣油人聽她這麼說,心生同情,就舀了一勺油給她,成就她的善願。她去到精舍之後,就把油燈供在眾燈之中;說也奇特,外道來將所有油燈都弄熄了,就是貧女的這一盞燈弄不熄。目犍連尊者不信邪,也施展神通想把它弄熄,可是依然不能如願。釋尊就對目犍連尊者說:『貧女供燈的心願純淨又堅定,不是你們聲聞弟子可以弄熄的。』
有很多人說要做大事,但是眼前能夠做的,也許只需要十塊錢、一百塊錢,就可以救一個人,你不救;卻說要等到有一千萬才來救,這也是一種慳吝的心啊!
我就想起莊子,一個讀書人,家徒四壁的,餓了幾天幾夜,好不容易下定決心要去向監河侯借糧。監河侯卻說:『可以是可以,不過我正要出門去收租;等我收租回來,再借你三百兩銀子。』
莊子聽了一肚子火:『我都餓了兩、三天了,再等你收租回來,我不早餓死了嗎?』
他想想自己如果這時候發脾氣,人家會笑他沒修養,於是就轉而對監河侯說:『我剛剛在來的路上,聽見有人叫我的名字,仔細一看,原來是車轍裡的一條鯽魚,在那跳啊跳的掙扎著。牠說:"莊先生,莊先生,我本生長在東海,因為運氣不好被抓,掉在這裡,請你給我一瓢水,救救我吧!"
我說:"好啊!好啊!我現在正要到江南去,等我到了那裡,再請國君開一條運河(引西江水),讓你游泳回去。"
鯽魚聽了,忿忿不平地說:"你現在只需要舀一瓢水給我,就可以讓我活命,你不救;等你開了運河來,不如乾脆到魚乾店去找我吧!"』
這個寓言故事的寓意很深啦!印順導師《成佛之道》的偈頌也說:『若時能行善,而未作善業,一旦苦果臨,爾時復何為?』➋所以修善培福,切記:應當及時!
【北傳】
11.夫士為行 好之與惡
各自為身 終不敗亡
這一章南傳並沒有相對應的偈頌,所以單就北傳作解說。「夫」,發語詞。「士」,是指我們人類。「夫士為行」,是說講到我們人的行為。「好之與惡」,即喜好的與厭惡的,你喜歡看的人和不喜歡看的人;喜歡做的事和不喜歡做的事。大多數人都是挑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做,不喜歡做的就不做;不過有時迫於現實,我們不喜歡的,也必須去做,而且還得盡心盡力,克盡己責去做。
「各自為身」,假使你知道利害關係,知道我如果不做,就沒辦法生活;我如果不做,事業就不能有所進展。而且,什麼樣的行為,就會招致什麼樣的結果,我們如果真正善於為自己的話,這個「身」也可以解釋為自身、自己,那麼,「終不敗亡」,你真正認真、積極去做了,就不會失敗。
※ ※ ※ ※
我們一個人會失敗,通常都是因為大意,古語說:『富不過三代』,這是有道理的。何以如此?很多都是由於沒有危機意識。譬如以前臺北的西瓜大王,他挑著擔子賣西瓜,賣到在西門町置產,買了好幾棟樓房。他挑西瓜專業到什麼程度呢?只要用手指頭輕輕一彈,就知道這個西瓜甜不甜、沙不沙(鬆不鬆),稱他是西瓜達人,一點也不為過。因為他是白手起家,所以一再叮囑他兒子:要認真一點,節儉一點!不要結交酒肉朋友,不要去吃喝嫖賭、學跳舞。
剛開始人家還當他兒子是窮光蛋,等到家裡越來越有錢,有一些人就特意呼朋引伴來跟他交朋友,帶他去花天酒地,還學會跳舞。這樣子過了三年,人家都幫他安排得好好的,不用他出錢。眼看這條大魚漸漸上鉤了,人家就把他帶到北投去洗溫泉,然後帶他去賭博。
一開始是人家出錢讓他賭,賭贏了,他想說再贏一把就不賭了;不料就輸了。輸了他心有未甘,就又繼續賭,人家就趁機讓他輸個精光!他當然不甘心了,旁邊的人就用激將法刺激他:『起來!起來!換別人!』
『小聲一點!放尊重一點!那是某人的兒子,很有錢的呢!』
『算了吧你,有錢有什麼用?那些錢他用不得的,他還沒斷奶呢!還得回去問爸爸媽媽呢!他實際上沒什麼權力的!』
旁人就這樣一搭一唱的,又把他激上賭桌。賭桌上各個都是行家,人家早把他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了,怎麼可能輕易讓他脫身?就這麼樣,在一贏一輸、一來一往之間,把家產全部輸光!就一個晚上而已!你說怎麼會這樣?原因就是他沒吃過苦,不懂得社會上的人心險惡,才會中了人家設計好的圈套。
我們如果知道謹慎,知道守持,又時時保有危機意識,再按照佛陀教我們的四分法去做,那錢財永遠會越來越多。好比一年的年收入假設是四百萬來講,你只能花一百萬,四分之一;另外四分之一的一百萬,要儲蓄起來,以備不時之需或是醫療給付、婚喪喜慶。另外四分之一的一百萬,要用來擴大我們的事業,包括培養人才、市場調查、旅行觀摩等等。最後的四分之一要回饋社會,也就是從事文化教育、慈善救急等布施。這樣做的話,你會越來越有福報,也會越來越有人緣,也就「終不敗亡」。
