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恩點滴

林美雲

 

  

  民國70年代末期,就與妙心寺結緣,因為妙心寺當時在暑期辦理教師佛學營,我曾經參加過兩次。之後,也參與傳道師父的佛學講座;那時在大殿上課,師父講《清淨道論》。每每聽課時,多少都會打瞌睡,可能是慧根不足。也請了《妙雲集》回家研讀,斷斷續續看了一些,每個字都看懂,然而意義深奧,了解的雖不多,但學佛因緣也因此慢慢形成。於民國81年的一個法會中,與同修一起皈依傳道師父,成為師父的俗家弟子。
  大約民國86年,師父、心淳法師、圓祥師及杏熏師姐來到同修整理好的甲仙滴水村「尋牛精舍」,真令人喜出望外。如此簡陋之處,諸位法師不只一、二次來此普照,倍感榮幸。師父如此的關愛,令我夫妻倆在學佛修行的路上受益良多。
  那年,娘家的三嫂罹癌,要接受化療前,傳道師父特地為三嫂及三哥辦理皈依儀式。過了五、六年,三嫂終抵不過癌細胞的侵噬,在三嫂嚥下最後一口氣前,師父仍親自到醫院為三嫂做最後的開示,師父度化眾生,真是隨順因緣。諸如此類的事,師父在他生前不知撫慰了多少受苦的心靈;讓生者有勇氣面對苦難,而即將往生者,也能放下一切,無畏地離去。
  每當信徒來訪,從市井小民乃至學者、教授,無論士農工商、各行各業,在雲水堂前,師父泡壺茶,大家圍坐在木桌旁,他契理契機的開示。不管師父多累,信徒們如沒自動離去,就算是中午休息時刻,師父仍隨順眾生,為信徒解惑。
  記得在一個冷颼颼的下午,正是我值班時刻。有一位女信徒匆匆來到雲水堂要找師父,事先沒有預約,也不是師父的皈依弟子,她神色凝重,似乎有未能解決的事想請教師父。我撥打內線告訴師父,不久,他從二樓下來,到雲水堂見了這位女眾。原來這位女眾是煩惱老家的神龕,及牆壁上所掛的神佛畫像,不知如何撤除?師父告訴她:「心存正念,口唸大悲咒、心經或是佛號,自己就可將神位恭敬拆除,不用請法師處理。」(女信徒原先在想,是否要請法師幫忙?)師父也開示說:「凡事不用畏懼,要有正知、正見、正念,不要聽從邪見,花冤枉錢。」師父引導我們學佛修行,常常強調要有正知、正見,要懂得「破鬼神,去迷信」,正如師父常說的:「如實正觀緣起,如理正思惟,如分正抉擇。」
  在一次法會中,師父傳授如何為周遭的親朋好友祈福。師父說:「你要了解,你的親朋好友的生活起居,他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你就觀想他現在的狀況,並為他祈福。」
  大殿和文教大樓前的廣場,是由上千塊長方形石板鋪成,石板間的空隙,栽植綠油油的草皮。一片空地,鋪上水泥,不是簡單省事嗎?然而師父始終是環保的推動及實踐者,石板及草皮讓土地有喘息的空間,讓綠蔭能淨化大地,達到不泥濘、好行走的綠設計。曾經有一位年輕人來到寺裡,看到這一片精心設計的廣場,還徵詢寺方同意,要拍照參考留念。
  每當傍晚時分,微風吹拂著,師父喜歡打赤腳在廣場上漫步。有一、二次的機會和師父一起在廣場上走動,師父隨機教化,強調「想要」與「需要」的概念,根深蒂固在我心中留存,於日常生活中真的受用無窮。
  有一次師父告訴我:「經驗可以分享,但無法傳承。」這句話常在我的腦海中浮現。在我值班時,師父不只一次向我教授因緣法:「緣起性空,空無自性。」那是多麼的難得,多麼的殊勝。
  師父如此平易近人,然而對師父仍懷著崇高的敬意和一些些的羞愧。尊敬的原因是師父看似平凡,卻做不平凡的事,羞愧的是自己的無知及散漫。如今,師父雖然已離我們而去,然而他的身影、他的法音,仍時時刻刻在我的生活中浮現,陪伴著我,教化著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