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1989.3.4       地點:正覺寺 

原始佛教的特質

                                                  主講:釋傳道     紀錄:謝芳珠
壹、前言
  正覺寺台南佛教弘法會積極推動佛法,在台南佛教界可說成績斐然,值得肯定。
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佛法真理必得靠四眾弟子的齊力弘揚,才能在社會的
每一個角落生根;正法真理顯現,邪法邪說自然消弭無蹤,不攻自破。身為佛弟子,
若對正法的推廣,只是隨緣度化,實已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較諸其他宗教的弘法方式
,從設備、文宣、演講,以及所興辦的各項活動,都可窺知其態度之積極,令我們佛
教徒自感慚愧!
   最近有一自稱來自喜馬拉雅山的大師,打著佛教的旗幟,專門散播些邪說歪理,
信眾們卻趨之若鶩,幾乎蔚為宗教的狂潮!正信的佛教徒動輒貶之為邪法、外道,但
這樣就能夠喚回陷於宗教熱狂的那一群人嗎?平常僅鼓勵人家朝山、打佛七、修苦行
、求感應……,卻不從聞思經教入手,這樣的信仰,基礎是薄弱的,談不上正信、智
信。也因為對佛法正理的信解不深,佛教界才衍生了諸多的怪異現象,這一點尚待四
眾弟子負起責任,從自身的聞思修學佛法,進而影響他人,也來修學佛法正見。正信
正見的佛弟子多了,邪說歪理蠱惑人心的力量相對就弱了!所以最重要的還是來自佛
教徒本身的醒覺!
   有一個故事就說道:從前有一個小沙彌,因為見了千手千眼的觀音菩薩像,每一
隻手都拿著不同的法物,其中竟有一手是拿著念珠,他覺得奇怪,就問師父說:「我
們拿著念珠是念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自己拿著念珠是念誰呢?」師父說:「念觀
世音菩薩啊!」小沙彌不解的問:「哪有自己念自己的?」師父答得才妙!他說:
「這你就有所不知了,求人不如求己啊!」有道理!念自己最快,求自己最快,希望
每一個佛弟子先自己救自己,再學觀世音菩薩尋聲救苦、廣大靈感、有求必應,讓這
感應道交的心理,使人人成為觀世音菩薩。如此一來,佛教一定興盛,顯異惑眾者自
然失去他們的舞台。
  佛教的教主釋迦牟尼佛,是覺悟宇宙人生真理的先覺者,依他修學的弟子則是後
覺者,先覺覺後覺,就這麼覺覺不已地將真理不斷的輾轉相教,以摧破無明幽暗,這
就是佛說的「轉法輪」。並非如西藏所傳,將經典刻於輪子上旋繞,或者念珠念完一
周之後,換個方向,再轉回來繼續念,叫做轉法輪;像這種法輪,恐怕轉它千萬遍,
仍然一點效果都沒有。佛法真理須時常轉動它──信受奉行,輾轉教授,佛陀傳給弟
子,弟子又傳給再傳弟子。就像我的師父傳給我,老師教導我,我傳給你們,你們今
天聽了,再將所了解的道理去實踐,然後再講給別人聽,這也是轉法輪。大家如果能
夠一個人發願度十個,然後這十個人,再每一個人去度十個,人人建立正信正見,這
樣佛教就有希望了!
