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6.5講于法雲文教協會

 

法句經講記(十二)

釋傳道

〈多聞品第三〉十有九章

壹、釋品題

多聞品者 亦勸聞學

積聞成聖 自致正覺

勸,音(券)khoan3去貫切

      致,音(智)ti3地記切

 

本品名為「多聞品」,意在闡明多聞正法之於學佛的重要性。故其內容,「亦」同於前一〈教學品〉,係「勸」勉為佛弟子,本著「聞」法的種種益利,精勤依法修「學」。

        究竟聞法可有那些益利與功德相應呢?印順導師在其《成佛之道》的偈頌中說:『由聞知諸法,由聞遮眾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意思是說由於聞法,吾人始知有善法惡法,有流轉生死的有漏(漏,煩惱的別名)之法,也有趣向清淨解脫的無漏之法等諸差別。於是進一步抉擇善法而擴充它、增益它,抉擇惡法而遮止它、息滅它。

        又由於聞法,吾人乃知依於佛所教示的解脫道與菩提道次第而行,於是便能遠離無義的苦行禁忌與偏邪小道,終而證得貪、瞋、癡永滅無餘的寂靜涅槃。足見多聞正法,實為進入佛法之門的鎖鑰,深入佛法奧處的階梯;修學佛法,即應從多聞熏習入手,方能步步昇進,趣向佛道。

        只是中國佛教,自明、清以降,即獨崇淨土與禪宗;對於佛法義學,可謂偏廢已久。因此,每誤以為誦經、禮懺、禪坐、念佛才是修行;聽聞經教,則與修行無關!台灣佛教承繼了中國佛教的遺緒,故而淨土與禪宗,也大大地被弘揚起來!於焉,『一句彌陀超百億』,或『即刻開悟』、『即身成佛』之說,也就甚囂塵上地為人所傳誦。

        試問:若未能透過多聞熏習,了達佛法義理,並以之對治自己的煩惱串習,積集修道的福智資糧,難道真能藉由盲修瞎練,即得斷惑證真嗎?這未免太不符合因果理則了!更何況,知道誦經、念佛等等修持方便,難道不是因為聞法而來的嗎?豈可就此抹煞聞法的益利功德,甚至將解門與行門打成二橛呢!

要知道:知,是行的一分;由多聞而來的慧解,豈不正是行踐的眼目嗎!行踐若缺乏聞法作基礎,就猶如雙眼被蒙蔽,而行於棘藤蔓草中一般的危險。儘管也是行吧!卻不明方向,不辨就裡,不識路途中所隱藏的障礙危機,更不知如何安然度過它。這必得透過親近善士、多聞正法,而後進一步如理思惟、如法修行,才能於深佛法得正見、起正行,甚而徹證諸法實相──這終極目標的圓證,仍緣於最初的聞法而來。

        故說「積」累多「聞」熏習的道法資糧,循次成就聞、思、修慧,最後在定慧相應中破我見、證無生,即得「成」為入流之「聖」者。只要再假以時日的向上熏修,「自」能獲「致正覺」解脫,乃至圓滿佛果。

貳、釋頌義及因緣

1多聞能持固 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 從是戒慧成
2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3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
4聞為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持,一音(池)ti5地祈切
     一音【徐】chhi5出其切
 垣,音(凡)hoan5喜權切
 牆,音(薔)chhion5出強切
 踰,音(盂)u5英渠切
 毀,音(匪)hui2喜鬼切
 增,音(晶)cheng1精經切
 致,音(智)ti3地記切
 泥,音ne7奴低切
 洹,音(凡)hoan5喜權切

學佛,即於佛法信仰、理解、修行、證得的始終歷程。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重在強調威權式的『信即得救』,或不可懷疑的服從實踐;而特重道德的純淨與智慧的開發,所以是道德的理智的宗教。尤其智慧,更是佛教不共於其他宗教的特質所在,佛法的修學,亦即智慧的修學。有了智慧而去修學一切法門,一切法門方得成就;如若離了智慧,那一切的修學,不過徒增我見憍慢而已,什麼也難得成就!

        那末,該如何修學智慧呢?智慧的修習次第,即如前述,需依四預流支:首先,依生得慧而『親近善知識』,『多聞正法』。『從多聞(聽經、看經)佛法中,對於佛法生起正確深刻的了解,知道世間與人生的真相,深徹的信解佛法,三寶、四諦等功德。』1此即『聞所成慧』;聞慧成就,不但於甚深法義確信無疑,更進而引發其實踐趣求的願欲,這也即是信根的成就。依於聞所成慧,『如理思惟』觀察所聞法義,從而更深刻的悟解佛法,即得『思所成慧』。思慧成就,必有見諸實際事行的戒行德性,是以定能嚴持淨戒,而完成身語意三業行的清淨,這也就是『如法修行』而淨戒具足了!

