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老年共舞──談老年生涯規劃及社會參與

                                                                                                             林麗惠老師主講

壹、前言
        師父、各位法師、師兄、師姐、阿彌陀佛!
        今天非常高興能夠來這裡和大家結緣,這要感謝杏熏師姐。事實上,我們彼此都不認識,但我曾經發願:只要寺廟請我去演講,再遠的地方,我也要去,因為這是做為三寶弟子應該要做的事情,更何況我研究成人教育,更應該貢獻所學。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談:「怎樣規劃老年生活?」雖然這是我所學的專業,但是事實上,在座的每一位都很有經驗,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在短短兩個小時中,我也希望能邀請大家來分享您的見解和看法。
貳、高齡化社會的來臨
根據內政部2006年(民國95年)公佈的資料顯示,臺灣65歲以上人口數至2006年9月已達二百二十六萬三千多人,占總人口數的9.91%;預估到2021年(民國110年)以後,老年人口的比例,將大於十四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其實,目前全球都面對人口老化的問題,不管先進國家或開發中國家,尤其日本更積極來看待這個現象。臺灣在民國82年就開始邁入高齡化現象,老年人口超過7%。在國際上老年人口超過7%的國家,稱為老年國家。預估臺灣在2027年(民國116年),老年人口將達四百九十萬人左右,占總人口數的20.69%,也即每五個人當中,就有一位高齡者。
參、高齡化社會的問題
        關於高齡化社會的問題,我們可以從醫療及社會動力兩方面來看:
    一、醫療問題
        從民國82年到96年,臺灣社會老年人口不斷增加,但是政府在政策上未有積極的作為,只有在選舉的時候,才會重視老人的一些福利政策。事實上,老年人口增加,所必須面對的問題很多;當人口快速老化到將近10%時,首先面對的就是醫療問題。醫療問題是廣泛的,要不是自己的健康出現問題,就不會接觸到醫療。
    二、社會動力不足
        高齡化社會面臨最明顯的問題,便是老年人口愈來愈多,但是工作人口卻愈來愈少的問題。此一現象將形成社會愈來愈大的負擔。當老年人口達到20%以上時,社會動力將停滯不前,這不是來嚇大家的,這是事實上將發生的事情。
        面對以上這些重大問題,我們便要有「社會關懷、社會參與」的觀念,不管別人來關懷我們或是我們來關懷別人都是需要的,不然最後就會形成獨居老人問題。目前有些宗教團體、民間社團很早就關心到這一問題,這是非常好的現象,社會團體能做的就盡力來做。今天,在道場上,看到這麼多老菩薩非常快樂,因為有這樣子的地方可以參與活動,日子會過得充實而有意義。
肆、老年生涯規劃
        今天,我們面對社會高齡化現象時,準備好了嗎?要怎樣來規劃?據內政部89年的調查,50至64歲國民對老年的生涯規劃,以賦閒在家者居多占33%,也就是說有33%的老人都是「英英美代子」;其次為再就業者占16%,他們感覺身體還很健康,子孫都長大了,不必他照顧,有機會希望能再就業;再次為四處旅遊者占14%。91年內政部再作調查,結果以不知道者最多占39%,其次為賦閒在家者占16%;再次為再就業者占 8%。從這個調查報告,我們知道:很多老人是沒有規劃的閒在家裡,有規劃的人很少;我點出這個問題,可讓大家知道:及早做好老年的生涯規劃,是身為現代人必須做的事,能夠如此,老年生活才得以充實。
    一、老年生涯規劃的意義
        至於「老年生涯規劃」,就是期望高齡者能有計劃性退休的觀念,也就是在退休之前,做好退休後有計劃性的安排,包括經濟生活安全、醫療保健、休閒與家庭生活、心理和社會適應、再就業或社會性活動之參與等,均為老年生涯規劃之重要議題。每一個部份都要有規劃,而且要依規劃去作充實的生活。
    二、老年生涯規劃的步驟
        以上是老年生涯規劃初步的概念,重點是要怎麼做?可分為五個步驟來說明:
        第一、了解自己:譬如說要了解自己目前經濟還有多少可以運用?未來要如何打算?倘若規劃社會參與,你也要了解自己的性向為何?喜歡參加動態熱鬧的或是靜態養性的活動?因為每一個人在生命當中都會變化,在不同的生命週期會有不同的變化,所以隨時隨地都要了解自己。
        第二、訂定生涯:你希望退休以後要做什麼?年紀老了以後要怎麼做?在座的女士可能沒有退休的問題。但事實上,你會發覺當孩子長大都去讀書之後,家裡剩下你們兩老,叫做空巢期。你面對空巢期時,生活要怎樣安排?
