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之意義──自證、化他(上)

                                         ◎妙雲集導讀(八)79年10月16日早上8:00∼9:40   
                       主講:昭慧法師  記錄:果中、宗譓法師  整理:妙心寫作讀書會
閱讀範圍:〈我之宗教觀〉      (頁1-5)(下六)
  在本課程中介紹《妙雲集》,有的文章我會逐字逐句或逐段詳加解釋,
有的則只會歸納重點而闡述之。這要視教學目的與文章性質而定。本單元中
,其他文章我可能會採用後種方式,但〈我之宗教觀〉一文,我卻會逐段解
說,因為,這篇文章太重要了。讀懂了,你不但可以把握本單元「宗教觀」
的大義,而且可以建立正確的佛法知見。   

一、第一段主旨:宗教應隨民智的開展而淨化
  第一段的主要意旨是:宗教是人類智慧的產物,應隨著民智的開展而淨
化。(2/5)1這種從淺而深,由低級而高級,與一般文化,及政治的進展,
都表示著平行的關係。如政治,從酋長制的部落時代,到君主制的帝國時代
,再進到民主制的共和時代。宗教也是從多神的宗教,進步為一神的宗教,
再進展為無神的宗教。」
  「酋長制的部落時代」,大體而言,屬於神權時代,酋長就是部落的君主
,往往都是將宗教與政治結合的領袖人物。「君主時代」則是以帝王的君權
為主的時代。
   《國父思想》把人類政治的遞嬗過程分為三階:神權時代、君權時代與
民權時代。現在即是實行民主共和制度的民權時代。這樣的推斷,是從主要
趨勢來區分的,但仍有一些例外。
  譬如:佛陀出生於二千六百多年前,那時他已提倡無神的宗教,但是到
現在仍有多神教、一神教,甚至他們的力量還更為廣大。這又怎麼說呢?
  這樣的問題,在政治上也一樣可以看得到。譬如:現在是民權時代,但
還是有非洲或南太平洋的蠻荒部落,維持著原始形態的酋長制度。現在也還
是有一些國家,像沙烏地阿拉伯,是很典型的君權國家。所以只能說:同一
個時代,一定會有多元的宗教思想與政治體制,但導師與國父是依每一時代
的主流思潮與心靈的進化程度而作如上的結論。
  人民的智慧到達什麼程度,國家的政治體制,就可能會出現什麼樣的狀
況。人民的智慧並不都是同等的,倘若還沒有開發到那種層次的智慧,可能
就維持原來的政治體制。宗教亦然,雖然已有無神的佛教了,可是在宗教徒
的心靈裡,假使有軟弱而想仰仗神祇護佑、寵錫的一面,就必然會有符合教
徒需求的宗教繼續存在。
  (一)以人類心智的進步情形而言
  所以,這裡講到「從淺而深、由低級而高級」,不完全是指歷史上一個
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沒有任何的例外,它只是指人類心智的進步情形。以政
治體制而言,近代所發展出來的民主體制,可以說是到達人類智慧極限的政
治體制。
  民主體制不是沒有缺點,譬如:因為多頭的意見需要整合。所以,往往
顯得組織與工作比較不能像專制體制來得有效率,可是為什麼現代人還嚮往
民主?除了心靈沒有專制政權的無形恐懼與壓力以外,人民的思考會變得比
較活潑,而且在真正有民主素養的社會裡,容易鍛鍊尊重別人的胸襟,容忍
不同的意見,而不是用誅除異己的方式,來處理一些自己看不順眼的事情。
民主的訓練,不但關係到人的政治權益,也關係到人的心智成長,以及人與
人之間相處的和諧問題。
  我常常對同學說:一個在專制體制內成長的人(不管是屬於政治上的專
制,還是家庭中的專制),往往對於上級的恭謹敬事還容易做到,可是一朝
權在手,要怎麼對待下屬,那就另當別論了。
  反而一些屬於民主開放自由派的人士,平時對上位者的錯誤,可能也會
不客氣地予以批評;但是由於「民主社會票票等值」,他對下階層的人,就
不容易擺出那種驕慢的姿態。這中間的人際微妙互動,值得我們深思。
  中國社會過去容易有「婆媳情結」:媳婦深受婆婆虐待之苦,待到媳婦
熬成婆時,又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媳婦。為什麼會有這樣不健康的情況出現?
