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理想之實現

                                                          ──永生、無生、新生

                                  ◎妙雲集導讀(十四)79年10月23日上午7:50講於福嚴佛學院

              主講:昭慧法師   紀錄:禪逸法師   整理:法印講堂、妙心寫作讀書會

閱讀範圍:〈我之宗教觀〉(頁24-29)(下六)

壹、第一段主旨:

      宗教根本而主要的理想

  接下來講:〈宗教理想之實現──永生、無生、新生〉。

  第一段(25/1)1說明:宗教根本而主要的理想,就是「生」的實現。叔本華

說:「世間一切的哲學,肇因於人對死亡的恐懼。」其實宗教也是如此。由於其

他的政經制度、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等,無法減除一般人對於死亡的恐懼,

所以就不得不仰仗宗教給予終極關懷。死亡的恐懼緣何而來?緣於生命的強烈自

我愛,希望自己生命能夠延續下去(後有愛)。

貳、宗教無法被取代的原因

  然而(25/-6)「有些人,想以哲學、美術來代替宗教;宗教不是暫時忘我,

或自我陶醉,這些那裡能代替得了!科學無論怎樣的進步,也不能滿足,實現人

類的最高理想」。

 一、以哲學為例

  為什麼哲學、美術不能取代宗教呢?可進一步分析:希臘人稱哲學為愛智之

學,這是智慧對宇宙、人生研究其原理的學問。這樣的學問,原則上也會知道一

些世間真相。譬如:有些哲學家也深切體會到人生苦難的本質,但是即使如此,

也沒有辦法如佛教講的那麼透徹:「苦的根源,在於集」,也無法像其他宗教,

總是歸諸神的憤怒、懲罰。由於「苦」的原因不明,所以往往也就不知從何來下

手解決。所以雖然有些思想上的觸對,但真正的實證經驗不足。既然體驗不足,

就沒有辦法取代宗教來教導人:如何面對苦難?如何根除苦難的成因?如何追求

生命的福樂?

 二、以藝術為例

  再者,藝術是生命很好的調劑,也可以讓藝術家提供美好的空間造景或視聽

覺受,沉浸其中,可以令人暫時忘卻世間的痛苦。因此,藝術本身有能力締造人

為的圓滿。

  什麼叫「締造人為的圓滿」呢?因為人生或事相的片段,透過沉澱、咀嚼,

以心靈的善美,配合高妙的藝術手法,往往呈現一種獨立的美感,即使悲慘或醜

陋的現實事相,也可以在藝術家沉靜回味的創造過程中,呈現偉大的藝術作品。

  如杜甫的〈兵車行〉:「車轔轔,馬蕭蕭,行人弓箭各在腰,爺孃妻子走相

送,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哭聲直上干雲霄。……」人生至慟無過

於此,上戰場的征夫也許從此就與父母、妻子生離死別,永不相見。可是,詩人

卻把面對此一悲慘情境的無限仁憫,經由情感的沉澱,鋪寫成千古不朽的名詩,

詩中呈現一種獨立的美感。

  再如,有人畫老人。老態龍鍾,原來是醜陋之相,但經過畫家心靈的感動與

藝術手法的處理,「風乾福橘皮」的皺紋,竟也可以變成另一種客觀的美。又如

音樂,喪葬本是悲傷的事情,為喪葬而寫的名曲,竟也有種淒涼沉重的美感。

  藝術確實能讓人暫時抽離現實苦難的猛烈,然而當人回到現實,面對人生的

種種苦難,卻會發現苦難一件也不少。所以,它根本無法真正解決生命中的痛苦

。曾是北大校長的蔡元培先生,他在「德智體群」四育之外,提倡美育,希望用

美育來替代宗教,以提昇國民的品格。我想,宗教終究不是完全可用美育來取代

的。

 三、以科學為例

  至於科學為什麼不能替代宗教?科學當然能夠解決人類的問題,但只能夠解

決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問題。譬如說:人必須面對死亡,這是科學所無法解決的。

有時候,科學甚至會帶來人類道德問題的新瓶頸,如:核電廢料、試管嬰兒、代

理孕母、基因工程、安樂死等等。所以,科學在利益人類方面的成就,尚且往往

帶來了副作用,何況是負面的致命武器之研發!大體而言,科學可以滿足人的部

分意欲,但是不能滿足人對「生」的實現意欲,只能相對延長人的壽命,治療某

些程度的病症,它畢竟沒有辦法完成人對「生」的實現。

  曾經有位讀理工的佛弟子告訴我:他本來想讀佛研所,後來想想,他不學佛

了,他想改學數學。當然,讀不讀佛研所無所謂,學佛,並不是一定要讀佛研所

。好玩的是:他之所以要去學數學,原因是什麼呢?他說:數學的公式是不會變

的,可是佛教教理卻一直在變。所謂教理一直在變,其實是指:從佛陀滅度以後

,經過部派到大乘,到漢傳、藏傳、南傳……,隨佛弟子的理解力、性向與各地

的風土民情,思想與制度難免有所變化。他用這理由,乍看之下,確乎如此,公

式比較單純,最起碼比較沒有變化。

  但我告訴他:學佛、學數學,這兩件事是不相衝突的,你大可去追求數學的

成就,但又何必說因此而不學佛了呢?這不是「二選一」的命題嘛!數學公式,

確實是不變化的,但數理公式是不是可解決人類生命的問題呢?畢竟兩者是不同

的範疇嘛!

