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傳一貫,依之仰之

――懷念傳道法師

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鄧子美

 

  驚悉傳道法師圓寂,郁之久而莫名。憶2012年5月于玄奘大學第四次見法師猶精神矍鑠,諸法師中唯他最為親切的笑貌如在眼前。方期今年5月重逢再拜,豈期已捨離我們?後學于法師可謂依之仰之,法師于佛道亦以依之仰之為當,且聞道傳道,一以貫之。故而,法師自當發願再降人間,不會捨離後學,於是哀情稍釋。
  法師俗名朱清溫,1941年生於台南縣白河鎮,長筆者恰十年。法師生父迫于生計,終年辛勞奔波,英年早逝,因而家境窘迫。這使法師幼年于國小畢業後被迫輟學,當牧童,當學徒。早年艱辛,使他深察人世冷暖,更激發了他的悲憫之心,此為日後轉化為菩提心之基。
  1957年,技術職業使他生活漸趨穩定,有暇聞道,翌年就皈依了佛道。1960年10月,他結業於高雄宏法寺所主辦的“高雄佛學研究班”,對佛道有了更深的領悟。1961年底在服兵役間,他多次徘徊在生死邊緣,切身體會了佛道所稱之“無常”。於是1964年3月,他在高雄宏法寺依開證長老出家。出家後,法師一面補習文化,一面在臺北戒光佛學院和中國佛教研究院聞道不懈。隨著對佛法的廣泛瞭解,法師之思慮也在深入,儘管他“很認真地觀察那些高僧大德,一心想要找尋值得親近學習的典範”,並且“自己又慢慢摸索,內心上仍有許多解不開的疑惑,”“一直到看了印順導師的著作,才恍然驚歎:啊,怎麼有這樣的人間菩薩。”
1因此印順導師的思想著作,成為法師思想與行動的活水源頭。聞思已達,法師義無反顧地奔走海內外,四處弘揚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思想之道。1999年,法師在台南創立“人間佛教研修院”,號召僧信兩眾,研習印順導師思想,以建立佛法的精純知見,肩荷起“人間佛教”的傳道大業,鞠躬盡瘁,寂而未已。
  自此二十餘年來,法師以傳佈印順導師人間佛教之道為使命,發揚“以人間凡夫的立場,發心學菩薩行”的精神,而人菩薩行的內涵,就是從“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出發,進而達到“莊嚴國土、成熟眾生”目標。為此,傳道提出了人間佛教追隨者的修行方法和實踐準則,即“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
2法師就是偉大的菩薩行者。
  法師之行從“如實觀緣起”始,所謂“如實”,就是說一切事物本來是怎樣,就應該是怎樣,不執任何自我觀念,也就是要奉行恰到好處、不偏不倚的中道。而如實觀緣起則指沒有先入為主的成見,也沒有摻雜好惡情緒,事物本來是怎樣的,就如實觀照,還其本來面目。萬事萬物都是眾多因緣條件所組合、是無常生滅變化的產物,既非神造,也不是獨存,更非一成不變。成功有成功的條件因素,失敗有失敗的條件因素,如果能夠如實去理解它,就會知道世間的一切皆由緣起而產生,一旦因緣改變,就隨之轉變。緣起觀是佛道不共世間的法則,佛道認為世間一切現象之所以如此,必有其所以如此的因緣法則,生死流轉的苦果,是由雜染的心念、身語、行為所集成。還滅解脫的聖果,是由離染的清淨心、行所證滅的。因此無論是生死輪回的因緣,還是還滅解脫的因緣,都必須透過如實觀四諦、十二因緣及修學八正道而得解脫。進而,由菩薩道觀之,唯有六度四攝方期完成菩薩修學的目標——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發無上菩提心,希望自他都能成佛。這要求“同體大悲”,因為無論學問、修養、事業等都來源於眾生共存、輾轉相依的恩惠。然後才是“無緣大慈”,即不論關係、條件如何,甚至不求任何回報來服務眾生,使眾生得離苦樂。除同體大悲以外,更需要有與“無我”相應的“性空慧”之知見,要明白眾生是與我同體的,所以無我無自性,否則遇到挫折、痛苦,就難以接受。有了性空慧與同體大悲,認知自他輾轉相依,沒有對立,就能感同身受,悲心自然流露,進而得到提升淨化,以達到無事而不滯礙的境地。
  法師之思也依道而進,即“如理正思惟”,如理的“理”,是指“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的生滅雜染因果法,“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的還滅情靜因果法。“如理正思惟”,則是透過對現象的觀察,作理性的思辨與直觀的體悟,徹底通達此染淨的緣起法則,悟得因果間的必然性與普遍性,此為因果現象不可違反的兩大原則,也就是思考為什麼會形成這樣的法則,又怎樣形成這樣的所以然。經過這樣的思惟,從有分別有執著到無分別無執著,進而在日用中展現。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各種煩惱。而對待煩惱,根本上須省察煩惱的根源,它是由愛見所產生,因為愛見
(無明貪愛)是見解上與情意上執著的問題。由於無明貪愛而有我見,因此才會有我所見,並由此延伸出“我愛、我所愛、後有愛、我瞋、我癡”等,所以破除煩惱,就要從根本著手,破除“我見”。因此緣起無我的中道正見,是要透過如理正思惟,于苦如實知苦,苦是現實世界的事情,不管是否相信,它都是一樣的,要找出苦的真正原因,並與“空無我慧”相應,就能破除“