可見專制體制內封閉的心靈,孕育出來的子民個性,往往是對上恭謹有餘,
對下謙和不足的。在比較之下,民主政治當然是相對而言較為理想的,除了
保障人民的政治權益與心智成長之外,也能夠培養人與人之間的平等互信與
友愛互助。
  宗教的領域也一樣。到達一種無神的、純粹訴諸內心昇華而非訴諸外在
護祐的宗教,可以說是人類智慧的極限。可是當他的智慧還沒到達那個層次
,也很可能更契應父權式的宗教。
  假使人民的智慧沒有到達民主的程度,在野人士變成:只因為今天沒有
當權,所以積極倡議民主,以謀求換人當家做主。一旦當權以後,就立刻誅
除民主。怎麼誅除民主呢?從無產階級殘酷的鬥爭大會、街頭運動中的暴力
行為,乃至製造汽油彈來燃爆以製造恐怖氣氛等等情形,就可以知道:這種
人將來如果當政,一樣是容不得異議的法西斯而已。
  所以,民主的素養,在宗教也好,在政治也好,即使是即將進入二十一
世紀的現時代,也不是每個人立刻都能具足的。即使制度的規模已具,在心
態上還要慢慢透過教育來學習與調整。
  我常常說:我們還須要好好學習民主。想想看:我們與人之間的相處,
有沒有達到民主的素養?有沒有因為別人與我的意見不同,就與他翻臉?在
會議上,我們是不是老覺得:別人非要聽我的不可?有沒有在會議上,該發
言的時候,反而「做好人」不講,然後私底下嘀嘀咕咕講個不休;在會議上
話也不多,會後話特別多的情形?像這些,可說都是不民主,沒有開放胸襟
的表現。
  總之,「從淺而深、由低級而高級」,不宜把它當做是一成不變的歷史
事實,它只是人類心智進步情形的一種概述。
  (二)從對照歷史事實而言 
  另一方面,從歷史事實以觀:越是到了現時代,它的主流趨勢就越是民
主的。現時代世界趨勢走向民主,連共產專制政權都已經逐步解體了;現時
代的宗教趨勢,除非是沒有接觸過佛教,要不然,以現代人理性、民主、平
等、開放的思考方式,會比較樂意接受佛教。所以,過去一神教徒對佛教仇
視到幾乎希望毀滅它;現代的許多一神教徒,卻開始在嚐試著了解佛法、學
習佛法。
  我們不必一廂情願地認為他們每一個人都對佛教懷有善意,有些人也只
是想知己知彼以征服異教而已。但還是有些人,真誠地想從佛教中學習一些
修持方法,來填補自己的宗教內容;更有些人心胸開放,樂意知道佛法內容
,而作彼此尊重的宗教對話。可以看得出來:開明的一神教徒都已經有慢慢
轉變的傾向,儘量學習尊重異己,容忍多元信仰。
  在台灣,佛教徒人數成長的趨勢非常明顯2。可以看出:它在台灣,是屬
於主流的宗教信仰。顯然強調平等、民主的無神論,比起強調神與人的階級
差異之宗教,更能投合現代人民的胃口。
二、第二段主旨:應信受高尚的宗教
     第二段主旨:一切宗教都是有益於人類的,但是最好還是信受比較高尚
的宗教。
  這一段,首先分析:人類隨著知識的提高,會漸次信奉高尚的宗教。「
佛是一切智者。在一切宗教中,像明月在星群中一樣。」(2/-2∼-1)為什麼
下一句馬上講到佛教?因為,信仰宗教的層次既然要漸進而提高,就應該信
受高尚的宗教。而佛教,當然就是這種高尚的宗教之一。這中間 缺少一些推
論,如「為何佛教是高尚的宗教」之類的說明。原因有二:一、因為這篇文
章,畢竟是導師寫給教內人士看的;要是給教外人士看,我相信他會馬上再
作完整的分析,藉以說明:為什麼佛教是人類最高智慧的宗教。二、這一點
,後文之中還會再詳細談述,在此先行略過。
  順為一提:寫文章,不可光有結論,而沒有推論。我常常對同學說:「
不要光有結論,而沒有推論。」一個結論推出去,背後一定要有綿密而有力
的推論來支持它。
  過去同學作文常常有這種現象──孔子說如何如何,所以我覺得應該怎
麼樣。這種沒有推論過程的「聖言量」,應該少用為妙。對教內已有信仰的