    這三天晚上的系列演講,講題定為「從佛陀的中道思想看菩薩精神」,茲分三部
分來探討:一、原始佛教的特質,二、中道泛論,三、菩薩精神。我們知道佛法深廣
,好的道理很多,從何入手?首先必視其綱要,最重要是能發菩提心、行菩薩道。十
方三世一切諸佛皆由發菩提心、行菩薩道,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以犧牲自我為出發
點,使眾生離苦得樂為目標,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而成佛。這是學佛唯一途徑,所
以稱為「不二法門」;絕沒有不度眾生而能成佛,抑或單憑禪定就能開悟的。一定得
依三心──菩提願、大悲心、空性見──行六度,從自覺──覺察出自己的優點、長
處,予以發揮;發現自己的缺點、短處,將其改正,再將自己的優點、長處,極不自
私的推廣出去。從自己的家庭做起,推及朋友、學校、社會,擴及我們的民族、國家
,乃至全世界,與我們有緣的人皆度盡了,才是學佛圓滿。

貳、原始佛教的特質
  儘管悲濟眾生的利他菩薩行──即人身成佛道,是釋尊出現人間的本懷;但為因
應印度當時出離心切、急求自了的風尚,佛的確為這些聲聞根性的弟子們,偏說出世
解脫的法門。大體而言,這些修法不離近取諸身的蘊、處、界觀,以及四諦、十二緣
起與三學、八正道等。但佛法自有其不同於他教的獨特創見與論點,此即佛法究竟的
唯一正見──緣起中道。
  一個人心地善良,有布施心,德行良好,這不一定代表佛教,其他宗教或沒有宗
教信仰者,也多有這類人;禪定功夫深,這亦非佛教的特色。釋尊在世時,跟隨他的
外道老師修至非想非非想處天,還是無法解脫;像這樣入定幾十年,則浪費了幾十年
,對自己、對眾生均是損失!須知定是共世間法,通於一般宗教,非佛教所專有,儒
家、道家,甚至友教及一般社會人士也都修定,藉由制心一處,集中精神來訓練自心
。 
  《孟子公孫丑篇》記載著公孫丑問孟子:「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
,可得聞與?」孟子曰:「……我善養吾浩然之氣。」何謂「浩然之氣」呢?「……
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於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
」此所言「不動心」、「浩然之氣」,皆由定中的體驗而來。「夜氣」與「平明之氣
」,是利用夜闌人靜的夜晚,無噪音喧擾,在此時反躬自省,最易察覺自己的起心動
念;或者在曙光未露的清晨,剛睡醒,貪念、名利心等雜念未生,若能靜坐,可感覺
體內之氣與外界相通、充塞大地,精神容易統一,觀照明徹,孟子的養氣就由此訓練
而來。
   修定到達某一程度,能有猶如神遊太虛之境,進而產生輕安、喜樂,倘若沈迷耽
著於此,易養成惰性,可能就會與現實生活脫節而異於常人。學佛是要袪除貪、瞋、
痴、慢、疑等等煩惱,沈迷於定,則愈學愈厭世,愈學愈懶惰,反為學佛之障礙,三
世諸佛並沒有懶惰佛啊!有的是勤修三學、六度、四攝之佛。
  佛教修定但不重定,禪定(思惟修)只是引發智慧的方便。在未得定以前,若能
集中精神於一剎那,亦能引發智慧而開悟證果,是為慧解脫阿羅漢。慧解脫阿羅漢沒
有神通,他所依的定力稱為「電光喻定」或「未到地定」;俱解脫阿羅漢才可能依定
而發通,但佛陀卻反對輕易使用神通。因為一個人貪瞋痴未斷,若有了神通,反而會
造更大的惡業害人。佛在世時,只容許弟子目犍連與蓮華色比丘尼使用神通,但這兩
位弟子卻死得很慘,因有了神通與外道互別苗頭,容易結怨。
  發展到大乘,進而提出菩薩行的綱要──六度(六波羅密):布施、持戒、安忍
、精進、禪定與智慧。前五度是共世間的,一般宗教多重於信仰,或仁愛心行的表現
,幾乎未談及智慧,智慧恰顯出佛法異於其他宗教的殊勝所在,最足以代表佛教的特
質。如一個人沒有智慧,布施得愈多,他的煩惱就愈多,以前在高雄佛教堂,就曾遇
到兩位居士要來布施三千元。寫收據時,甲居士就告訴乙居士說:「無相布施功德大
,你不知道嗎?枉費你學佛學了這麼久,民國46年佛教堂在建築時,我布施了一萬元
,就寫『無名氏』,你看!我都不執著,不相信你可以去查!」叫人聽了不禁莞薾,
可見無相布施不容易!布施若不能與空慧相應,那布施愈多會愈執著、愈傲慢,稱為
「施慢」;執著於無相施功德大,還是執著,為貪功德而蓄意不留名,不過彰顯其貪
心大罷了!