        第三、回顧過去:你過去曾經做過什麼?什麼是你有興趣的?曾經半途而廢的各種因緣?這些都可以回顧,以作為生涯規劃的參考。
        第四、找到現在要做的方案:譬如說你要來參加一整年的成長教育,你就把它規劃一下,我這一整年就是要來參加這些課程,訂定出這樣的方案。
        第五、展開行動:有的人很有趣,來上課以後知道老年也要生涯規劃,可是想歸想,都沒有做。要知道:「知道,不等於做到。」知道是一回事;去做又是一回事。要真正付出行動,並且要有持續性,才能表現出效果來。
    三、老年生涯規劃的內容
        我們知道老年生涯規劃的初步概念與步驟後,現在來介紹規劃內容,計有八項:經濟獨立、醫療保健、家庭關係、休閒娛樂、心理衛生、宗教生活、終身學習、臨終關懷。倘若不能每一件都規劃,至少你認為最需要的要先規劃。依個人的年紀、狀況,來作適合自己的生涯規劃。這八項內容,你可以撿幾項來做,不是每一項隨時都要做,可依重點性來做。例如:經濟獨立的部份。經濟要怎樣規劃,才不會樣樣都向晚輩伸手要錢,現在經濟不景氣,討生活也很困難,年輕人努力工作也要有二、三項專長,才有良好的收入。老年人如果有經濟獨立的能力,就不必靠子女,生活也更有尊嚴。至於醫療保健要怎樣規劃?家庭關係、休閒娛樂要怎樣安排?另外,心理衛生上要如何做?宗教信仰要如何實行?終身學習以及臨終關懷的部份,都可作細膩的規劃。以下詳細介紹: 
        (一)經濟獨立:說到經濟當然是開源節流。在開源部份,如果你領有退休金,就較容易做到經濟獨立。我們要審慎的運用退休金,很多老人把一次領得的退休金,全投入孩子的身上,也因此易造成未來彼此的痛苦。退休金一定要好好規劃,不要只聽人講;我們一定要妥善運用這筆老本,做適當的投資,千萬不可做風險性的投資,一定要作保險性的,如此才能確保經濟的來源無虞匱乏。在節流方面,當然要量入為出,並且要做好醫療費用的規劃,因為醫療這方面的支出是不確定性的,最好是用不到,但是要用到的時候,當然就要有錢了;所以要預留醫療費用來做不時之需。我們也可以選擇適當的保險,這可以讓退休的人獨立自主。今天給大家一個經濟獨立的觀念,退休以後的老人就能生活無虞且有尊嚴。
        現在,請大家來估計一下大約要存多少?老年生活才能經濟獨立,才能不必為錢煩惱。依據內政部提供的資料是六百萬元;這個數據會隨著通貨膨脹愈來愈多,尤其醫療部份費用所占的比例將逐年增加。六百萬其實不誇張,但也不簡單,大家也不要聽了以後有沈重的負擔;事實上,大家要有一個觀念:我們要在經濟上獨立至少要有妥善的規劃,妥善做好個人的投資理財。
        至於我們大約幾歲就要準備規劃退休後的經濟?一般來說,三十多歲就要準備了,三十多歲是我們家庭責任最重的時期,因為我們要養育兒女,還要奉養長輩,所以青年時期多少存一些錢,以做為生活、老年規劃的準備。兒女的教育費用、老年的生活規劃、奉養父母都需要存一些。以前「養兒防老」的觀念早就落伍了,因此我們在做老年生涯規劃的經濟獨立部份,真的很重要。如果沒有辦法做到內政部說的六百萬,各位也不用太憂心,俗語說:「知足常樂。」身體保持健康,就可少用這些醫療費用。
        (二)醫療保健:大家都知道:健康才是真正的老本。健康的身體是我們一生中最大的財富,所以我們要充實健康與保健的常識;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定時做健康檢查,讓自己掌握健康的門鑰。此外,要控制日常飲食,不要吃太多的加工食品;適當的運動,可以減緩老化速度,以儲備健康的本錢。其實,健康不是老年時才來重視,年輕的時候就要累積,尤其「早睡早起,身體好」的觀念對年輕人來說,相當不容易做到,但確實很重要。
