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禪除.另類傳記
           ──味玉峯居士《蘇府王爺──臺灣素民史之一例》

                                                                                                                                                                                                                                                                                                                                                                                         釋傳道

        在田莊成長的筆者,小時候經常聽鄉親序大(耆老)們開講「沉東京、浮福建」,以及「每逢癸亥年,王爺代天巡狩」等諸多俚諺傳奇,還有關於眾多諸神共祀一堂的來源傳說,然而眾說紛紜,莫衷一是。這潛隱於神話、俚諺背後的精神意涵(陳玉峯居士謂之隱性文化),不但外國人士難解其奧,即令在地的臺灣人也未必知其底蘊,明其原由。
  正因如此,遂給予排他性特強的外來一神宗教或御用學者們,醜化為「迷信」、「低級」的最佳藉口;尤其外來政權的專制統治者,更肆無忌憚地篡改歷史,扭曲史實,貶抑、甚至「汙名化臺灣人格、精神,摧毀臺灣族群的集體信心、集體榮耀、共同心靈的依據,終使個人以及族群,陷入一種自卑、自賤的迷途」而不自知


  對此,玉峯居士直言:「歷來在批判臺灣人的缺點時(我自己曾經也是),可以說,其內容的極大比例,其實是中了清代官僚、日治軍國、國府白恐與高壓統治下,汙名化臺灣人的劇毒或遺毒,特別是在宗教信仰及價值觀或人生態度面向。」
  及至幾年前,筆者(與玉峯居士不約而同地)研讀了臺灣前輩李岳勳的二部力作:《禪在臺灣──媽祖與王爺信仰之宗教哲學及歷史的研究》(1972)與《魍港媽祖》(1986),部分謎團始獲其解。此次再循玉峯居士實地訪調的足跡深入剖析 ,終於揭開重重迷霧,還原臺灣文明史上鮮為人知的一頁真實!
  如「沉東京、浮福建」,依筆者的體會,或者就是用來象徵鄭氏王朝的覆滅的
。原來,鄭成功在北伐南京失敗以後,於1661年揮軍轉進臺灣,並改臺灣為東都明京;翌年,建立了東都(鄭氏)王朝,延續明祚。一直到1683年(癸亥)鄭克塽降清,明(鄭氏)王朝覆滅,臺灣於此隸屬清.福建管轄,故而用「沉東京、浮福建 」一詞來寄寓。至於每逢癸亥年,王爺代天巡狩,這應有莫忘降清之辱,及鼓吹自由自主之民族意識的意味在其中。
  由於李岳勳前輩這二部著作的啟發,加上根植於臺灣母親母土的摯情,遂促使作者一面致力於自然情操與土地倫理的建構,一面又承繼前人的步履,為找尋失落的臺灣精神,喚醒臺灣人的自覺自信與主體意識而努力

!只因有感於「臺灣現今不僅沒因李前輩驚天動地的大解謎,而走上主體的建立,在唯物至上、消費文化的全面洗禮下,反而每下愈況,一代比一代更疏離於民族自覺,但根本關鍵之一,乃在於欠缺後繼人才的跟進與深化,吾輩沒有任何理由逃避此一實然與該然的責任與任務。我相信從各種角度都可以著手,因而從歷史與現今常民的際遇,切入學習、感受與分享。」這可說就是本書的撰寫動機了。
  展讀本書初稿,深覺不論玉峯居士或傳主蘇振輝居士的蛻變,其心路歷程之曲折,皆饒富余秋雨〈蘇東坡突圍〉之況味。細讀再三,更覺瀰漫無門慧開禪師《無門關》頌古之氛圍,不由生起「另類禪除、另類傳記」,禪除迷障、呈現本源之驚歎!
  對於傳主蘇振輝居士,作者是有著極崇高的評價的,在作者的意象中,蘇居士由陸向海向全球,「跨出山海子民的泱泱格局,熠熠人格,而超越世代,不僅無愧於傳統禪門無功德的無功用行,更跨出新世紀的新典範