   持戒亦是如此,心中常想:我能持戒,別人不能,便炫耀我的戒行比別人清淨,
是為「戒慢」。當今標榜持戒者,總誇言自己持戒多少年,誦經多少遍,閉關多少
次,這也是未能與空無我慧相應所致。
  以前我的國文老師說過:孔子大過不犯,小錯不斷。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
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這是自我推銷、打廣告,顯見至聖先師仍心存優越
感;一個人若貪、瞋、痴未除,我執未破,不論說得多麼崇高,仍局限在一個牢不可
破的自我執著之中。空性慧,以能認識邊來說,名為「智慧」;運用在日常生活,就
是「中道」;以所認識的真理方面來講,則是「緣起」。空性慧,是佛教不共其他宗
教之所在。
  釋尊說法,並不是一開始便宣說出世的解脫法門,而往往先為眾生說三福行──
施、戒、定(天),奠定端正人格的基礎;俟其透發出世聖善根,再授以解脫之法。
施,是犧牲奉獻的服務精神;戒,是止惡行善的德行;定,是心力專注的修學。再加
上慧,即成戒、定、慧三學,依此而學,則可超凡入聖人之流。到了大乘菩薩行,布
施、安忍重新彰顯其重要性;但六度萬行中,著重以智慧引導一切行為,沒有智慧的
助成,即使很費力的做諸善行,仍然漏洞百出,自己煩惱,也令人感覺煩惱,可見斷
煩惱、了生死、證真理,智慧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
  世間上的知識,多從察果明因而來,自古人類即不斷在尋求每一事物來龍去脈的
因緣,但因緣所含攝之理深廣微細,一般人往往不能認識清楚,以致產生了無因與邪
因兩種錯誤的論說,分述於下:
  一、無因論:又稱偶然論。認為世間一切事物的存滅、成敗等,都是偶然的,沒
有任何原因。事實上,每個人的成功、失敗各有因緣,即使佛陀發見緣起論,亦不是
沒有原因,更不是偶然的。
  二、邪因論:此種論說包括了宿作論、尊祐論與苦行論三種不正確的見解。
  (一)宿作論:又稱宿命論。持此論者,也談及因緣果報,但認為這一生無論貧
富、美醜、貴賤、健康與否,完全是前世決定好了的。此說抹殺了現生所有的精進努
力,認為無論如何改進、受教育都沒有用,因為是命中註定的。「命中有財終須有,
命中無財莫強求」,這種消極的思想支配了中國幾千年,也貽害了不少人!佛教雖說
前世的作為會影響今生的苦樂,但特別重視現生的因緣和努力。人類由於累生累世的
業果報,出生時無法選擇父母、兄弟姊妹,無法選擇國家、出生地,更無法決定美醜
、貧富、貴賤;及長能分辨是非以後,一切思想、行為,即不能說是前世註定的。說
話傷人、個性不好,一事無成又不肯認真去學,卻誤以為被打、被罵、被辭職,是命
中註定的,這種錯謬的觀念,亟待修正!
  (二)尊祐論:又稱神造論。將一生的遭遇皆歸諸神的意旨,以為神是萬能的、
全知的。這樣說來,對於出生即殘障缺陷者,豈能給予合理的解釋?而撒旦魔鬼又是
誰創造的呢?若也是上帝所造,那上帝豈不成了魔王?若否,那上帝怎堪稱萬能?試
問:衪能創造一把椅子,連自己都舉不起來嗎?若能,那祂就不是全能的,因為他有
所不能;若不能,那他亦不能稱作全能!
  佛法在長期的流布中,有不少受到宿命論與尊祐論的影響,導致知見不正,邪謬
思想充斥,甚至曲解經典。例如有人在雜誌上撰文說道:今生會講幾句話,見到哪些
人,做了哪些事,都是前生註定,無法改變的。還引用經典說:「欲知前世因,今生
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曲解為:「今生的努力,要等到來世才得到善
報;而今生為非作歹,也要下輩子才會受到懲罰。」這種謬論漠視了現生努力與修持
的價值,殊不知這一刻行善為惡,現世、未來自己都會受到善樂、罪苦的果報。所以
只要即時端正言行、具足正見,果報隨即由於因緣的改變而改變。
  (三)苦行論:即非因計因的邪因論。期以今世修苦行,來償還宿世所造的惡業
,以待後世升天享樂果。這就好比有人負債三千萬,現在有了錢卻不拿來償還債務,
反而將它花光,或施捨、救濟,甚至丟棄。這些錢是沒有了,但他的債務卻依然存在
,功過是不能相抵的!釋尊出家之後,也曾經歷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麥,瘦到只剩
下皮包骨,但始終無法開悟;他才體悟到苦行終究無法趣向解脫之道,唯有勵行中道
的德行與生活,覺苦、覺樂,正見緣起中道才能完成正覺解脫的。遺憾的是現在的佛
弟子,已然遺忘佛陀示現人間的身教,只要見著出家眾穿補釘、蓄髮,把自己打扮得
像丐幫,晚上坐著睡,大家就爭著拜,搶著供養,這也是一種非因計因的邪見!