        (三)家庭關係:大家都知道:家庭和諧是金錢買不到的天倫之樂,這要家庭中每一個人來努力。子女要體諒父母的心境,父母也要尊重子女的獨立,彼此為對方來著想,代間的問題就可以消除。「代間」是指你跟你的孩子還有孫子之間。我們時常看到祖父母帶孫子的觀念和父母帶子女的觀念不同,而且會有一點衝突的現象。我常跟一些阿公、阿媽溝通一些帶孫子的觀念:「知道我們可以做的是什麼?更要知道帶小孩,不是阿公、阿媽的義務,是爸爸、媽媽的義務。」我們要尊重子女的意見,不要為了帶孫子和子女起衝突,當然老年人能帶孫子,也是最好的家庭資源,如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是這個重擔要讓給子女承擔,使他們能夠獨立;雖然我們的眼裡子女永遠是小孩,可是我們如果承擔太多,子女永遠無法成長。
        (四)運動與休閒:我們常常說運動量不必多,但要持之以恆。每天做運動可以培養運動興趣,也可以借運動、娛樂使身心健康。現在社會上能規律運動的大部份是老人,老人有規律運動的比例高於年輕人,但是真正需要運動的人,不只是老人而已。
        (五)心理衛生:我們在面對老年生涯規劃的時候,除了了解自己的社會功能和角色之外,也要懂得「捨得」的道理;要能夠放得開,也就是說你能坦然面對退休和老化的事實。我們常說人很怕變老,「生老病死」中老和病好像一直伴隨而來,我們因此會恐懼;但是我們在心理上就一定要能坦然面對,因為每一個人都會老,這是很公平的一件事,不一樣的是我們要怎樣面對這件事情,這是心理健康的層面。因為老化是自然的現象,東西用久了也會壞,所以心理上要用比較正向的態度來看待。
        (六)宗教生活:任何宗教對於人的生老病死,都有一套講法。我們只要有虔誠的信仰,在我們的心靈上就能得到歸屬和寄託,也可以獲得依賴和解脫。所以,我們只要能夠有正確的宗教信仰,生活自然比較充實;無憂無慮、無怨無悔,遇到什麼考驗,也可以比較不會驚慌失措。
        (七)終身學習:古語說:「活到老,學到老。」這一句話不是隨便講講的,所以老年生涯規劃,也要把教育和學習活動規劃進來,讓自己一生中學得更多的知識、技能和態度,而且老來還可以適應不斷變遷的社會生活,使我們的社會角色扮演得更好。
        (八)臨終關懷:這幾年很多醫療團隊都在推動臨終關懷,以協助瀕臨死亡的人,對死亡能抱持坦然的態度。因為,人生中的事情都不太公平,但是有一些事是公平的。例如:每個人每天都有二十四小時、有一天都會面對死亡。問題是我們要如何面對?這是臨終關懷要討論的,就是說對死亡抱持一個坦然的態度。我們了解死亡是生命當中不可避免的自然過程,既然生命無常,我們就應該把握在還沒有走到生命終點站前,積極的規劃生活,使之活得有意義、有價值、有尊嚴。有了這一生命態度,我們便會思考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進而會建立積極的人生觀,坦然面對生命的意義。
伍、老年社會參與
        首先,得有一個正確的觀念──社會參與是生涯規劃的一部份。因此我們再來討論,為什麼老年需要社會參與?