人或許還可以這樣使用:「佛陀說如何如何,所以我覺得應該怎麼樣。」可
是,佛陀其實是很講理的人,他說任何一句話,背後一定有他堅強而足以讓
人了解與信服的理由。所以引用聖言量之後,可以分析它的理由,然後達成
「個人因此深表贊同」的結論,而不要形成:「因為佛陀說……所以……就
是真理」的論式,這對沒有佛教信仰的人,是不具足說服力的。
  由此可知:中國人傳統的思維模式,常是非常尊重威權的。權威說什麼
,自己就聽什麼;甚至假借權威的名義,讓自己水漲船高。所以華國鋒了樹
立自己的政治威信,必須強調:「毛澤東說:『你辦事,我放心。』」其實
,如果不是威權思想作祟,又何必言必稱毛澤東呢?他辦事,人民到底放不
放心,他應該表現出來給人民看,何必用毛澤東的話來證明呢?這顯然是權
威體制下的思維模式與心理狀態。
  接下來的問題就是:為什麼導師下了「人類應該信仰高尚的宗教」的結
論以後,緊接著就講述:佛教有很多不了義的方便?如說(2/-1):「佛教為
了適應部分的眾生,有許多不了義的方便,但這無損於佛教的真義。」為何
本段的主題是前者,緊接著卻談好似與主題毫不相關的「不了義」論呢?這
牽涉到文章結構嚴謹性的問題。
  如果一篇文章,前句和後句,前面講的和後面講的,完全不相干,那真
的是很奇怪。就像我們精舍裡一隻從天花板上掉下來的小花貓,牠前一個動
作可以伸出一隻腳與你的手扳著玩,後一個動作忽然間舉起腳爪用舌頭舔了
起來;前一個動作與後一個動作完全沒有一點銜接的意義存在。文章如果東
拉一句西扯一句沒有銜接意義,當然是文章的瑕疪。然而導師絕對不是那種
東拉一句西扯一句的人,導師的思惟一向是嚴密而有貫串性。
  本段後半主要是說:這些方便雖無損於佛教的真義,但是久而久之也很
有可能趨於俗化,趨於迷信,以致把高尚的宗教拉向低級的層次。所以即使
為了應機的緣故,不得不巧用方便的不了義教,但也應該漸次改善與提高層
次,也就是重新發覺方便法門背後深層的真義。所以(2/-3)說:應該「漸次
改善與提高的,所以我們應信受高尚的宗教」。
  至於「正直捨方便」的「方便」,在《妙法蓮華經》原來並不是指這樣
慢慢趨於低俗,或者是適應一般眾生的方便。經中的「方便」,本義是指二
乘,所以他才宣告「唯有一大乘,無二亦無三」的一乘思想,以此為「正直
」,所以不迂迴;以此為究竟,所以是了義。可是在這裡,導師所說的「方
便」是指《妙法蓮華經》所說「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的「異方便」
──不了義的方便法門。
  古德云:「方便出下流。」一切講求方便,不探求真義,難免會產生一
些迷妄的行為。所以,導師在這裡忽然間插上一段,實在是有感而發。因為
他講到的佛教,是那麼高尚,也許人家馬上就會質疑:「你們佛教也許教義
很好,我不知道,但是現在一些寺廟有很多不合理的事情,也不見得高尚到
那裡去吧!」所以,他必須要提醒一下:沒錯!佛教是有這些情形,但那是
過去為了適應部份眾生而有的異方便,久而忘失真義,益趨迷妄,這無損於
佛教真實義的偉大。
三、第三、四段主旨:宗教的定義
  第三段只有兩行,所以可以連著第四段一併解析。這一整段談「宗教」
的定義,其特色是將「宗」與「教」分別加以界說(3/6):「宗」是非常識
的特殊經驗,「教」是依此經驗所流傳出的教義。由於每一宗教有其特殊教
義,無法備列於短文之中,所以在這裡只講它們共通的、淺深層次不等的特
質──「宗」。導師對「宗」的意義,採用《楞伽經》義,談得特別多,而
且深具特色,值得注意。
  他還說到:西方學者有他們的解說──當然本文不必交代是哪些解說,
因為這不是一篇學術論文,專門談宗教學中各家對「宗教」定義的看法,因