  以上所說的宿作論、尊祐論及苦行論,均能使人誤入迷惑、愚痴之境。欠債還錢
,生病吃藥,這是一定的道理,生理上的病得看醫生,心理上的病則著重在心理建設
與精神治療。假使病了很久,看了醫生也未見好轉,這時就須虔誠懺悔,止惡修善,
業障慢慢就會消退。切勿一味說是業障病,求神託佛,甚或改名字、換地理風水、方
位等術法,以期病癒、發財,當心到最後不但病沒治好、發不了財,反落得病入膏肓
、人財兩失!
  佛陀垂示我們:一切現象無不具有前後的因果關係,佛弟子應堅信因果的必然性
,而不能流於籠統的「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粗淺因果觀;佛曾說:「無明緣行」
,可沒說由「無明得無明」!佛教著重思想與行為的因果關係,我們應依此謹言慎行
,使自己不起煩惱,對別人亦不生障礙,還能令眾生離苦得樂、有信心、有智慧、得
到實益,才是佛法所說的好因果。 
  佛法以因緣為立義大本,曾有人請示佛陀:如果世間一切非神所創,非命中註定
,又非無因而生,那如何產生呢?佛說:「我論因說因,……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
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這是有名的苦、集、滅、道四聖
諦的因緣論。佛法說世間一切皆苦,為什麼苦?諸苦由業(無明愛執)集,苦的因緣
若消滅,就能清涼自在(滅諦);但苦不是想滅就能得滅的,要有修行的方法,即三
學八正道(道諦)。
  我們由何得知原始佛教的特質是緣起中道呢?釋尊初轉法輪時,一開口就說:「
莫求欲樂,極下賤業為凡夫行,是說一邊;亦莫求自身苦行,至苦非聖行無義相應者
,是說二邊,……離此二邊,則有中道。」(《中阿含》《拘樓瘦無諍經》)我們切
莫以為修苦行可得道,縱欲可得道;若欲向上、向善、向光明提升,就必須體驗因果
事理的必然性,具備中道的德行才能成就。釋尊當時會出家,是因應印度當時的社會
環境,「出家」的實義在於堪破家庭私欲的佔有染著,解放以自我為中心的窠臼,而
為每一眾生服務,冷靜觀察、熱忱關懷──冷眼熱腸,兼具智慧與慈悲地服務大眾。
  中道思想是覺苦、覺樂、覺中道,並非不苦不樂的折中思想。痛苦時,不逃避,
不排拒,而能勇敢地接受、克服;喜樂時,亦清楚明白,不貪不厭,了解其為因緣和
合實無自性。造了苦因,苦緣相續成熟,就得承受苦果,於是勇於面對現實,坦然接
受。若是故意去吃苦,以為「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那非但不得解脫自在,反
增苦惱無量!
  中道思想不談禁忌,有信徒就曾經問說:「供佛像,請那一種較為適當?」聽說
供立像好似讓佛菩薩罰站一樣,對佛菩薩不恭敬;坐像又恐養成惰性,家中有災殃,
佛菩薩來不及救助。陶瓷像是中空的,怕鬼神會藏匿其間;木雕的佛像又恐蟲蛀,真
不知如何是好?我告訴他:經典不作如是說,有些出家師父對義理不曾深入了解,卻
專講這些似是而非的禁忌。其實,佛教的禁忌只有一種,就是「諸惡莫作」,凡是對
眾生善行有障礙的事都不可去做,不要人云亦云起煩惱,這樣就對了!
  緣起中道正見是超越俗化、神化,即人成佛的。佛陀不講神祕,他既不說自己是
神、是鬼怪,亦不以天子自居,三十五歲開悟成佛後,他照樣生活在人間,同樣穿衣
、吃飯、來去出入,是世間真實的導師,雖生活在世間而有著超越世俗的價值觀念。
一般人會因吃的、穿的等等生活上的不如意而起煩惱,稱心如意而得意忘形;有些人
卻懷抱崇高的理想,脫離現實而過著消極隱遁的生活。佛陀就不同了!他既不受環境
的束縛,又不受出世法樂的染著,正所謂「不厭生死,不住涅槃」,他超越俗化、神
化,將崇高的超脫與平淡的現實合一,實為我們研習真理的榜樣!