我見、我所見”,再進一步破除其他細微的執著,就能得心應手,也就是做到“處處解脫,事事解脫,當下解脫”。
  在現代自由社會中,法師所體驗所教誨的“如分正抉擇”更加重要,這就是說在變幻更莫測的現實世界,如今面臨的煩惱更多,因而許多時候要做抉擇,這就要求能依自己的身份,能恰到好處地作出該取該捨的抉擇。法師認為我們要清楚認識自己在社會中的角色、功能、身份,在什麼時間、地點,什麼事情應該說、應該做,而且要當仁不讓地去實行。從三世因果來說,過去的行業會影響現在,現在的行業又會影響未來,而未來是現在的延續,所以改變現在就是改變未來,以前做錯了後悔無益,該受的業果報來臨時決不逃避,只要勇敢面對,好好反省改進,以後不再犯就行了。只是在抉擇時應當明白:只要有取捨,就會有得失,既然作出抉擇,就要隨時活在當下,永遠為自己的言行徹底負責。修行人間佛教之道,就是在我們的根境接觸時,要與“明”相應,所謂“明”,就是如實、如理、如分,簡單說,就是該幹什麼的時候幹什麼,一切要順其自然,要恰如其分、恰到好處的離於染著,以求徹底解脫。人間佛教修行者在修行時,要做到不貪
(遇可意觸的,不可生歡喜心)、不瞋(即遇到不可意觸,仍然清楚明白而不生討厭之心)、不癡(尤其不可陷於“我見”)
  “如實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是屬於“理”的部分,其中“如實觀緣起”是聞慧,“如理正思惟”是思慧,“如分正抉擇”是修慧,這三者,不僅有利於個人心性的修持,也有利於人菩薩行的實踐。人菩薩行必然從人間凡夫有限的心力、財力、物力與時間上來著眼,必然要面臨有所取有所捨的抉擇,把所取化為行動的目標。這就是“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這也是法師一貫傳佈之道,人間佛教在當代的具體展現。所謂“此時”,是指應當關懷淨化的時間點,也就是在不失佛法根本立場的前提下,從弘法方式、僧眾素質提升、護法團體組織、在家居士的教化等方面著手,將佛法的弘傳與現代環境巧妙結合,使佛法更能滋益廣大惶惑的眾生。所謂“此地”,是指關懷、淨化當地的種種事務,就是要始終關注所處的現代社會的種種問題與困境,要著力去除傳統的神化或俗化思想,淨化我們身處的現實世界。所謂“此人”,是指要以此世間的眾生,尤其是人類,作為教育關懷、淨化的第一順位。法師特意指出:“尤應對於弱勢團體及其相關議題賦予特別的關懷,寧願作為弱勢團體的捍衛者,也不與善用財經政權優勢者並肩立。”
3
  法師傳佈人間佛教之道,最重要的是靠實踐中的積極作為與勇猛精進。1973年,法師承師命接管台南妙心寺,1975年,他又在妙心寺開辦“妙心幼稚園”,聘請二十多位工作人員開展啟發式教學。1980年又主導成立“台南佛教慈恩婦女會”,積極從事慈善弘法與社會救濟工作,並配合社會需要,推廣環保宣傳事業。

