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念一瞬間
──凡夫菩薩眾生相應教示現一生

賴秋昌

 

  

楔引
  一個世界級的鋼琴大師收了二個學生,他向從沒有學過鋼琴的學生收費一小時十美元,另一個已經學了二十年的學生收費為一小時一百美元。老資格的學生抗議了。大師這麼回答:「沒學過的,我可以照我的方法調教,我不必費太多心力。至於你學了二十年,錯誤的技法和觀念一堆,我要浪費的心力只有更多,收一百美元,未必划得來!」
  民國六十二年,三十三歲的傳道法師在北部講學弘法,帶領大專生夏令營等活動,活力十足,是當時年輕一輩法師中的佼佼者之一。有一天,接到自己的師父──開證上人的電話。除了上人十分懇切的叮嚀外,又加了一件意外的消息:「現在有一個機會,讓你自己當家做主,自己做做看,印證事理、調伏心性及個性。」
一、蓽路藍縷,善巧導正
  開證上人在南臺灣,早已名滿佛教界,親和力十足,處事圓融,分散的大崗山法脈之道場,在開證上人的大力鼓勵下,取得共識,成立大崗山義永法脈聯誼會,凝聚法脈力量,具前瞻性。但是開證上人和傳道法師弘法的風格大不相同,開證上人是「更以異方便,助顯第一義」,而傳道法師較像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的類型。
  傳道師父(以下簡稱師父)就這樣來到妙心寺,最重要的,他一生僅住持妙心寺,不再另建道場,開展他彰顯凡夫菩薩精神的一生。當時妙心寺,因開山住持心覺和尚示寂,圓明尼師繼任住持,無力維繫,才禮請開證上人擔任住持。奉師命來到妙心寺,與圓祥師、圓昇師兩位徒弟,盡心盡力經整寺院,四處講經弘法,教育信眾,漸漸取得信眾擁戴,開證上人大感意外。他老人家原意是要好好磨練這個徒弟,然其表現,讓他不得不對這個不流於俗的徒弟另眼相看。
  原本開證上人要師父直接接任住持,但師父婉拒。師因早期在臨濟寺學過不少法律的觀念,故寺方土地在重新鑑界中,發現鄰旁的民宅有侵佔的現象。這麼多不足為外人道的煩雜事,師父耐操耐煩,一一解決。然而斯時師父發現妙心寺存有諸多亟待解決之難題,雖然已憑個人的法律知識與毅力,不厭其煩,一一解決。因緣尚未具足,師父秉告開證上人,信眾是禮請上人住持妙心寺,他當副手即可。師父後來曾說:「他的國文老師曾教他,到一個新地方,如果讓人覺得是把大鍋油端走,一定會讓人痛恨,反之,如果像一條毛巾沾在鍋邊,慢慢的吸收,就沒人會對你不滿。」
  阿基米得說,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把地球撐起來。開證上人當住持,憑藉這個堅強的支點,師父以他的悲心願力讓妙心寺成為人間佛教的道場。這個決定,其實在師父和圓明尼師的一、二十年的逆增上緣中,發揮很大的支點槓桿作用。
  早期的妙心寺仍有抽藥籤的民俗信仰儀式,燒金紙、拜牲禮等,葷素不忌。有一天,一位少婦滿臉愁容在大殿擲筊,一直得不到「聖杯」,師父看了十分不忍,對她說:「來啦!來問我這個會講話的,那個不會講話,問不出答案的。」原來婦人剛出生的小男嬰陰囊水腫,小嬰兒既無法開刀,也無藥可醫。師父教她去做豆腐的店家,要些豆渣,用紗布盛好,把它包覆在患處,每三、四小時換一次,幾天後,小男嬰就好了。師父,就如同那位世界級的鋼琴大師,用盡無邊的善巧方便,把妙心寺早期的錯誤觀念導正過來。
二、具煩惱身,悲心殷切
  很多佛法的觀念,在師父解說下,有趣又容易體會。譬如他說:「凡是觀念和行為符合佛教道理的,都是廣義的佛教徒,『辟支佛』就有這樣的義涵,佛教不會用異教徒來看待非四眾弟子,具有非常廣大的包容力。」
  講到凡夫菩薩的特性「具煩惱身、悲心殷切」,師父說悲心殷切就是「家婆型」(雞婆是訛寫)的個性,是那種什麼事都熱心參與,會主動關心、積極學習的個性。現代的社會,分工愈細,人與人間就愈冷漠,的確需要大量注入這種因子。難怪師父雖是禪堂出身,禪定功夫一流,卻不輕易教人打坐,而鼓勵大家活活潑潑地去接觸眾生。他並不贊同「獨向善」的禪定者,反而擔憂那樣消極厭世的風氣,會沖淡了「人間佛教」的「從利他中完成自利」的要義。因此,師父常說「禪那」的本意是「思惟修」,要我們靜下心來思惟、改進。
  對於修行法要,師父就是這樣「廣學多聞」、「在利他中完成自利」的循環。廣學多聞才有能力利他,不斷的利他,才能「恥有所不知、恥有所不能、恥有所不淨」,這樣的直入大乘精神,就是重在發心,重在「不為己身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的菩提心。