此,不必在此交代其他學者的意見。但是最起碼導師告訴我們,本文的「宗」
與「教」有什麼定義。
  (一)導師的定義
  「宗,指一種非常識的特殊經驗;由於這種經驗是非一般的,所以有的稱
之為神祕經驗。教,是把自己所有的特殊經驗,用語言文字表達出來,使他
人了解、信受、奉行。」這樣的定義,導師說明:是出於《楞伽經》的。所
以,導師說他是「站在佛教徒的立場」來講宗教,這是很有道理的。
   「宗」的本義,含著「尊」的意思,以什麼為尊,即以什麼為宗。乃至於
尊崇祖上的要旨,故名先人為「祖宗」。
  以佛教而言,大致有兩種情形:一個是師資相承──師徒傳授並承襲某
種學說或某種修持方式,而成立一個宗派,如中國的天台宗、華嚴宗、禪宗
、淨土宗等。另外一種是判教,以自家的見地來判定諸家的宗旨,也可以名
諸家為宗,如賢首宗即判攝大小乘諸學派為十宗。這兩種「宗」的用語,都
指謂「宗」之為「尊」的本義。依己宗門的理論與方法而修持,所取得的神
祕經驗,也就因之而名之為「宗」,其實那反而是「宗」的延申義。
  「教」的一般意義都差不多,把教主或該教聖者的話,記載下來或傳述出
來,讓大家了解並有所依循以行持,這就是「教」。
  中國禪宗所常區分的所謂「宗門教下」,就是從《楞伽經》的定義而來
。原來《楞伽經》區分所謂的「宗通」與「說通」。「說通」就是這裡所謂
的「教」,「宗通」就是真實的體悟。禪宗自認為是「宗門」,以其他各宗
為「教下」,這是因為它重視當下直覺的體驗,與其他重視教法研究的宗派
風格不同。
  (二)西方的定義 
   如果是依西方的「宗教」定義,當然又有不同的地方。西方的宗教
“Religion”一詞,依其字根義,主要是指:信仰宇宙間一種超越力量的存在
。這種超越力量,不一定是一神,多神論也一樣相信諸神有超越力量的存在
。如果這又是指特別而唯一的真神,往往就代表了至高無上的權力和能力,
能夠成為一切存有的創造者與賞罰者。這是一般西方宗教的定義。
  所以,導師在〈我之宗教觀〉後面談到:西洋人對於宗教有一種「制約
」的觀念。(10/4)「西洋的宗教,偏重於順從。他們的宗教一詞,有約制的
意思。即宗教是:接受外來某種力量──神力的制約,而不能不順從他,應
該信順他。」
  「宗教」一詞有制約的意思在。約制、制約都可以,就是受約束限制於外
在超越的力量。
  因此,西方的「宗教」定義,嚴格而言,並不夠周延,而且不適合用在
一切宗教,因為人類的宗教中,有「無神論」的宗教,並不承認創造主及其
至高無上的權能是存在的。
四、結語
  可以看得出來:導師的思維非常嚴密,既然一般的「宗教」定義不適合
佛教,他只好把「宗教」重新加以定義。但這種定義,也是有所本的──根
據《楞伽經》,而不是導師個人的自由心證。這樣的定義,不但明確,而且
周延,可以涵括一切宗教。所以,我們爾後講到「宗教」,不妨就採用導師
所下的定義。
  每個宗教都有「宗」與「教」這兩種特質、兩種層面。就以「宗」為例
:任何一個宗教,雖不必然每一位教徒都有神祕經驗,但必然有部分教徒親
身體驗過,否則即不成其為宗教。
  在(4/8)導師對於「宗」作此提示:「在宗教領域中,雖形形色色不同
,但所信所說的,都應看作宗教界的真實。即使有與事實不合的,也是增上
慢──自以為如此,而不是妄語。如基督徒的見到耶穌,見到上帝,或上帝
賜予聖靈等,他們大都是懇切而虔誠的。如佛教徒的悟證,以及禪定的境界
,見到佛菩薩的慈光接引等,都是以真切的信願,經如法修持而得來。」顯
然他確認:作為「宗」的神祕經驗的確是有的,在各個宗教領域中都是存在
的,我們大可不必像那些反宗教者,把宗教人士的神祕經驗當做謊言。
五、問答 
  (一)3/-4「宗是直覺的特殊經驗」什麼叫做「直覺」?