        以上的聞慧、思慧,乃屬散心分別慧,還須進一步修習禪定,然後在定中起觀,而更發深慧,才算是『修所成慧』。至此,雖成就了聞、思、修三慧,卻仍不成開悟證果的聖者,因為這三慧,都還是世俗有漏慧,必得在不斷地如法熏修中,長養真信,持守淨戒,修習正定,因定慧相應而破我我所見,現證無漏慧,才能了脫生死、永斷煩惱!

        由上所述,可知在修學智慧的淺深進程中,聞法──多聞熏習,是其中的重要關鍵。試想:連佛弟子中以智慧第一著稱的舍利弗,尚且要讚嘆地對佛說:『我不聞佛說法,就如瞎子一般!』更何況我們這些福報淺薄的愚癡無聞凡夫,要能得到佛法的真實利益,更是非聞法不可!聽聞了佛法,以法為明鏡,隨聞而修行,那才可能生起真智慧、具足正知見,而終得自解纏縛,不復輪迴!

是故,偈文中說「多聞」正法,而於行善為惡的業感與價值有所確知,即「能」生起止惡行善的願求,受「持」戒行德性堅「固」不移易。不僅已生惡得令斷,未生惡令其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長,更隨時隨刻「奉」持佛陀的教「法」與教誡,以「為」調制身心、立身處世的「垣牆」,而「精進」不已。待於佛法生實信、住淨戒,則不論遭值何種境界,均「難」以使其心行「踰」越真理法義,抑或「毀」棄戒行德性。「從是」而後,行所當行、止所當止,若能更於禪定中深觀緣起正理,則「戒」定「慧」三學的「成」就,即指日而可期。

      「多聞」正法,而將人生世間的實相諦理一一地認識到自心中,能「令」心「志」逐漸澄澈清「明」。對凡夫而言,這就有如自層層纏縛的羅網中漸次理出頭緒來,以前看不清楚的,現在清楚了;以前不能釋然的,現在可以坦然面對了!這全是因為心志「已」然「明」澈,而「智慧」力「增」加的緣故!有了「智」慧,「則」更能廣「博」地思惟悟「解」所聽聞過的法「義」,而用於實際事行,淨治身心。惟其於真正的事修中體「見佛法真「義」,那才能「安」於所修「行」的佛「法」,不因外在的際遇考驗而退墮!  

      「多聞」正法,又「能除」去吾人的煩惱愁「憂」,因為內心安住在聞法的喜悅中,復能用之端正身語意三業行,故能遠離人我是非,跳脫業習的束縛。尤其若「能」常「以」修習禪「定為歡」──禪悅為樂,常於定中思惟觀察法義,又能將行而有得於心的「甘露法」──解脫法要,「善」對大眾解「說」,教學相長,則「自」能獲「致」貪瞋癡等煩惱的永遠除滅,「得」證解脫生死的「泥洹」(涅槃)。

        總而言之,「聞」法是「為」了正「知」佛陀的教法──「法」與教誡──「律」(戒),並付諸實修,以釋「解」心中對人生世間的諸多「疑」惑,同時「亦」將所體「見」的佛法「正」理,用於對治自己的煩惱惡習,使自己超脫迷惑與憂悲苦惱。所以當「從聞」法而「捨」棄一切邪惡「非法」的心行,去除一切惡,奉行一切善,再能破卻對自我身心的執著,即得「行到」涅槃「不死」──煩惱滅盡無餘的「處」所。

        佛所以宣講這四首偈頌,是由於以下的因緣:當時,在舍衛國,住著一戶貧苦人家,夫婦兩人不但生性慳吝鄙惡,又不信因果道德。佛愍憐其愚癡,就收攝起熠熠慧光,將自己裝扮成一個苦哈哈又毫不起眼的沙門(修道者之泛稱),到他家去托缽乞食。

正巧這家的男主人不在,他妻子一見到有修道者前來托缽,內心十分嫌惡,什麼道理都不說,劈頭就是一頓罵。這沙門就婉言地對她說:「我是一個修道者,常行托缽乞食以養命修道,妳可以不必敬重我,卻不得任意罵詈。我所求的,也不過就是一缽飯罷了,妳就隨緣種種福田吧!」