  佛性是人性淨化的究竟圓成,每一眾生都能即人而成佛。《增一阿含經》中就說
:「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釋迦牟尼佛誕生於印度,以人身修行成
佛,斷惑究竟,三德圓滿。佛出人間,為人說人法,我們是人,所以我們有分,能信
、解、行、證。一般人以為天堂較快樂,吃的是天廚妙供,穿的是細滑天衣,住的是
七寶宮殿,比人間還要享受;可是天堂雖然快樂,卻充滿了放逸、沒有覺悟的天神,
修行不易。根據《增一阿含經》上說:「人間於天,則是善處」,天堂的天神們以天
眼觀察,認為人間才是他們真正嚮往的樂土,連玉皇大帝也要歸依兩足尊的佛陀呢!
我們生在人間,更該慶幸地認真修學佛法。
  佛陀以正法為身,淨慧為命。唯有圓滿覺證了緣起中道諦理,才名為佛,所以佛
是以正法為身,名為「法身」,是真理的體證者。佛為什麼能圓滿覺證呢?因為佛有
無漏(離一切煩惱雜染)的清淨智慧,有了淨慧,才能覺證清淨的正法,所以佛以淨
慧為命,稱為「慧命」。
  佛之所以為佛,並非是以王子出家,抑或六年的苦行;而是在於正覺緣起法性。
《稻 經》上說:「見緣起即見法,見法即見佛」。過去諸佛皆因體見緣起無自性的
真理法則,而度生成佛。所以,凡佛弟子體見到緣起的寂滅性──法性,即是真正能
見佛法身者,才名真正的見佛。所以說「須陀洹名初得法身,阿羅漢名後得法身」,
這是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答中國高僧慧遠法師的名句。
  據說佛陀曾為了報母恩,上升忉利天為母宣講孝經──《地藏經》。因為久未見
到佛陀,弟子們心中都十分思念,所以當佛回到人間時,大家都爭著去見佛、迎接佛
。弟子們都齊集了,唯獨不見須菩提,因為須菩提心想:我也和大家一樣去見佛嗎?
佛曾教示我們:最大的供養就是如法修行,不如觀想佛所教授的道理吧!於是他就地
靜坐起觀。蓮華色比丘尼很聰明,運用神通化作天帝釋來迎佛,她一見到佛,馬上就
頂禮說:「佛啊!我最先見到您老人家!」豈知佛卻回答她說:「不!須菩提先見我
身!」這是佛陀之所以為佛的一面。今天我們如果也能悟入這緣起的寂滅性,就能正
確窺見佛陀的本質,而不再執著計較於我的師父是否會放光?死後有沒有燒出何種舍
利子?死前是否能預知時至!
  經上說:「施比丘僧已,便供養我(佛),亦供養眾。」(《中阿含》《瞿曇彌
經》)如法和合的僧團,是佛陀慧命之所寄,也是佛陀生命的另一側面。《佛遺教經
》云:「吾諸弟子展轉行之,即是法身常在而不滅也!」佛法真理是否能在世間留傳
,不以寺院、塑像、經典來決定,而在於有無符合佛陀本懷與法性的清淨僧團。「佛
法弘揚本在僧」的僧,不是個人,而是有組織、規律、清淨和合的自由團體;不是深
山中一個一個的隱者。佛教的本質,是平等而非階級的,是自由而非壓抑的,是集團
而非個人的。佛陀在不斷修行當中,將真理法則(法身)延續的使命,寄於四眾弟子
(慧命),尤其是出家眾的身上;因為印度當時政治體制,仍不允許在家團體的存在
。現今我們有念佛會、弘法會……等,所以在家、出家都有責任續佛慧命。
  緣起性,是佛陀的法身;清淨如法的和合眾,是佛陀的慧命。凡是佛弟子,能在
聽聞思惟中獲得緣起正見,就是信解見佛;能照著緣起中道的方法,實踐於日常生活
,就是證悟見佛。禪宗說:「與十方三世諸佛同一鼻孔出氣」,能夠體悟佛所體悟的
真理,這種見佛才有用,才能使佛的法身常在人間。清淨如法的出家僧團存在,佛法
即存在;佛法存在,真理才能永久留傳下來,這樣我們就有佛法可聞,能夠如法修行
。以上所講「原始佛教的特質」──緣起中道,希望大家有一個簡略的認識,祝福大
家正見增明,福慧圓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