【北傳】
12.好取之士 自以為可
沒取彼者 人亦沒之
沒,音(物)but8文滑切
這一章也是只有北傳,頌文說:喜「好」貪「取之」人(「士」,指人類),不管是貪取他人的錢財或權位,都「自以為」是對的、合理的(「可」,是、對之意)。但他沒想到「沒取彼者,人亦沒之」,「沒」,是貪的意思,貪「取」他人(「彼者」)的所有物,最終亦會遭到他人的貪取巧奪,這是世間的因果法則。
臺灣諺語也說:『千算萬算,不值天一畫』。這個『天』就是自然界的因果,錢財不是經由正當途徑得來的,通常怎麼來就怎麼去,這手接錢、那手空。你倒人家的錢,最終自己也會被倒;你騙人家的錢,到頭來也會為人所騙。我們臺灣有很多惡性倒閉,逃到國外去的,沒一個有好下場,就是最好的例證。
【北傳】
13.惡不即時 如搆牛乳
罪在陰伺 如灰覆火
搆,音(故)kò3求故切
牛,音【魷】giû5語求切
乳,音【愈】jú2入矩切
伺,音(私)su1時居切
覆,音(幅)hok4喜谷切
火,音(否)hón2喜古切
【南傳】
71.猶如搆牛乳 醍醐非速成
愚人造惡業 不即感惡果
業力隨其後 如死灰覆火
醍,音(題)tê5地迷切
醐,音(糊)hô5喜徒切
愚,音【牛】gû5語渠切
後,音(后)hō7喜度切
死,一音(史)sú2時矩切
一音(始)sí2時己切
先解釋北傳中的幾個單字,「搆」,是擠取牛、羊等獸乳。「陰」,是幽暗,意指暗中、暗地裡。「伺」,等待、等候之意。頌文說:作「惡」並「不」是「即時」就會得到惡報,如前所述,有現報業、生報業、後報業──三時業的不同。就「如」同擠取(「搆」)「牛乳」,也並不是馬上就可以凝結成乳酪,還須加熱提煉一番。作惡的「罪」報也如此,雖不會即時感果,卻會「在陰」暗中「伺」機等候,「如」同被「灰覆」蓋的炭「火」,也許眼前是見不到火了;但因緣會遇時,火苗即會再度竄出。
你們如果看過祖母、曾祖輩取暖用的火籠,就會明白這個譬喻。火籠就是用一個陶罐,裡頭裝木炭,再用灰覆蓋著,外面雖然看不到火,可是裡頭的炭火還持續燃燒著。我們造作惡業,表面上看似乎過去了,可是他的罪報在後面,慢慢就會顯現出來!
南傳與此相對應的,是〈愚品〉的七一頌,頌文這樣說:「猶如」擠取(「搆」)「牛乳」來加工,慢慢從牛乳製成酪,酪製成生酥,生酥製成熟酥,最後才提煉出醍醐,所以「醍醐」並「非」一時「速成」的。「愚」痴之「人造」作「惡業」,也並「不」是「即」時就會「感」得「惡果」;但是一天一天累積,「業力」就追「隨其後」,令他得到罪報。猶「如死灰覆」蓋下的炭「火」,表面上看是沒有火了,可是火種還在,一旦遇到其他易燃物,就會再度燃燒起來。
【北傳】
14.戲笑為惡 已作身行
號泣受報 隨行罪至
戲,音【肺】hì3喜記切
笑,音【數】siàu3時叫切
泣,音【吸】khip4去急切
【南傳】
67.彼作不善業 作已生後悔
哭泣淚滿面 應得受異熟
後,音(后)hō7喜度切
哭,音(酷)khok4去谷切
面,音(麵)biān7文健切
北傳第十四章「戲笑為惡」的「戲」,可解說為遊戲或者玩笑。「號」,是大聲哭。「泣」,是低聲或無聲地哭,如低聲啜泣,這種最嚴重,有時候會內傷。
本章頌文說:或許你只當嬉「戲」玩「笑」般的「為惡」,不是存心;但是「已」經造「作」了「身」語等惡「行」,即使你哀「號」哭「泣」,害怕「受報」,伴「隨」惡「行」應得的「罪」報,終將來到(「至」)。
南傳與此對應的是〈愚品〉的六七頌,頌文中的「異熟」,即是果報,說明從因到果,是異類而熟、異時而熟、異地而熟,所以稱為「異熟」。
本頌說:「彼」人造「作」了身語行為的「不善業」,「作」完以後(「已」,完成)即使心「生後悔」,「哭泣」著「淚」流「滿面」;但因緣會遇時,「應得」應「受」的「異熟」果報,終將來到。
不過,佛教並非宿命論者,也不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因為從因到果之間,還有種種緣,現生的一切,既是承繼過去的果,也是創發未來的因。不管過去犯了多大的罪惡,只要真心求懺悔,有足夠的時間修身、修戒、修心、修慧,從發業潤生的煩惱去淨化改變,果報是可以改變,如《鹽喻經》所說的。➌但在此之前,該來的,就坦然面對、不逃避,敢於承擔、不退縮,這才是一個勇於為自己負責的正信佛弟子之所應為!