1984年,傳道又與開證長老等籌設“財團法人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下設三個單位,1、中華佛教百科全書編委會。2、佛學資料中心。3、佛學研究中心。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的工作為方便臺灣乃至海峽兩岸佛教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佛學資料。該會主要依託妙心寺這一在台南也並不大的寺院 。
  法師及其領導下的妙心寺,不尚空談,而注重在實踐層面上傳佈貫徹印順導師的人間佛教之道,積極致力於人間淨土的建設。具體而言,可分為莊嚴國土,成熟眾生兩大事業。
  所謂“莊嚴國土”,就是妙心寺近年所進行的環境保護教育和社會關懷。可以說傳道法師是當代臺灣佛教界最早具有“環保意識”的先鋒,早在八十年代起,就開始以人間佛教呼應現代的環保理念,領導信眾有系統地推行環境保護與生態保育的相關運動。法師的環保理念,主要包括:1、因緣果報,即人類所遭受的許多天災例如颶風之類愈演愈烈,主要因為我們生存環境遭到破壞。2、共業,例如建立核電廠,不僅是一個區域的問題,更關係到臺灣人民的選擇,將來如果出現問題,全民都必須承受共業之苦。3、相互依存,每一事的發生,都不只是單純、孤立的事件,而是彼此息息相關。4、創造人間淨土,佛教講求莊嚴國土,就是要大家共創清淨的環境。淨土不只是往生西方極樂世界,而首先是要大家共同保護好我們的環境。然而“晚近的大德多趣嚮往生他方淨土的弘揚,而漠視創造人間淨土的菩薩使命,以至將佛教引向一個偏重自利的狹隘世界。”
4為此,妙心寺從1985年起就通過有系統地推行演講宣傳環保,1987年佛教法雲慈善會在妙心寺成立,1990年更名為“台南法雲文教協會”, 翌年正式登記為社團法人。法雲文教協會的主要活動項目有:社會服務、推展文教、育樂文康、弘揚佛法、供僧護教、生態保育、環境保護。其中最後兩項:生態保育及環境保護,是該會最常舉辦的活動和關心的議題。實踐的方式主要是演講、研習營,在抗爭方式上,由於身為佛教徒,故以不衝突、平和之方式為主,故以靜坐、簽名來表達抗爭理念,有時亦以遊行方式來宣達給一般民眾。在環保運動的推動上,法師初期以觀念的宣導為主,主要是通過演講、展覽、研習營等方式

,向民眾宣傳環保理念。依據林朝成於1997年所作的田野調查,法師所領導的環保運動,主要有以下六項:1、親自演講及邀請專家學者作系列的講座。2、定期在寒暑假舉辦研習營、育樂營和兒童藝術營,在課程設計中加強環境教育。3、舉辦書展和照片展示,引起社會大眾對環保的關注。4、舉辦美化社區環境、淨化環境運動等戶外活動,並成立台南佛教淨山健行隊,以身體力行完成環保理念之宣導,寓休閒與教育 於一。