」。他自覺、自重、自信,有格調、有節操,又始終實踐著無善之善、無德之德,「故而全書冠以王爺的位格」。為了替這位「右手做的,不讓左手知道,右手也忘掉」的臺灣素民立傳,作者於是一步一腳印地探索臺灣四百餘年的人文、歷史背景,試圖找出孕育蘇居士,乃至臺灣素民人格與精神的底蘊。
  所以作者說:「我是藉著書寫他,嘗試挖掘出臺灣人深沉的內在。」這也是為什麼在本書前四章,作者苦心孤詣地引用李前輩以及僅存的幾本臺灣史料,來解構媽祖與王爺信仰的起源、內涵、本質與流變的重要因素。因為臺灣人格、精神的總根源,正是來自鄭氏王朝的民族精神、人倫節操,而彼等又寄寓於閩南居士禪的應現媽祖信仰,以此來傳承禪門法脈(觀音法理)與社會理想(反清復明)。只因迫於專制強權高壓、屠殺、取締的現實,所以不得不編撰撲朔迷離的神怪小說、故事 ,鋪陳迷障,來掩護主體的傳承。
  所以無論媽祖或王爺,乃至雜姓神明的信仰,都是為避國難、教難,應運而生的產物。媽祖、王爺及諸神明,則是本體觀音所應現出來的化身或映像,作者稱之為應現觀音。而隱含於本體觀音的核心思想──觀音法理,李岳勳前輩稱之為靈性 ,作者則將其定義為奠基於緣起性空,自覺覺他、無功用行的無所求行;而其實踐

,正是《維摩詰所說經》〈香積佛品〉的「菩薩成就八法」:「饒益眾生而不望報 ;代一切眾生受諸苦惱;所作功德盡以施之;……」與〈菩薩行品〉的「以智慧劍 ,破煩惱賊;出陰界入,荷負眾生,永使解脫。……少欲知足,而不捨世法;不壞威儀,而能隨俗」的具體呈現!

  這套隱形文化的信仰根源與教育主旨,不但實踐中的臺灣素民不明白,本書傳主蘇門父子也不明白自己所承襲的,「是數千年來,人類精神領域的超凡結晶,也就是觀音法理的自我淬煉與超越。」何以傳主不明白而卻可以做到那樣的無功用行呢?因為他找到了自己與自然、土地、生界聯繫的臍帶,這是始終存乎作者心中的一個重要關鍵!
  筆者與本書傳主蘇振輝居士結緣,肇始於二十餘年前,其同行王江忠居士的引介。後來,蘇居士又經翁煇蛟居士引進,認識了先師開證上人,他們三人遂一起歸依三寶,並且受菩薩戒,成為同門學佛的摯友。此後,彼此見面的機會雖然多了,但因其平素內斂寡言,所以筆者對其出身背景、創業、學佛、淑世關懷等因緣,向來所知不多。一直到 2009年 4月11日,邀他在妙心寺成長教育講座主講「尋找生命的隘口」,才對他生命中的

幾個轉捩點及其心路歷程,有進一步的認識,那真是一場感人至深的心靈饗宴!
  而藉由本書,更能具體而深刻地體解他蛻變的全貌:一個成長於嘉義布袋鄉下的海民,是如何在貧困、折指,及父權至上、父子折衝的環境中被激發而立志創業 ,終成為臺灣代理德國頂級衛浴、廚具的企業家;又是如何透過自省、自覺,投入音樂人文藝術的推廣,並關懷臺灣的山林生態,無私無悔地支持環境運動。這位平凡中透脫著不平凡,不平凡而又自許平凡的臺灣素人,無怪乎作者要給予他如此高的評價!
  反覆研閱本書前六章初稿,搜索枯腸地思考應從何下筆來為本書作序,這才驚覺書中其實隱然存在另外一位──陳府王爺。顯然在為臺灣素民溯源、作傳的同時 ,俠骨至情的玉峯居士也得到很大的成長與啟發,讀著他在自序中的這段話,真是於吾心有戚戚焉!他說:走過一甲子歲月,我曾經以最青壯的年代,投入劇烈的社運抗爭,如今一樣永不退轉。然而,如同我從蘇振輝先生學到的,我的方式改變了一些,我將重點擺在正面的教化,而不再只是恨鐵不成鋼,恨不得臺灣社會一夕而可能脫胎換骨;相反的,做該做的、能做的,無得無失

。如今,臺灣的過去、現在、未來,差不多可以看得透徹,我從臺灣人的正面出發。
  希望本書的付梓,除了見證臺灣素民人格的芳香,更能拋玉引玉,讓廣大的媽祖、王爺信仰者了知其信仰文化所蘊含的意趣,進而超越功利的他力主義,步上自覺的自力聖道,這是筆者所期盼,相信也會是作者所樂見的!謹以此序,聊表寸衷 !
              

2013年世界地球日誌於妙心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