這一頌北傳有一則因緣故事,是講五百隻獼猴生天的因緣。當時釋尊正駐錫在王舍城,他指派了一位名叫須曼的阿羅漢,帶著他的頭髮與指甲,到罽賓國的南山中,建了一座佛寺。於是就有五百位羅漢比丘來常住修行,他們早晚燒香,恭敬禮拜,還繞塔經行。印度人喜歡講五百,不一定就恰好五百,意思是形容很多。
當時山上有五百隻猴子,看到這些比丘在供養塔寺,就也依樣畫葫蘆,相約到山澗邊,運來土石、木樁,造了一座佛塔,而後仿效修行人早晚禮拜,這就是偈頌中所講的「戲笑」。也許牠們並不懂得其中的涵義,而只是出於好玩的心理,模仿人類這樣做,但是戲笑為惡,會受惡報;戲笑為善,則受善報。不過在現生,牠們卻因山洪暴發喪失了生命;死後生到忉利天上,住的是七寶宮殿,衣食也自然而有。
他們覺得疑惑:到底自己前生是造了什麼因,從何處來,如今竟得以生到天上?待用天眼觀察,才知原來自己是模仿修行人造塔禮拜,因而得此功德生天。於是他們就帶著各自的侍從下來人間,以香華散在屍身,並且燒香,輔以伎樂繞屍七周,來表達對自己前身的感恩。
這時,山中有五百位婆羅門外道,他們學的盡是不辨善惡、不信因果的邪見,眼見天人們身相如此光明莊嚴,卻委身來供養猴屍,覺得十分怪異,就提出他們的疑問。
天人就對他們說:『此猴屍是我們的前身,因為戲仿修行人立塔建寺禮拜,雖然遭到山洪淹沒,卻能以此微薄的福報得生天上,所以特地下來散華,以報答前身之恩。你看,我們什麼都不懂,只是有樣學樣,遊戲一般的造立塔寺,就得到這種生天的福報;如果至心虔誠地供奉佛世尊,那福德應當更難以言喻吧!你們向來不曾接觸過佛法真理,只憑邪知邪見修行,縱使勤苦百劫,恐怕仍然一無所得,何不與我們一同前往靈鷲山禮謁世尊,廣植福田呢?』
於是這五百婆羅門就欣然與天人同往禮佛,散華供佛後,天人就稟白佛說:『我們前世生為獼猴,幸蒙世尊之恩,而得以生到天上;但始終以未能親見佛陀為憾,所以今日特來歸敬世尊。也想請世尊為我們開示,前生前世我們是犯了何種罪行,為何會轉世為獼猴?而且儘管造塔興福,卻仍被大水淹沒而死呢?』
佛陀就開示天人說:『這一切都是有因有緣,絕非憑空而有的。在過去生,有五百位年少婆羅門,相偕入山學道,當時山上有位沙門,想在山中建精舍修行。這五百個婆羅門見他健步如飛地上下溪谷汲水,心生妒意,就出言譏笑他像隻獼猴似的翻上躍下。再這麼繼續汲水下去,萬一山洪暴發,只怕很快就要淪為波臣了!當時上下汲水的沙門就是我的前身,而五百年少婆羅門正是五百獼猴的前身。就因為一時的嬉笑作惡,來生才感得如此罪報。』
世尊說完本生因緣,就再宣說偈言:「戲笑為惡,已作身行,號泣受報,隨行罪至。」
接著,佛又慈示天人們說:『你們的前生雖是獼猴之身,可是卻能在遊戲嬉笑間模仿修行人建造塔寺。如今受完罪報,得以此福生天,又能親近三寶,奉行正法,此後依法修行,定能永離眾苦,解脫生死。』
聽完佛陀的開示,這五百天人就領悟了修道之要,而同來的五百婆羅門,聽完罪福因果業報之理,一方面感歎自己學仙多年,未得任何果報,一方面又自嘆不如獼猴的戲笑為福,得以生到天上。有感於佛陀的智慧德行無比高妙,就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請求隨佛出家修道。於是在佛陀『善來!比丘』的應允下,自剃鬚髮,成為釋沙門團的一員,並且在精進修行了一段時日之後,陸續證得了阿羅漢果。(待續)(謝杏熏整理)
【注釋】:
➋印順導師,〈五乘共法章〉,《成佛之道》(增注本),頁97∼98。
➌《中阿含.一一經》《鹽喻經》,《大正藏》第1冊,頁433上∼434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