  再者,數理公式雖然是一成不變的,假使放在人事上,意義卻往往不然!譬

如:一加一等於二,這是數學公式,答案是不會變的,我們不會說「一加一等於

三」;但若放在人事上則不然,一加一有時會等於三。比如說:兩人合作無間,

搞不好可以達成三個人的工作量。可是有時一加一等於一或零點五。譬如:兩個

人太投緣而有講不完的話,使得兩人加在一起的工作效率,可能只等於一或零點

五;也有可能一加一等於零,譬如:兩個人互相作生死決鬥,最後玉石俱焚,這

時候一加一不是等於零嗎?一加一也可能是負數(甚至是負好幾千,好幾萬),

兩個國王戰場對決,流血漂杵,死傷的兵士加總數萬,這是不希奇的。所以,公

式的領域放在人事,就不一定完全行得通了。

  況且,並非學佛就不用學其他科學或人文、社會學門了,佛學只是佛弟子生

活中的一部份,宗教只是人類整體文化的一部份,並不能代表全部,而它也不能

取代科學,如果認為人類智慧結晶的學門與各種文化遺產全部錯誤,或認為科學

、宗教兩者只能擇其一,也是自己的偏見使然,不能以佛法的智慧觀照因緣!

 

參、第二段主旨:

      宗教理想之實現

 一、永生

  接下來(25/-1)談:宗教的一般理想。

  宗教的一般理想是「永生」。但是佛教則不如是,為什麼?我們看:(26/7

)「依佛法說:我們的生命,從來就是延續的,永久的,是不需要希求而必然如

此的。可是我們永續的生命,有著本質上的缺陷障礙不自由,無始來的生命永續

,包含著苦痛的必然性。」這就是佛法的睿智。一般人總是希求永生,可是永生

根本不需要求得,生命不斷流轉,一定就是如此「永」遠「生」死流轉的,但是

這種永生對我們而言,並不好過。所以,佛教看「生」本身就是問題。既然「生

」本身就是問題,當然要尋求根源,解決「生」的問題。

  二、無生

  所以,(27/1)「佛教說無生,是比一般宗教更深一層的,是徹底否定那充

滿苦痛不自在的情本的雜染生;不是否定算數,是實現為無限安樂、自在的智本

的清淨生。」無生是「否定情本的雜染生」,新生則是「智本的清淨生」,但若

是涅槃的境界,有也不可說,無也不可說;生也不可說,不生也不可說。「智本

的清淨生」,還是形容佛菩薩聖者的生命境界──「一切法不生,則般若生

只要破除一切妄執,則般若智慧自然產生。注意:這並不是說:般若智慧是另一

個實體生出來的。所以,佛教的終極成就,還是「悟無生」,這是很有意義的。

  三、新生

  我曾向導師問道:「新生」,可不可擺在「無生」的前面?比如說:一個人

已經知法見法,到達了見道位,已經證得了初果,這時候,他可以說已是新生了

,因為他已脫落了凡夫身而得聖者身;可是他還沒有完全到達斷除生死的涅槃境

界,所以還是有生。必須證得阿羅漢果,不受後有,待入涅槃,方可說是「無生

」。

  然而「新生」置於最後,也是饒富意義的。佛陀入大般涅槃,大乘經中說是

「不住生死,不住涅槃」,這涅槃不可說是生或不生,這是超絕戲論的,勉強形

容其迥超凡愚生命境界,故名「新生」。

  還有,後頭說:(27/-1)「高尚的宗教,都是反省自己的,要實現自己身心

淨化的。」基於這樣的理由,導師把新生擺在最後,無非是告訴我們:每個宗教

在這「生的實現」方面,都有它的努力。

肆、第三段主旨:

     耶教與佛教實現身心淨化之差異

 下一段(27/-6),再以基督宗教及佛教為例。這兩個宗教都是高尚的宗教,

都是要實現身心的淨化。而這兩教的差別又何在呢?(28/2)「不過淺深偏圓不

同而已」。

 一、淺深偏圓的不同

  怎麼「淺深偏圓的不同」呢?

