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遠懷念傳道師父

釋空岩

  2014年12月30日的凌晨,是我人生極震撼、難過又悲傷的時刻。傳道師父在毫無預警之下,瀟灑地離開了。對我們而言,卻猶如心中在剎那間被投了顆巨彈。
  由於28日晚上回到寺裡已晚,因此在29日早餐前才向道師父謝戒銷假。當天午餐後還與道師父在雲水堂前的菩提樹下,邊在有陽光處取暖邊聊天。我向道師父報告在戒會期間的所見所聞,道師父還精神奕奕地為我一一分析,並提醒我哪些是值得注意的事項,沒想到那竟成為道師父給我的最後開示。雖然萬般不捨,但這也符合道師父的作風:「菩薩教化眾生從不言休,要盡心力到最後一秒鐘!」
認識傳道師父的因緣
  回想起當初從聽聞到來台依止道師父的過程,是滿妙不可思的。這要從自己學佛的始末說起:初次接觸佛法,即是以印順導師的著作為主。但當時在馬來西亞學佛的情形是被動式的,主要是靠大眾加持力。後來到了美國,遠離了亞洲人及佛教的圈子,同時生活上也經歷了些磨練,往昔聽聞過的佛法開始發揮效用。初次體驗到佛法的解行並重,始能領悟佛教智慧的寶貴。於是開始積極主動地在忙碌的日子裡擠出少許時間,斷斷續續又片段片段地讀起《妙雲集》來,這樣持續了幾年的時間。當時的生活雖是忙碌清簡,精神上卻是富裕知足的;印老的著作是我的生活及學佛準則。想要出家修行的決心也是在那段期間確定下來的,卻一直苦於沒有可依止的善知識。
  在邊地學佛,對於「佛法難聞,善知識難遇」是有非常切身的深刻體認。慚愧自己的福報淺薄,無緣遇上可以長期近距離學習的善知識。唯有常常發願,願自己有機緣遇上能接引自己入佛門、可受其教化的善知識。佛教講因緣法的,我也積極的去尋找、爭取任何機會,以促使自己的出家因緣成熟。在2011年的寒假,有個意外的機會去了美中佛教會。一個重要發現是,當時他們的早晚課竟然是誦《成佛之道》的偈頌,親切感油然而生,對那裡留下特別的印象。
  2012年5月畢業後再次回到美中佛教會,也第一次認識了剃度恩師繼如師父。繼如師父日理萬機、少說話多做事、冷眼熱心腸又開明。後來發現繼如師父也讀了不少印老的著作,非常推崇印老的思想。我終於透露自己想要出家的意願。那是一段忙碌緊湊又變化多端的時期;繼如師父陸陸續續地與我討論了剃度日期及接下來的計劃。日期、計劃就在這些不斷變化的因緣下幾經更動。
  當繼如師父首次向我提起道師父時,我對這位師父是完全陌生的。記得繼如師父是如此介紹道師父的:道師父是他所親近過的老師之一,他親近這位老師的時間雖不長,但兩人都有一些共同點:真心為法、剛正不阿、富正義感;道師父的領悟力及記憶力超高、思路反應異常敏捷,是當今能嚴密正確地掌握印老思想與精神的極少數人之一。繼如師父也介紹我閱讀《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與《法喜與悲願》。我在一個晚上的時間就把《法喜與悲願》及部分的《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讀了一遍。讀後在想,竟然有這麼一位人物存在!當晚心裡就有了決定。
  2012年9月16日從美飛抵台灣桃園機場後,由空林師兄接送到台南妙心寺。與道師父初次見面,即感覺到道師父的平易近人、坦誠爽快、健談幽默、知識淵博。自己有「喜逢大善知識」之感。長期相處下來,也逐漸發現道師父是一位生活淡泊、嚴于待己、精勤好學、以法為師、以法會友的法師;悲心殷重、護教心切、積極度眾、不懼惡勢力、敢於伸張正義的菩薩;樂于傾囊相授、諄諄善誘的教授!