        女主人聞言,又滿懷怒氣地說:「縱使你現在立刻死去,我都不會給你食物的!何況你看起來身體那麼健壯,竟敢奢望我的食物!多說無益,不如早點滾出我的視線,到別家托缽去吧!」

領教過這女主人的慳惡之後,沙門於是站到她面前,兩眼一翻,大氣一吐,就以神通力幻現出死相來。隨後身體迅速膨脹膿爛,口鼻盡有屍蟲鑽出,甚至連腹中的潰爛不淨,都四處漫流。女主人見了他這模樣,驚恐異常,就丟下他奪門而逃!修道者也就收拾起這些不淨相,到離那屋子數里外的樹下,坐著歇息去。

        話說男主人在回家的路上,撞見妻子一臉驚恐地狂奔而來,就知事有蹊蹺。等妻子將事情的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訴了他,男主人不禁勃然大怒,便問修道者而今何在?妻子回答說:「他人已經走了,不過應該還走不遠。」男主人於是就怒氣沖沖地帶了弓和刀,循著修道者離去的方向去追逐他。

        修道者當然是老早就等在那裡了,男主人一見了他,馬上就張弓拔刀,欺身向前要砍殺他。這一次,修道者就將四周幻化成一座琉璃城,而自己就置身在這城中央;儘管男主人繞著城牆走了幾圈,仍是不得其門而入,那氣極敗壞的模樣,活像熱鍋上的螞蟻!

既然進不去,只好開口向修道者喊話了:「你為何不開門呢?」

修道者說:「要我開門也不難,只要丟棄你的弓刀便行!」

        男主人心想,或許我該先依他,等進了城內,相信憑我赤手空拳,也能給他一頓痛快!心念至此,於是就丟棄了手上的弓刀,等他開門;可是等了半天,修道者仍然遲遲不肯開門。他按捺住心裡的火氣,又再度向修道者喊話:「我都已經將弓刀丟了,你為何還不開城門呢?」

只聽到修道者緩緩地答言:「我的意思是要你丟棄心中的惡意弓刀,而非你手上有形的弓刀!」

這下子輪到男主人心虛了:「難不成眼前這位修道者是一位聖者,要不然怎會知道我的起心動念呢!」一想到這,心更虛了!這可怎麼好呢!傷害聖者,這可真是罪過了!不如趕緊懺悔認錯才是正途。

著即向釋尊所喬裝的修道者頂禮悔過,並自稟白說:「都是我家那個識見淺薄的糟糠之妻所害,才會有眼無珠,冒犯了聖者您,還差點鑄下大錯!願您慈悲垂憐我們兩個愚夫愚婦,切莫就此捨棄我們。待我回去帶我那糟糠來,勸她與我一同隨您修行去!」

        說完,這男主人即先行告辭,回家裡去。一進門,他妻子便問:「那沙門那裡去了?」

        男主人就將所遭遇的神變之事,一一地說給妻子聽,還告訴她說:「趁著那位聖者還在那裡,妳趕緊前去向他懺悔吧!或許還能滅除之前所犯下的過錯!」

        於是,夫妻兩人就又回到這位修道者所在的處所,五體投地地向其悔過,希望能作為弟子,隨他修道去。因而又長跪在地而問言:「您所展現的神通變化是那麼的神奇,這是因為您已證得聖果的緣故吧?您的意志有如琉璃城,堅固而難以踰越;您的內心清明安定而無憂苦之患,究竟您是修習何種道德,才能達致如此神妙之境界呢?」

         釋尊所喬裝的沙門就回答說:「這是因為我向來廣學博聞不輕厭,奉持道法不懈倦,又勤修戒慧不放逸,故而今生得以成就道業,圓證無上的涅槃。」於是,向夫妻倆說了以下的四首偈頌:

多聞能持固,奉法為垣牆,

    精進難踰毀,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能以定為歡,

善說甘露法,自致得泥洹。

聞為知法律,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行到不死處。」

說畢偈頌,釋尊就現出原本莊嚴圓滿的三十二相、八十種隨形好來,一剎時,赫赫的光明遍照天地。這對夫妻又再一次地受到震憾,不禁更加惶恐戒懼的決意洗心革面,一時,累世以來的煩惱惡盡斷,得預入聖人之流的須陀洹果。待續

註釋:

1.印順導師,《教制教典與教學》,頁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