  先談「淺深不同」,以修持方法而言,有宗教經驗的淺深不同,如基督教希

望獲得天國的喜樂,追求「永生」;或如許多印度宗教,將「定樂」看待為最高

境界;而佛教則認為:這些都不是徹底、究竟的。可見修持方法所引生的宗教經

驗,深淺不等。

  或在追求目標方面,也是深淺不等。基督教可能到達欲界天;天主教的修持

者禁欲,或可到達色界天;有些唯心宗教的甚深禪定,甚至可以到達無色界天。

而佛教的聖者則超越了三界。他們所追求的目標,是現法樂?後世樂?還是究竟

樂?這關係著他們所達到的境界。所以,境界是有淺深之不同的。

  再談「偏圓」不同,二乘(聲聞或是辟支佛乘)與菩薩乘比較起來,雖同能

證得正覺,但前者因發心不廣大,故所修證仍偏而未圓,菩薩成佛的「無上正等

正覺」,方是圓滿覺證。

 二、永生、無生、新生之區別

  接著導師分析:(28/2)「說永生,容易誤會為現有生命的永續,或者變質

為庸俗的功利的天國享樂者。說無生,又每被誤解為毀棄人生。」所以,導師避

免用「永生」與「無生」,而用「新生」來表達由「永生」(流轉生死)到「無

生」(涅槃還滅)的究竟義理。(28/4)「從現實生存的不斷新生中,以進達究

竟圓滿,才是永生與無生的真意。」

  在這樣不斷的新生中,究竟要到何時,才能進達究竟的圓滿?問這個問題,

已陷入「時間是實體」的迷思之中。涅槃並非嘎然而斷,到達時間的終點,而是

對時間虛妄性的洞穿。縱使在修持的過程中,經過漫長時間一點一滴的淨化,但

悟入的剎那,能所雙泯,仍是頓超時間意識的。

  至於基督教的理想(永生的希望),倘只是停留在導師所說的「功利的天國

享樂」的層次,是不夠的,應該達到更好的層次。這更好的層次,也許可說是對

於人間永遠的不捨離吧!譬如:耶穌的「道成肉身」與「復活」,多少含有對苦

難人間不忍捨離之意味。這是基督「新生」的終極意義。否則,若新生只是個人

不斷的再生,縱算是生得非常好,又何必呢?「不生」豈不更省卻麻煩!

伍、第四段主旨:

      自我宗教自力自救的意義 

     其次(28/6)是自我宗教自力自救的意義。

  最後歸結到人類最高的宗教——自我宗教中屬於佛教的正覺。如:(29/-2)

惟有人類自身的新生淨化,才是宗教的真實意義;才能促成社會的真正進步,

實現宇宙的莊嚴清淨!」這些話的邏輯結構,非常嚴謹。「自身的新生淨化」,

是屬於身心方面的精進;由身心做起,才能達到社會的進步,這是社會性的改造

;至於「實現宇宙的莊嚴」,這已是自然環境的清淨了。

  這樣一來,就與本文前頭相互呼應。前面講到:進入宗教領域,是因身心的

不自在,以及社會種種束縛、不自由,和自然界種種的痛苦。如今最後呼應:解

決之道,就是從內修做起。從自身先產生了新生的淨化,在社會中,才能產生與

人之間融洽仁慈的互動,而使社會產生良好的秩序。其後,再由眾生共同的善業

所感,才能實現淨土的理想。所以,還是正覺的佛教,才是兼顧身心、社會與自

然的淨化而最究竟圓滿的宗教。

陸、補充:保生、長生

  講了永生、新生、無生的次第和意義。再來,以現實狀況而言,補充兩項:

一是保生、二是長生。

  民間不是有「保生大帝」嗎?民間信仰的正神,祂們對人類的貢獻都是「保

生」,人們祈求祂們能讓人消災免難,趨吉避凶。這類信仰幾乎都是民間信仰。

另外,也有如何使人「長生不老」的信仰,譬如:修仙鍊道,就是實現「長生」

理想的宗教。中國的道家或道教中人,也有素食並出家修行的,但他們的目標卻

非「無生」,而是「長生」(成地行仙或羽化而成空行仙)。

柒、結語

  宗教理想的實現,依現實狀況而分類,可以從保生、長生、永生、新生而到

達無生。以上是〈我之宗教觀〉內容大致的分解。這篇文章雖然精簡,卻很有意

義,且內容豐富,結構精嚴,所以我花較多時間逐段解說,一方面也好幫同學打

下「認識宗教」的基礎,讓同學們能從此中理解佛教與其他宗教的異同。

捌、問答

  (一)(27/8)基督教的重生經驗是身心的淨化,佛教的經驗是否也和基督

教的重生相似?

  答:基督徒透過深切的信仰、悔改,在禱告中往往產生特殊經驗,從此獲得

了新而豐沛的能力,將此稱為「重生」自無不可。這種新生的轉變經驗,在佛教

中也有。所以,(27/-3)「佛教徒在受戒時,入定時,慧證時,都可以引起,得

著淨化身心的經驗。」基督教透過「新生」的奇異經驗,加強了「天國永生」的

信心。所以是由新生而達到永生的。而佛教徒確實也有這樣的新生經驗,由淺而

深,生命層次不斷的提昇,最後達於「無生」或是「無生無不生」的大般涅槃。

所以經驗方面,確實都有新生的體會,可是解釋此一「新生」經驗的理論,也是

不一樣的。如基督教會強調那是承受神的恩典,而在佛教則會強調這是生命因緣

結構的大轉變。             

註釋:

1.為方便讀者檢閱《我之宗教觀》內容,於必要之處,加註起首出處,皆以「(

頁/行)」表之,並省略書名。

2.《大正藏》第36冊,頁68,上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