  答:「直覺」的英文是intuition,一般人把它叫作「直觀」,佛教則稱為
「現量」。也就是憑著感官直接領略事物的意義或內容,而非經過推理的歷
程。透過分析、歸納或演繹等種種推理,以產生知識或達成結論,這叫做「
比量」。
  所以,現量不但是指聖者證得的境界,凡是直接體會而不經推理的覺受
,包括本能的直覺與禪定的覺受,都是「現量」。例如:觸到火,手會立刻
反彈地縮回來,這是一種本能的直覺──灼痛!宗教的特殊經驗是屬於「現
量」的,而不是來自推理。
   (二)4/1「基督教所信仰的耶和華,也是由於古代先知及耶穌的特殊經
驗而來。」何謂「先知」?
   答:先知,在《孟子》〈萬章篇〉講到:「使先知覺後知,使先覺覺後
覺。」「先知」在此是指智慧比較高的人,很多事情領略得比別人快,比別
人早,能夠動燭機先,就稱之為「先知」。
  另外,「先知」也可當作宗教特殊用語──prophet,在宗教學中稱為「
預言者」。換句話說,他能夠傳遞神旨來警覺世人──先預言神有什麼樣的
意思,告訴大家,或是要大家悔改等等。
  宗教界所重視的,是以色列古代所謂「先知」的定義。因為這些人可說
是猶太民族信仰發展的核心份子,他們啟迪了猶太民族的宗教發展功用,並
誕生了後來的基督教。依聖經記載,耶穌的成道,也跟先知施洗約翰的啟發
有影響。本文中的「先知」,同樣是指宗教定義上的「先知」。
  順為一提:耶穌,其實也是預言者。他是猶太人,現在一般採西元紀年
;西元元年,就是耶穌誕生的頭一年。不過,依後代學者考據的結果,認為
:耶穌的生辰應該是比西元元年還早個四年到八年。換句話說,耶穌的誕生
,大概在西元前八年到四年左右,他死的時候,也不太能確定,大概是在西
元三十一或三十二年左右,享年約三十五至三十九歲左右。」
  (三)4/2「每有超常識的神祕經驗,以為見上帝或得聖靈等。」什麼叫
做「聖靈」呢? 
  答:基督宗教講「三位一體」──聖父、聖子、聖靈。所謂「聖靈」就
是指聖父、聖子共同的聖性。耶穌是道成肉身的;道成肉身,和上帝之間有
什麼連結的關係呢?以聖靈為連結的關係──他們有共同的聖性、神性,那
屬於聖靈的大能。所以,基督教徒會禱告:「希望聖靈充滿我的心。」這就
是希望神的聖性,能夠降臨在他的身上,能夠給他恩光。
  (四)4/-5「即使有與事實不合的,也是增上慢。」什麼叫做「增上慢」
  答:「增上」是殊勝而能為因依的意思。「慢」是自我高舉的心態。「
增上慢」,即是實未證得,而卻認為:我已得了過人法(得禪定或證聖果)
。這顯然是高舉了自己,所以用「慢」來形容之。
  但在這裡要看他的「未證言證,未得言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如果
是他內心裡自認為已證得,並未心存欺騙,就叫做「增上慢」;若他明知自
己並未證得,只是用來欺騙世人,以獲得名聞恭敬或利養,這種人不是「增
上慢」,而是「大妄語」。在佛教戒律中,「大妄語」是波羅夷,必須逐出
僧團的。
  所以,這裡講到「增上慢」,是說宗教經驗經常不是來自說謊,而是真
實的神祕經驗。只是那種神祕經驗究不究竟?那就另當別論了。
   (五)4/-1「唯物論者,斷滅論者,於宗教缺乏信解的同情,以為決無此
事。」何以導師說這兩種人於宗教缺乏信解的同情,認為沒有宗教這回事?