人間佛教理念的教授
  到妙心寺初期,道師父即仔細地把整個菩薩修行道次第及人間佛教的核心思想給講述出來,讓我對修行的次第有個完整、概括性的了解,為我建構了完整的人間佛教的修行藍圖。道師父同時也強調,人間的「人」是關鍵所在。人的心力最強,有別於他界眾生的三特勝。有心做壞事,可以很壞;有心行善,可以發揮很大的正面力量;並把其主要內涵濃縮成「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初次聆聽道師父完整的解說後 ,由衷地讚嘆:「這是多麼科學又實用,人人可學可行的方法啊!」這也許是為何自己仍埋首於研究室時,即能相應於印老的著作的原因吧。只是過去自己所了解的非常有限,而且都是片段性的;現今經由道師父仔細又完整的介紹,所有的點、面都連接起來了。掌握了這主軸,無論道師父在接下來是在解釋義理或分析任何人事物,也不容易迷失要點。
  我過去長期浸淫在科學研究領域裡,大部分的時間都在研究室度過。理科出身的,一般都有偏重理性分析、尋根究底的精神,不輕易相信未曾被查證、證實的論調。即使處於現今資訊傳播快速又氾濫的時代,任何問題帶到研究室後,仍需如實地依著應有的程序,逐步地去驗證,沒有僥倖取巧的空間。如理、如實的正常菩薩道有其科學實際的一面。不以人天福樂為究竟、不急求自了、不寄情於他方來世、不眩惑於神秘他力。踏實地從凡夫發菩提心,以建立正見正行為先,積極的去實踐十善、利他的事業。重要的是,人間佛教的精神是在面對現實,解決當前的人間問題;不只是事後的救濟,而更重視治本的防患未然!道師父參與各種社會運動、推廣生態環保、關懷弱勢團體、關心政治卻從不參與政治等;寧願為弱勢團體的捍衛者,也不與有權有勢者並肩!這是源於「不忍眾生苦」的悲心而化為行動的實際表現。這不等同於一般人認為的「愛本土」的行動表現。
  「此時、此地、此人」的觀念,不但可用在關懷與淨化眾生上,也可用在個人的學習上。在台的初期,發現台灣佛教裡有不少方便法門被視為必修的「正常法門」,是自己一時難於接受的。在一次向道師父請教當中,道師父藉機提起此觀念並提醒:「不要帶著目的論來學習。菩薩行者在行有餘力之際,應廣學一切法門;寧可學而不用,不要用而無學。」師父的開示,予我如醍醐灌頂,從此放下隔閡對立。既然身在台灣,就要以台灣人的角度來了解這裡的生活方式、語言、人文、生態、傳統習俗、歷史、政治環境等,學習吸收並欣賞此地、此人的優點與特色。
  曾經向道師父慨嘆:「我雖身為華裔,卻慚愧自己對華人的文化、語言、歷史等的認識是那麼的匱乏!」
(來到了台灣,才透過道師父去開始認識古文、古漢語、歷史演變、華人的民族性等)道師父反而安慰說:「這表示你少了華人傳統思想的包袱與桎梏,反而更容易吸收。只要掌握住人菩薩行的精神與原則,以後無論到何處,要以關懷與淨化當時、當地的人為優先。不是為了自己的道場,也不是為了佛教的普及而做。」
  在妙心寺的這段時間裡,因道師父的關係,不但有緣認識了《法喜與悲願》裡面的不少人物,也接觸了來自社會各地的緇素之士,深感「閱其文不如見其人」!書本文章所能展現的只是一斑。有機會親耳聆聽當事人分享他們各個與道師父之間的因緣及往昔的種種軼事,更能具體的體會,道師父契理契機的教育方式確實影響了許多來自不同階層與領域的人士。他們雖不常出現在道師父身邊,卻能在自己的生活圈子裡扮演著中堅分子,從影響自己的周遭做起。這正如道師父所說的:「若我們具備五燭光的能量,就必須發揮五燭光的光與熱,盡我們所能,影響我們的周遭,讓我們的周遭再影響他們的周遭,在這種輾轉的推動中,去淨化社會。」
道師父惠於我的啟發
  道師父常提醒:關懷是治標,淨化是治本。淨化身心,使之達到真正的止惡行善、清淨心;而淨心是最難的。真正的淨心是要與空無我慧相應的。初學者可從學習分辨是非善惡、認識自己做起。許多人以為學佛就是不要有分別心,不要去分別人事物,這是大錯特錯!如真的什麼都不要分別,那要如何去分別抉擇善法、惡法?善知識、惡知識?所謂的不要分別,其實是不要有自性的分別,因為一切都是緣起無自性的。