    一、為何老年需要社會參與
        臺灣人口平均壽命逐年延長,據內政部編算2005年(民國94年)臺灣人口平均壽命:男生74.49歲,女生80.28歲。假設我們60歲退休,60歲到74歲還有14年,到80歲還有20年;倘若退休後仍能存活二、三十年,成為無角色的依賴人口,不僅老人無成就感、喪失自尊,政府也將因為老年人口的激增,而加重負擔,因此應鼓勵老人從事社會參與,包括再就業或擔任志願服務,這都可以預防經濟衰退,減輕老人問題的產生。此外,由於平均壽命的增長,老年期已是人生各發展階段中,時間最久的一個階段,無論是國內或外國,老年期人口的增加,以老年人(超過85歲者)增加最多,雖然平均壽命是74歲和80歲,可是您會發現活超過80歲的人越來越多了。所以,目前急需讓老人有一些社會參與,使老年期依然承擔角色,能有成就感及自我實現,這是老人所以要社會參與的原因。
        事實上,老人社會參與情形不普遍,據研究:臺灣地區受訪老人參與社會活動者,僅占27.04%,沒有參與任何活動者占72.96%。換句話說,有七成的人沒有參與任何活動,我們實在應該要來鼓勵老人踴躍投入社會參與活動。
    二、老年社會參與的種類
        老年社會參與的種類包括:宗教信仰及參與、對政治的興趣及參與活動、參與休閒娛樂活動、參與老人組織及社區活動、再就業或志願服務、參與老人學習活動等六類。今天針對參與休閒娛樂活動、再就業或志願服務、參與老人學習活動等三類來說明。
        (一)參與休閒娛樂活動:體委會每一年都有針對老人休閒娛樂活動做調查,發現老人家從事休閒活動的比率是比較高的;在休閒運動中,又以慢跑、快走、散步最高,高達63.54%。但調查中,也發現:30.19%的人,從來沒有從事休閒運動。老人要儲備健康本,所以要多運動;運動不在量多,而在於有持續性。據調查:臺灣人口有三成的老人沒有從事運動,年輕人更高了,非常可惜。
        (二)再就業或志願服務:再就業或志願服務這一類是很有趣的部份。有的人想:我已經做了那麼多年工作了,好不容易退休,怎麼還需再就業。其實,再就業會成為未來的一個趨勢,而且老人再就業,金錢應不再是唯一的目標。未來我們的勞動力人口,可能會高齡化,這是因為少子化的關係。到了2021年(民國110年),65歲以上的人口會跟14歲以下的人口一樣多。目前我們已面臨少子化現象,平均生產率1%多一點,低於國際標準的2.13%。未來勞動力人口要由誰來負擔?絕對要由我們健康的老人再就業,這是從整個國際發展趨勢看出來的,可是這觀念還沒被國人接受。依據內政部對老人再就業的需求調查顯示:需要再就業者占42.16%,不需要者占57.84%;其中不需要的可能包括沒有意願。至於老人尋求再就業的原因,以消磨時間最多,占60.82%。所以我們說老人再就業的目標,金錢已經不是唯一的需求了;當然有些人在經濟上必須再工作。對於再就業工作時間之調查,老人最願意做的是部份時間的工作,占72.39%。我們看看臨近的日本空氣好、水資源好,所以很長壽,這個國家高齡化已超過20%,早就面臨了勞動力人口高齡化的趨勢,所以他們的老人都能回過頭來再就業,所做的就是部份時間,最常看到的就是收費站;日本是利用老人來收費的。或許有些人會問:年輕人就業都有問題,失業率這麼高,還考慮到老人再就業?殊不知,我們要把視野放到十年之後,勞動力人口的改變。現今年輕人失業原因很多,主要是我們年輕人比較眼高手低。可是各位不要忘了,臺灣就是靠中小企業流汗打拼來的,臺灣的企業就是靠中小企業打下天下的,當年輕人不想做這些部份的工作時,我們老人要回過頭來從事這些工作。