  答:這裡先對「唯物論」、「斷滅論」稍作解釋:
   「唯物論」(materialism)是哲學上的其中一種「本體論」。與「唯心論
」相反的是:它認為宇宙萬有都是源於物質,以物質為一切存有的本質,所
以不承認有物質以外的存在;即使是精神作用──心靈,也被認為是物質產
生的變動。這是唯物論的特色。
  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里斯有這種講法,印度的順世學派也有這種想法。
馬克斯所創立的唯物史觀也是如此,認為精神的發展基礎,完全建立在經濟
生活的基礎上,歷史的發展受到經濟發展法則的影響。所以,一般人稱他們
為「經濟的唯物論」。
  至於「斷滅論」者是什麼呢?它認為有情的身心,從生到死只有一期就
斷絕了。這被佛陀批評為「斷見」。他們相信:只有這一生,「一死百了,
所以被稱為「斷見」;反之,「常見」者認為有情身心是常住的,永恆不滅
的;或認為肉體雖可毀滅,但有個不變的真我、大我或靈魂,死此生彼。這
是「斷見」和「常見」的分別。
  導師說:「唯物論者,斷滅論者,於宗教缺乏信解的同情,以為決無此
事。」(4/-1∼5/1)為什麼這兩種人會這樣呢?
  原來這兩種人有他們的思惟方式。唯物論者不相信心靈有超越物質或超
越物理定律的強大功能,因為他們認為:一切事物(包括精神作用)的源頭
來自物質的基礎,物質有物質的物理或化學定律,怎麼可能超越這些定律呢
?可是以宗教的神祕經驗看來,道士能夠過火、登刀梯而無傷肌膚,神通的
證得者可以水裡來、火裡去,穿山遁甲、飛簷走壁,這都是超越物理常識經
驗的;在宗教經驗中,這都是可能發生的。但在唯物論者,他們就會認為這
只是欺誑的把戲或騙術而已。
  其實在理論上,如果他願意去追求,唯物論者也可能會證得神通的。因
為神通是屬於宇宙磁場與電波的選擇和接受。所以,這些神通如果不是牽涉
到漏盡通──般若智慧的開發,而純粹是神足通或天眼通等有漏五通,由於
感官的能力開發依然屬於物質範疇,在理論上唯物論者也辦得到;只是,他
們自己並不了解,這並未違反物質的定律。
  所謂「物質的定律」,並不一定是一般所認識到的物理定律而已。比如
:學奇門遁甲的穿牆之術,你會覺得難以思議,可是它只是在宇宙的大磁場
中,接受另外一種電波而已。物質體在我們看起來是堅固無比,其實若以顯
微鏡來看,微粒間的縫隙還是很大的。如果能夠將磁場接通,或許這些上刀
梯、穿牆之術,就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了。
  至於斷滅論者,為什麼也不相信宗教,而缺乏對宗教的同情呢?原來他
們根本不相信一期生命以外,還有另外一期生命可以延續,所以,對於宗教
經驗,根本不知道它有什麼重要性可言!只要今生能夠吃好、用好就好了,
何必想這麼多呢?所以順世學派也是享樂主義者。所謂:「人生苦短,當即
時行樂。」「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這就是他們心境的寫照,因此他們不
會相信宗教而同情宗教。
  在這裡特別提醒一件事:每個宗教都有它的神祕經驗,但是這樣的神祕
經驗,不要認為是每一個宗教徒都體驗得到的。因為,事實上一個宗教的教
徒非常多,並不是每一位成員都有神祕經驗;但最起碼,這個宗教絕對會有
部份成員,有過神祕經驗;而沒有神祕經驗的人,也絕對相信這些神祕經驗
是存在的,所以他才會接受這個宗教,而這個宗教也才是一個宗教。否則,
沒有部分神祕經驗的存在,就不容易有信眾的信仰產生,也就無法成其為宗
教了;與其他人類文明,也就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沒有它的特色存在了。
  此外,假使有過神祕經驗,卻沒有用語言、文字等方式表達、推展、遺
留下來,那麼也只是少數人的心靈世界而已。少數人的心靈世界,當然沒有
社會意義;也就是對社會沒有教育傳達的意義存在──這樣就不可能成為具
有社會意義的宗教了。所以,「宗」和「教」二者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
。〔未完待續〕(八十九年七月三日修訂完稿於靜思精舍)  
 
註釋:   
1. 為方便讀者檢閱《我之宗教觀》內容,於引用文字前、後,加註引文出處
,皆以「(頁/行)」表之,並省略書名。   
 
2.作者補充:八十九年五月十九日,陳水扁總統於接見包括筆者在內的佛教
界代表五十人時說:當今台灣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宗教人口,其中佛教徒就
佔百分之四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