  學佛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建立正見。分辨是非善惡的抉擇能力是基於佛法的正見,而認識自己要靠自覺。反省自己在一天當中生起了哪些善念不善念,做了哪些善行不善行。如實地認識自己的優缺點;缺點要一點一點的除去,優點要把它不斷地深化、廣化。注意自己在與人的互動時的態度與語氣,是讓人覺得親切可學,或是讓人覺得面目可憎?看到他人的缺點要引為自己的借鑒,同時學習欣賞別人的優點。慚愧自己有所不足,要有勇氣去如實地面對自己、有貫徹的毅力去改過自新。養成每天自我省察的習慣,如此長期地自我訓練後,才能更敏銳快速地不斷自我改過、提升。道師父以自己為例,每晚睡前必靜下來檢討自己一天的所作所為,哪些是善的應該繼續,哪些是應該糾正改過的。不足的地方要自我檢討,下次要如何做才能更如法。如此踏實地去提升、淨化自己的三業。
  這是我學佛以來,第一次有善知識如此明確地教導並再三地強調:學佛要從分辨是非善惡、認識自己做起;從改變自己的錯誤觀念、行為、壞習慣做起。這實是四正勤的內容,但經道師父用我們易懂的話語,深入淺出地把它詮釋出來後,理論即成為我們在平日可實踐、用功的功課。佛法的修行,原是可從如此基本處著手,不一定要等到深入經藏、或修得深厚的禪修工夫之後。
  道師父自我定位為凡夫菩薩;菩薩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嚴土熟生事業。出世的精神,展現在對生活的簡單淡泊,超越世間的名利情而能不受這一切束縛。道師父對生活的要求簡單樸素,但在自學、利他方面却始終保持精進、永不言倦!這即是其以身體力行來詮釋「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關懷與淨化事業」,也是最具說服力的身教,予人對人間佛教理念的實踐起強大的信心。如說印老是近代最初提倡「人間佛教」思想者,道師父即是把這一思想活潑地演繹、實踐出來的繼承者。
  「不得世俗諦,不得第一諦」與「緣起建立在性空上,性空在緣起中展現」也是道師父經常強調並一再解釋的重點之一。緣起性空是佛法的核心、不共外道的特色。緣起法含括世間一切法,性空則是一切法的本質。為了解釋這極其重要的核心思想,並確保我能掌握這思想,道師父通過自身的經驗談,分析了許多社會上真實發生過的問題,也通過分析這眾多的現實問題而進一步說明,佛法理論是要在一切人、事、物上驗證的。道師父事後也總會補充,人間一切的現實問題不代表法本身有問題。這些都是個案,只是個案實在是太多了!道師父對佛法的信心始終堅固不移,關鍵在於對緣起性空的勝解,也因此能站穩腳跟,不隨波逐流。
  道師父本身豐富的經驗也彌補了我在社會經驗方面的不足。我不曾碰觸過道師父面對過的種種棘手個案,不曾經歷過道師父所經歷的淬煉。如今師父不在了,但幸有道師父在過去的眾多分享、分析與觀念的灌輸,但願在未來的路上遇到這些雷同的問題時,可以很快從自己的記憶體找出應對方法。或許將來會有跌得遍體鱗傷、筋疲力竭之時,但不會對法有所懷疑,反而要藉機如實地觀察事相、如理思惟來龍去脈及前因後果、如分的做出抉擇。同時也清楚,深入經藏是為了累積資糧,為了能應機設教,為了能深入淺出地表詮佛法的真義,而不只為了當位佛學研究者!
  從道師父的言教與身教,及道師父與人互動當中領悟到他的幾點教育原則:方便善巧但不隨便;通俗但絕不庸俗;平等心對待而無所求;對於每位來親近或有事請教於道師父的人,無論對方是來自什麼行業階層、男女老少,師父一律以平等心、誠懇的態度對待對方。善于察言觀色及機會教育;道師父擅長于對人的觀察,因應個人的個性與問題而方便施教。道師父的方便善巧有多套:時以寓言故事引出大道理、引導對方去思考反省;時以自身的經驗為例;時依對方的興趣、職業或背景而談天論地,進而引出佛法的道理;時則單刀直入指出對方的盲點與缺點;時則邊在寺內散步,邊從觀察周遭的花草、樹木、貓咪、小鳥而切入主題。總之,隨處拈來都是教材。道師父在這方面的境界是目前的我望塵莫及的,卻願以他為榜樣!