        另外,我們談談志願服務。就年齡而言,40至64歲是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主要來源,如果年齡太大,工作單位也會擔心你來志願服務的過程當中,會不會有什麼問題。綜觀今日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類別,包括:環保及社區服務占33%、社會福利服務占32%、教育服務占16%、醫療衛生保健占12%。這是我們目前調查志願服務的一些類別。若就65歲及以上的高齡者進行分析,會發現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工作的比率,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從2002年(民國91年)的8.47%,增加到2003年(民國92年)的8.54%,再增加到2004年(民國93年)的8.76%。儘管我們說社會參與很好,老年人有必要社會參與,可是參加的比率還是非常的低,只有8.76%;有待我們廣為宣傳,多鼓勵大家走出家門,走入社會,不要說:「老了,就沒有用。」
        (三)學習活動:最後,我們來談參與老人學習活動,這也是最近幾年才受到重視的議題。目前經常舉辦老人教育學習的機構,除了宗教團體、社教館外,還有長青學苑及一些相關單位,如:老人大學、遐齡大學、敬老大學,這些都是在這幾年當中被廣泛重視的,也一直受到鼓勵、期待才慢慢有些成果的。老年人在退休長達二十年當中,他還是要生活,還是要學會適應這個社會。所以,他必須要終身學習才能因應這個社會的挑戰。目前,老人學習已經稍微有一點點風氣了,根據我的調查,曾參加老人學習的大概有2~7%,都巿占7%,鄉下的大概只有2%就不錯了。在這一方面,實在要各方共同來加強推動,使臺灣老年人生活品質提昇,社會進步。
陸、結語──成功老化
        「成功」的相對,意思是「失敗」,其實不是這個意思。我一直鼓勵我們社會上,不論中年人或是老年人,都要有成功老化的期許。「成功老化」也有人稱為「順利的老化」,意思是指個體對老化的適應過程良好,生理保持最佳的狀態,進而可以享受老年的生活。享受老年的生活,可以輕鬆、悠閒,我想這是最重要的;但是輕鬆、悠閒並不是不中用,你可以發現老年期的價值和意義的存在。所以,成功愉悅的晚年,取決於老人主觀的觀點。我們是怎樣來看待這個社會、這個老化的過程?個人是如何觀察及解釋客觀的現實條件?所以,只要老人自己感覺很快樂很滿意,都可算是成功愉悅的老人。我不論走到哪裡,都提倡這個觀念,人必須成功老化、必須成功愉悅。什麼標準是成功愉悅的人?只要你感覺真快樂、真滿意都是。此外,知足常樂及善於適應生活或環境的急遽改變,也有助於體驗成功愉悅的晚年。
        最後,我要用這個來鼓勵大家,不論各位的年紀在什麼階段,不論你是怎麼樣的一個現實狀況,都應該期許自己要過一個快樂、滿足的老年生活。
傳道法師回應:
        我們知道:參與社會、關懷社會,是每一個人的責任和義務,而老年化是必然的,而且很自然,所以早一天去規劃、面對,才不會當時說還很年輕,等到老了就麻煩了。
        記得三十年前,常有人問我退伍多久了?可見三十年前,我看起來已不年輕;一、二十年前,就有人稱呼我老和尚,現在才是真正老了,因為已經領老人年金了。
        我覺得以上所說的,不管是五個步驟、八項內容,最重要的是認識自己。我們對自己如果不了解,需要假借他人的激勵,才能勉強參與,這樣不夠積極,是難以恆久的。譬如運動,自己如果不主動去鍛鍊,別人來邀請就去運動,沒有邀請就不去,這樣一定無法恆久。所以,最好讓自己了解自己現在的身體狀況,是不是已經開始走下坡了;若想要有老年的健康本,現在就要開始運動。
        此外,充實、了解自己的興趣,要參與那一方面的?自己的身體是屬於那一方面的?都要清清楚楚。清楚知道走出來才有尊嚴,社會的人際關係也才會更好;對家庭、社會而言,也能減輕負擔;對夫妻、子女的人倫,也會比較好。有很多老人退休下來和小孩合不來,所以要了解自己的優點、缺點;也要了解自己的需要、不需要,包括心理、生理和修養、健康、經濟、人際關係,這樣才可以摒除一些不必要的煩惱。而終身學習愈學愈多,也有一個好處,便是愈學愈純,可以提昇淨化自己,便覺得越老越可愛。何況投入社會參與也有一個好處,便是頭腦比較清楚,可以減緩老化,才不會得老人痴呆症。如此一來,成為一個愉悅、快樂的老人;成功老化也罷!順利老化也罷!我們已不在乎如何形容。但真正希望的是:大家越活越滿意,越活越歡喜,越活越自在。最後,感恩林老師豐富而饒益的講授,亦感謝大家的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