三、不怕犯錯,不斷學習、改進
  師父也常會犯錯的,有這種「家婆型」的個性怎能不犯錯?但他善用法義來鼓勵自己。更何況師父有這五十年來的法喜,讓他很有自信地告訴我們:「佛法如果是香水,不要只顧著灑向別人,自己身上也要滴幾滴。」
  這種不怕失敗,不斷學習,不斷改變、提升的精神,就從師父身上完全落實在妙心寺的發展上。大殿前的水泥地改用安山岩的石板,層層的級配後鋪上石板和植被,讓雨水和地下水交流,夜深人靜和清晨黃昏,鳥叫蟲鳴,地底的蚯蚓聲,都市人已不易聽到的,這裡都聽得到,很綠建築的。
  師父上課時,也常向大眾發露懺悔。有一次,大殿兩側的廁所改建,他很不好意思地說:「我只認為坐式馬桶不適合公眾使用,卻沒想到老菩薩蹲不下。」隨即將蹲式改為坐式。
  妙心寺五十週年慶時,國史館對師父的訪談錄供不應求,他要圓真師(當時尚未出家)加印,由於印出來的相片不如初版的清晰,他甚是不悅。原來他早期在臺北臨濟寺學習時,擔任過校對和主編。那時印刷的四色片,印多少次都不會差太多。一番折騰後,才知道不同的印刷廠設備,轉檔的軟體有狀況。弄清楚後,他向圓真師道歉,是他用「四色片」的舊觀念,來看待已經進入電腦化的印刷。此事令我不禁想起師父常說的「聖人多過錯,賢人少過錯,凡人沒過錯」,就在多過錯的同時,他的世間知識、常識也不斷的增加。也許「家婆型」的方便智,就是這樣來的。
  師父秉持這種不怕犯錯,不斷學習的精神,不惜身命的去接觸眾生,他「心心念念繞著菩提心轉」的功力,是很容易和眾生相應的。《法喜與悲願》一書中(頁147),我看到旅居德國的沈傳波居士說他和師父結緣的經過。沈居士是一個社會閱歷很豐富的人,他問:「師父!你們佛教為什麼有五戒、八戒,那麼多戒要幹嘛?」原本是要問難的,師父用《西遊記》的內容來回答,讓沈居士的問難,一時無法反駁,不得不佩服。
  我有個親友,算是高收入者,看我和同修每週六都來妙心寺上課,很好奇,夫妻和小孩三人就專程來拜訪師父,他們原以為和陌生人談話,應該頂多一小時就無話可說了,沒想到那天早上一聊,聊到過中午,還留下來吃午飯。回到家,打電話說:「傳道法師把我們平常想對孩子說的和教的,卻忘了說的,通通都說出來了。」天台宗的「十如是」說佛所證悟的諸法實相:「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如來悉知悉見。」師父還真有這個味道。
  師父教化大眾並非每個都很順利,而是遭遇無數次的失敗,不斷地檢討,思考著下一次應該怎麼講會更圓滿。倘若沒有足夠的願力,經過幾次失敗,就會打退堂鼓的。
  師父的通俗演講,也是這樣練出來的。他在臨濟寺上過演講學,也著實下過功夫,但每次的演講,他都會反覆再聽,琢磨下次當如何改進。一般來說,聽眾能吸收三、四個觀念已算不錯了。重要的是整個演講過程要像導演一樣,講到一個階段要有預期的效果,如哈哈大笑,拍手,或其他肢體語言,演講者要有這種引導聽眾的能力。師父說,別人老是認為他是信手拈來,卻不知他是花了一番心思準備的。不論是上課或演講,他都是準備許久的,從收集資料、條列順序、穿插故事、比喻、笑話等等,相當耗費心力。而唯有這樣,才能把佛教文化一點一滴漸漸沁入大眾心中。
四、感恩知恩報恩的人生觀
  在「心心念念繞著菩提心」的修行上,師父也很明白的說出來。他說,《學佛三要》裡對菩提心和慈悲心的修學有很好的描述,其中的「念母」法門,「視眾生如自己的生母、生父,心心念念想著要感恩、知恩、報恩,是重要的關鍵」。他常說「我們在社會上有所成就,正表示我們從社會上拿走較多的資源,所以要感恩。」「我們能享受好環境、好空氣、好水、好建設等等,絕非我們單靠一己之力就可達到,都是眾人努力,眾緣和合而成的,沒有一個東西不是這樣來的。所以成功的人沒什麼好驕傲,沒有尾仔名(最後一名),那來的第一名。」能這樣想,就會知恩、報恩,懂得回饋。
五、心繫眾生,乘願再來
  眾生喜見三昧,而三昧定自喜見一切眾生而修得。師父一生積極主動親近眾生,做眾生的不請之友。從事社會關懷,做監獄的榮譽教誨師,走上街頭為弱勢發聲。師父使用了73年的色身,顯然已不夠他心心念念繞著菩提心轉的願力使用。醫生說是因主動脈剝離而入滅。不!師父是主動脫離這個不敷使用的軀殼而入滅。大家希望師父早去早回,乘願再來。我用一個廣告slogan:「傳道法師2.0進階版即將online ,敬請期待。」,我們一定可以再聽到他說「諸佛祕要之藏」的。