5、於1995年舉辦了與環保有關的學術研討會,並完成論文集的出版。6、最有前瞻意識的是法師與台南市立文化中心合作,約請林俊義教授等人舉辦有關生態環保的學術講座,並贊助《人間雜誌》企劃製作了“淨土的吶喊——臺灣環境與環保的故事”錄影帶,不僅詳細報導了臺灣當時的生態環境狀況,而且還附錄了大量普通居民控訴環境污染造成危害的資料,以喚起民眾對土地倫理和生命的尊重,這一事件在當時社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1988年5月,為將佛教徒從傳統的放生觀念提升到環境保護和生態保育的層次,利用紀念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時候,傳道等人策劃在台南最大的東帝士百貨公司的中庭廣場舉辦了為期五天的“我們只有一個臺灣”的環保展,並邀請了著名環保學者林俊義教授、馬以工教授等人作專題報告,以推廣環保意識與淨土觀念。由於妙心寺開展的環保運動,不僅僅限於資源回收和心靈淨化等軟性工作,還傾注著更強烈的關懷社會意識。他們猛烈批判損害環境的資本家以及與其勾結的政府官員,並與之進行激烈抗爭,如為了反對某石化公司污染環境,對當地居民健康造成嚴重危害,傳道及其領導下的法雲慈善會聯合其他社會團體和知名人士展開了一系列活動,有些在形式上也較激烈。他們開記者說明會、請願陳情,直言批判破壞環境、製造污染的資本家,以及與金權掛勾致公權不彰的政府這兩個共犯結構的不公不義,為此傳道還屢次受到黑函及電話的恐嚇。由此,法師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成為臺灣環保界的知名人士。5但妙心寺畢竟勢孤力單,因此法師進而聯絡、結識了不少社會精英,與他一起攜手推行環保運動。他曾表示,自己實際推動生態環保的動力,除了得自于印順導師所提撕的依、正二報相依相存的緣起觀之外,主要得自于臺灣環保前輩林俊義的啟發,以及吸收保育人士陳玉峰有關生態環保的實務經驗。而傳道法師迥異於一般僧人的果敢行動,獲得不少來自教外的掌聲,著名學者楊惠南教授在其《當代臺灣佛教環保理念的反思:以“預約人間淨土”和“心靈環保”為例》一文中,將傳道推動的環保運動歸為“難行(菩薩)道環保運動”。對臺灣“此地”而言,法師積極投入的社會政治關懷(淨化政治環境)顯得格外重要。他不顧一般民眾的異樣眼光,九十年代初就積極投入淨化選風的運動,以召開記者會、連署、問卷調查、遊行、拜會、演講、座談會等等一系列的方式,展現政治人物不能忽略的改革呼聲。傳道認為:政策的良窳關係到眾生的生活、生命和生計,政治人物的觀念行為,其實直接帶動了整個社會風氣的走向,而且也間接地影響到個人的價值判斷。而且更重要的,菩薩的救苦救難,不應只是事後的救濟,而應防患未然、洞燭先機!因此他覺得:淨化政治才是解決社會苦難的“治本”方法,政治正是人間菩薩最佳的實習道場之一。6他念念於心的,是要將得自於印順導師人間佛教的法益弘揚,以及將佛陀本懷落實於現代社會——建設人間淨土。政治環境不淨,人間淨土的落實就缺少了基礎性一層。
  自然環境與社會政治環境的淨化,歸根到底要靠人去做。因而,“成熟眾生”即人的心智解蔽,既是第一步,也需要不斷地推進。
  二十多年來,法師及其領導下的妙心寺,除了有計劃地推展運動外,法師本人也利用每一個可能發言的場合,疾呼“重視環保是建立人間淨土的根本”,呼籲佛教徒正視保護環境的重要性,並改正佛教徒對於環境破壞的漠視,以及對於社會運動的排斥心理。他提出改革佛教傳統放生的主張,建議佛教界應將關心救濟、放生的善款,以及資源回收所得彙集成立佛教界的“環保護生基金會”,從事更廣大、更徹底的環保運動。他還積極從事文化教育事業,先後編輯出版了《中華佛教百科全書》、《重編一切經音義》、《印順、呂澂佛學辭典》等,並舉辦包括“佛教文物書畫特展”在內的大量展示、宣傳佛教藝術的展覽,以這種特殊方式弘揚佛法。尤其是於1994年即完成的《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在臺灣佛教史上亦屬空前盛舉。法師還通過深入社區,開辦合唱團等各種才藝班,深入大專院校,舉辦佛學研習營等,通過種種努力,希望“寺院再度成為藝文社教的重鎮,以吸引不同領域的知識份子來學佛,至少瞭解人間佛教所弘揚的理念與推展的活動內容,以扭轉佛教即等同念佛、拜懺、度亡、度鬼的傳統印象。”
7他還積極參與臺灣南部的很有特色電臺弘法活動,通過新型傳媒,為社會公眾指點迷津,開示佛法的金光大道。
  法師的悲心偉業,有限的懷念之文根本無法一一列舉。法師的圓寂,不但是在印公人間佛教思想傳佈的任重道遠之路上,折損了一位勇猛精進的大菩薩;更使整個佛道之領悟貫徹,缺少了一位實心實行的領袖。但筆者深信,法師的學行、思想、人格已召喚了越來越多後學覺醒追隨。

 

1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妙心文集》(一) 12頁。

2傳道《緣起八正道——中道德行》,《妙心》,第32期。

3傳道《人間佛教——此時、此地、此人的關懷與淨化》,《妙心》第64期。

4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妙心文集》(一) 187頁。

5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妙心文集》(一)第196212頁。

6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妙心文集》(一)第192頁。

7傳道《印順導師與人間佛教》, 《妙心文集》(一)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