  道師父也以「現代的譬喻師」來形容、定位自己。佛教的譬喻師不僅是能言善辯,也要有所勝解、有所修證、能了達甚深教義;卻著重於通俗佈教,將佛法深義,雜以因緣譬喻,深入淺出的普化人間。道師父同時也明確地反對出家人成為藝術僧。或許有人會因此疑惑:「道師父本身不是有收藏字畫嗎?不也結交了不少文藝界的朋友嗎?」道師父就曾解釋:他是以教育、文化事業為主的,因為文化教育較綿延長久。同時,已有人做的,我們就不重覆做,這樣時間、人、物都沒有浪費。在台灣佛教界,較少人重視文化的保護與推廣。中華翰墨,尤其是與佛教有關的,都是可成為教材與研究資料的文物。同時,如果讓從事文藝的人士接受佛法的熏習,他們也可以透過其作品來展現佛法的內涵,這也是推廣佛法的善巧之一。如果說一個人在出家以前就已經擅長書畫,出家後偶爾以此來與信眾結緣,尚可以接受。出家人應以修習佛教內典為主,不必在出家以後再花大量的時間、心力在這方面,學會鑒賞即可。我就曾目睹道師父寫過一手漂亮有勁的書法,但道師父卻從不以其書法與人結緣。
接續印老思想的橋梁
  道師父以台南妙心寺作為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的試驗場,盡畢生的心力於弘揚、推廣、實踐其思想理念。我是一介凡夫,只因在學佛之初有緣接觸印老的著作,進一步從科學研究銜接上佛法而後出家,願以弘揚印老的佛學思想為己任。無論在成長的環境、時代、受教育及學佛的過程,道師父與我似乎都沒有直接的相似之處,卻因同是相契於印老的佛學思想而結下難得的師生之緣。在道師父的身上,我看到了印老平實可親的不平凡,看到了印老為法忘軀的菩薩精神,看到了印老那言行都與佛法緊密結合的大德風範,領會到了印老對後輩的慈悲提拔及諄諄善誘。其中,印老對道師父的剴切慈示:「學佛修行不要怕苦!不要怕人少!要重質不重量,正信正見重要!度一個算一個,度兩個算一雙。」更被道師父奉為終身圭臬。每當道師父提起這段話,仍可感覺到道師父內心那份至深摯的感動!有緣近距離的受教於道師父的言教、熏陶於道師父的身教後,再回頭細讀印老的著作時,倍感親切。對於已無緣親近印老的晚生後輩,道師父實是扮演了接續印老思想的橋梁。
結語
  我有機會學佛乃至出家修行,把身心安住於佛法,是此生最大的感恩。非常感激一路行來所遇到的所有助緣與逆增上緣。當中有家人、親友、師長、法侶、同事、室友及只有一面之緣的路人;而其中對我在近年的修學過程中起著極關鍵性影響的其中兩位大善知識是:首先遇上的剃度恩師繼如師父,及後影響我巨深的道師父。繼如師父是那位扮演著關鍵性的穿針引線者:接引我出家,成為僧團的一分子;介紹我到妙心寺依止道師父。師恩,是弟子結草銜環難於回報的!
  道師父是我出家後第一位長期依止的指導教授,為我奠定了佛學基礎,在佛學思想乃至僧格上影響我巨深的一位菩薩典範,是接引我去深入理解印老思想的關鍵人物。道師父是兼具慈和可親型與嚴峻可畏型於一身的善知識。學習的過程中總會有犯錯的時候,有時自己及時覺察到了,當下就向道師父道歉。針對不同的情況,道師父時而慈祥地安慰:「沒關係。」時而淡淡的說:「下次別再犯就好。」時則藉機教育:道師父嚴正語肅地開示,我則正襟危坐,洗耳恭聽。如今沒有道師父在旁適時地督促指導,我猶如〈功夫〉影集裡那位單獨上路的甘貴成。
  記得,去年夏天某個雨過天晴的傍晚,晚餐後如常般的與道師父在寺裡赤足散步。地上某些較凹的安山巖塊仍微有積水,道師父與我童心未泯地玩起腳印來:把腳踏濕後在乾燥處留下幾個腳印。我邊聽道師父提起他以前當兵的故事,邊在道師父的腳印旁留下自己的腳印並暗許:願追隨道師父的足跡。善知識難遇而終有緣遇上,並深受其啟發與熏陶,深切地體會到在學佛的道路上,親近善知識、先覺覺後覺的重要性。正如佛陀所開示的:「佛弟子輾轉行之,則如來法身常住不滅。」
  我深深的懷念、感恩道師父!諸供養中,法供養最。我願從認識自己、關懷眾生做起,責無旁貸地以凡夫菩薩的精神來延續及實踐人間佛教理念為畢生的努力!
 

弟子空岩 敬書
201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