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心雜誌85期2005.1.1  妙心法雨

向「見微知著,悲智護生」的覺者致敬

  ──序陳玉峰教授《敏督利注》

釋傳道

        臺灣,一向是多元生界的舞臺:不但山多,丘陵地多,特有的動植物物種多,族群多,物產多;而且地震多,颱風多,旱災多,水災多,政治土石流更多!這是臺灣的特色,是危機,也是轉機!
        從地文、天文、生文、水文等自然環境觀察,我們知道臺灣是由歐亞氣塊、菲律賓氣塊及大陸氣塊擠壓而形成的環海島國,多順向坡與頁岩層結構,容易滑動,且多斷層帶,地殼極不穩定,故而地震多!又因為臺灣四面環海,氣候多變化,雖然颱風光顧頻仍,或多或少造成了災害損失,悄也帶來了豐沛的雨量,並孕育出多種特有的物種;既有利於農、工等科技研發,也使臺灣免於沙漠化的厄運!
        由於多高山峻嶺(海拔三千公尺以上的山岳,超過百座),而且坡度陡峭,水流湍急,所以臺灣的山頭林立,分水嶺特多。尤其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往往造成溝通困難,儲用惟艱!如天然防護罩的山林一旦瓦解,不下雨時即成旱災,一下雨必成水災、土石流!那是臺灣生界難以負擔承受的浩劫!「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生活於斯土的我們,豈能自外於生界災害,而不警覺戒慎乎?但是,光了解臺灣土地,及其生態的危機、悲劇,是並不足夠的;更應全體學、經、產、官、民一齊積極參與,化理論為行動關懷,同心協力,臺灣的生態才有化危為安的契機與轉機!
        筆者與臺南妙心寺諸同仁,因推行環保教育,曾經禮聘有「臺灣環保之父」美譽的林俊義教授,前來作專題演講。嗣後經他推介,而認識其上賢陳玉峰教授,遂請他闢講「生態系列」講座。這期間,與陳教授的互動愈多,便愈益佩服其專業、睿智與悲憫的行動哲學。雖然從事生態關懷,彼此的角色、觀點容有差異,而關懷臺灣生界的終極目標卻極一致,直可說是殊途同歸。
        只不過,筆者是從依報(環境)、正報(生命)緣起相互依存的佛教哲學出發,本著「同體大悲、無緣大慈」的精神,化為行動能量,為「地球村」的「生命共同體」,「莊嚴國土,成熟眾生」,盡些微薄的義務與職責。而陳教授則從其專業──植物、理學的生態宏觀切入,長期倡導自然平權哲學觀,推動購地補天、生態綠化等保育、復育的實務與教育。並秉持觀音救苦、隨類應化的悲智弘願,持續開辦「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筆者亦從中獲益良多),甚且變賣房子籌建「臺灣生態暨人文資訊館」。
        2001年,陳教授於靜宜大學開辦臺灣第一所生態學研究所,並開展臺灣土地倫理鄉野研究,試圖為臺灣文化注入自然基因,期待以「隔代改造」,使臺灣的未來脫離災難,而免於沉淪!
        愛之既深、責之必切!陳教授本其生態學專業,近三十年來跋山涉水,每年四季不斷深入現象調查、研究,並撰文疾呼,力矯時弊,先後公佈近百項民間文化及生態監測成果,部分輯為《認識臺灣》一書。其他還有《臺灣自然史》等專業著作百餘篇(冊),絕大多數屬於民間自發性、非體制經費下的研究調查報告,這樣貫徹始終、無私奉獻的堅持與毅力,實在值得吾人讚歎、效法!
        今年(2004),又將「敏督利」的災後觀察,與沈重建言,於各報章發表之後,輯成《敏督利注》一書。內容分為:〈敏督利反思〉、〈公共政策批判〉、〈生態教育〉、〈自然文化〉、〈自然文學〉等五類,可謂涵蓋深廣,立論詳實,建言可採,方案可納;凡務實、真愛臺灣者,不分族群,不論黨派,宜應人手一冊,朝晚讀誦,是值得力行推介的好書!
        末了,且容筆者引用作者在「敏督利三部曲(下)」文中,一段精闢的話來作結語,既不掠人之美,亦可展現作者見微知著、悲智護生的本懷,回饋讀者!陳教授說:「敏督利絕對是契機與轉機,短線操作、逆向操作可休矣!生態災難往往累積長時程,一旦爆發則無可抑遏,解決方案沒有捷徑,沒有藥到病除任何良方,需要的是漫長的自然文化(生文、地文、人文、天文的總體運作);所有開發必須符合三要件:必須符合經濟利益的開發;不能少數人獲利、多數人受害;當代人受利不得讓後代人受害,而且,利應及於整個生界。這一代人土地倫理的水準,在你我當下的所有作為,請給部分山地零方案。」(2004年7月10日蘋果日報)
        十月廿二日,同為「臺灣生態學會」會員的蘇振輝居士,偕翁煇蛟居士等來訪,捎來陳玉峰教授本書的文稿,囑筆者寫序,遂在行將付梓之際,略述所知,以饗讀者,並向這位「見微知著,悲智護生」的覺者致敬!
 

二○○四年十一月十五日 于妙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